引用本文: 庄雪楠, 曹丹, 姚婕, 陈若瑜, 陈业胜, 王子诚, 张良. 基于超广角眼底成像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周边病变特征分析.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1, 37(7): 523-527.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00928-00475 复制
版权信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期刊社《中华眼底病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改编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DM)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2013年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DM患病率高达10.9%[1];而多中心研究指出,国内DM患者中DR发病率约27.9%[2];这提示我国DM及DR患者数量众多,对DR的筛查及诊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目前国际上诊断DR的金标准仍沿用早期DR治疗研究组(ETDRS)提出的标准7方位(S7F)眼底彩色照相[3]。然而,S7F眼底彩色照相仅覆盖75°的中央视网膜,约占30%的视网膜总面积,因而在DR的临床诊治中极有可能忽略周边视网膜病变。近年来,欧堡超广角眼底成像(UWF)利用激光扫描成像原理,在免散瞳非接触情况下单次采集能够获取200°视网膜图像(约占80%视网膜总面积)[4]。通过UWF技术,越来越多研究发现,观察周边视网膜病变可发现更早期的DR及诊断更多的DR,周边视网膜病变的存在也提示着更高级别的DR分期及更严重的预后;同时,观察隐匿的DR周边视网膜病变有助于改进和优化DR的严重程度分级系统,改进视网膜激光光凝方案[5]。因此,对DR患者周边视网膜病变的检测显得愈发重要。本研究采用UWF对不同分期DR进行检查,分析DR患者周边视网膜病变的分布特征,以提高DR的诊治效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横断面研究。本研究经广东省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伦理号:GDREC2018380H(R2)]。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原则,所有受检者均知晓研究目的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2019年1~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确诊为DR的265例患者388只眼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48例211只眼,女性117例177只眼。年龄22~80岁,平均年龄(58.4±12.3岁)。纳入标准:(1)根据WHO标准[6]诊断为2型糖尿病;(2)诊断为DR;(3)年龄≥18岁;(4)男女不限。排除标准:(1)合并除DR外其他视网膜疾病,如高度近视、葡萄膜炎、视网膜静脉阻塞等;(2)翼状胬肉、角膜白斑、晶状体混浊、玻璃体疾病等影响屈光间质、眼底照相者;(3)既往有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眼内注药、玻璃体切割手术等治疗史;(4)伴有全身严重疾病,尤其是影响眼部的相关疾病。
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彩色照相检查。采用英国欧堡免散瞳超广角成像系统行UWF检查。拍摄眼位为正位、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获取220°~240°范围视网膜图像。根据ETDRS的S7F检查标准[3],使用Photoshop CC软件将7个等圆进行拼接,作为S7F模板,并将该模板覆盖在UWF图像上以模拟S7F检查区域。其中,区域1以视盘为中心;区域2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区域3位于黄斑区颞侧,圆心位于视盘与中心凹连线延长线上;区域4~7分别位于视盘颞上、颞下、鼻上、鼻下方,其上下边界与视盘上下边界水平线相切,内外边界与经视盘中心垂线相切。7个区域半径长度均等于视盘中心至黄斑中心凹距离。周边区域3(P3)为区域3相邻的周边视网膜区域,其上下界分别为上下血管弓水平切线延长线;周边区域4~7(P4~P7)为区域4~7相邻的周边视网膜区域(图1)[7]。

图像采集后由两名眼底病专科医师依据国际DR分期标准[8]对DR进行分期。轻度非增生型DR(NPDR):仅有视网膜微动脉瘤;中度NPDR:眼底病变介于轻度及重度NPDR之间;重度NPDR:出现以下改变之一但无PDR表现,每一象限均有多于20处视网膜内出血、2个以上象限中出现静脉串珠样改变、1个象限中出现显著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增生型DR(PDR):出现下列一种或以上病变,新生血管形成、视网膜前出血或玻璃体积血。根据病变数量及面积,将DR分为周边病变为主型(PPL)和中央病变为主型(PCL)。PPL定义为至少有1个周边视网膜区域(P3~P7)DR较其相邻的中央区域(3~7)更严重[9]。若两名眼底病专科医师对DR分期或PPL评估结果不一致时,则由本研究通信作者进行最终评估。
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不同DR分期及不同视网膜区域中PPL构成比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对两名阅片者DR分期及PPL评估结果行一致性分析,Kappa值>0.75视为高度一致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388只DR患眼中,轻度NPDR 87只眼(22.4%,87/388)、中度NPDR 161只眼(41.5%,161/388)、重度NPDR 81只眼(20.9%,81/388)、PDR 59只眼(15.2%,59/388)。PCL、PPL分别为188(48.5%,188/388)、200(51.5%,200/388)只眼(表1)。不同分期DR患眼PPL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40,P=0.010)。

PPL 200只眼中,区域3、4、5、6、7分别有87、101、78、67、38只眼。不同分期DR患眼中,PPL位于区域4者最多,位于区域7者最少。PPL在DR患眼中各视网膜区域分布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640,P<0.001)(图2)。

PPL 200只眼中,1、2、3、4、5个区域为PPL者分别为104、48、29、11、8只眼。其中,轻/中/重度NPDR患眼中均为单个区域PPL数量最多,分别为87.50%(28/32,轻度NPDR)、50.56%(45/89,中度NPDR)、47.62%(20/42,重度NPDR),而PDR患眼中则为2个区域PPL数量最多(32.43%,12/37)(图3)。

两名阅片者DR分期及PPL评估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DR分期:Kappa=0.88,95%可信区间(CI)0.80~0.96;PPL:Kappa=0.86,95%CI 0.79~0.93]。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51.5%的患眼为PPL,其中DR分期越严重,PPL占比越大;视网膜区域4(视盘颞上区域)及区域3(黄斑区颞侧区域)存在更多的PPL,而区域7(视盘鼻下区域)PPL分布最少。这提示颞侧视网膜周边病变更多,尤其是颞上方。而本组PPL患眼中多数为单个区域PPL。
欧堡Daytona超广角眼底照相机通过发射激光束到视网膜200°范围从而实现单次采集即可获取视网膜的大部分范围(约占视网膜面积的80%),具有免散瞳、宽视野、无创、高分辨率、操作省时简易等优势,在DR诊疗过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4]。然而,Daytona超广角眼底照相机在其正位拍摄时常出现外周视网膜不清晰、对比度下降等问题,尤其是上方视网膜。因此本研究通过增加对4个方位(上方、下方、鼻侧及颞侧)的眼位引导拍摄,避免远周视网膜图像不清晰的问题,同时将单次拍摄仅能观察到的200°视网膜范围提升至220°~240°视网膜,对DR患眼周边视网膜病变分布特征进行更全面的评价。
不同的既往研究采用不同标准对DR患眼进行PPL评估(根据视网膜总体病变或视网膜单区域病变)[7,9],但目前尚无明确定论表示何种方式更为准确。为观察不同区域PPL的分布情况,本研究根据单个区域病变进行DR患眼PPL评估。结果显示,388只DR患眼中,PPL占51.5%(200只眼),提示相当部分DR患眼存在S7F以外的周边病变,与美国、加拿大、印度等研究结果类似[9-11]。Hafner等[12]通过观察周边视网膜,发现49.6%的DM患者其DR更早出现于周边视网膜,提示观察DM患者周边视网膜能更早筛查出DR。一项纳入2.5万例DM患者的多中心研究发现,对周边视网膜病变的观察其DR诊断率提高近2倍[13]。Silva等[14]在DR患眼视网膜周边区域发现多达49.8%的小出血点、微动脉瘤等病变,提示12.7%的DR患眼具有更严重的DR分期。一项长达4年随访时间的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伴有PPL的DR患眼在4年后出现DR分期进展的风险是不伴有PPL者的3.2倍,进展为PDR的风险则增加3.7倍[11]。这提示伴有周边视网膜病变的DR患眼预后更差,需更早干预。以上研究结果均表明,对DR患眼周边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及随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临床在进行DR诊疗过程中,应该重视周边视网膜病变的检查。
本研究结果显示,DR分期越严重,周边视网膜病变越多。这提示对于高分期DR患眼,应该更加关注其周边视网膜。本研究结果还发现,DR周边视网膜病变在颞侧尤其是颞上方视网膜分布最多,国外研究也有类似结果[9, 15]。有学者通过双波长血氧定量法观察视网膜各象限血氧饱和度,发现鼻上象限视网膜动静脉血氧饱和度水平最高,其后依次为鼻下、颞上和颞下象限[16],这或许可以解释DR患眼颞侧周边视网膜病变分布更多的现象,但为什么颞上方周边视网膜存在更多的PPL仍然不清楚。通过本研究结果,日常接诊DR患者过程中应更加关注颞上方周边视网膜,可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周边病变检查,提高诊疗效率。同时本研究结果还提示,DR患眼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时,应更多地关注颞侧周边视网膜,进行充分的光凝。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1)相对于国外关于DR周边视网膜病变分布特征研究,本研究样本量较为不足,有待今后加大样本量进行研究。(2)虽然S7F眼底彩色照相仍是DR筛查金标准,但目前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为DR诊断的金标准,由于未纳入超广角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本研究未能充分评估DR周边视网膜病变。(3)虽然有关PPL的评估由两名眼底病专科医师共同进行,但人为判断仍具有较大的主观性,有待今后进行各视网膜病变客观测量后以进一步完善研究。然而,本研究对每一只纳入的患眼均采用5个方位的UWF检查,是一项较为全面的国内DR患者周边视网膜病变分布特征的研究。然而,明确周边视网膜病变在DR病理机制中的作用,建立更完善的基于UWF的DR分型体系,是下一步亟待解决的问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DM)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2013年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DM患病率高达10.9%[1];而多中心研究指出,国内DM患者中DR发病率约27.9%[2];这提示我国DM及DR患者数量众多,对DR的筛查及诊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目前国际上诊断DR的金标准仍沿用早期DR治疗研究组(ETDRS)提出的标准7方位(S7F)眼底彩色照相[3]。然而,S7F眼底彩色照相仅覆盖75°的中央视网膜,约占30%的视网膜总面积,因而在DR的临床诊治中极有可能忽略周边视网膜病变。近年来,欧堡超广角眼底成像(UWF)利用激光扫描成像原理,在免散瞳非接触情况下单次采集能够获取200°视网膜图像(约占80%视网膜总面积)[4]。通过UWF技术,越来越多研究发现,观察周边视网膜病变可发现更早期的DR及诊断更多的DR,周边视网膜病变的存在也提示着更高级别的DR分期及更严重的预后;同时,观察隐匿的DR周边视网膜病变有助于改进和优化DR的严重程度分级系统,改进视网膜激光光凝方案[5]。因此,对DR患者周边视网膜病变的检测显得愈发重要。本研究采用UWF对不同分期DR进行检查,分析DR患者周边视网膜病变的分布特征,以提高DR的诊治效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横断面研究。本研究经广东省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伦理号:GDREC2018380H(R2)]。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原则,所有受检者均知晓研究目的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2019年1~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确诊为DR的265例患者388只眼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48例211只眼,女性117例177只眼。年龄22~80岁,平均年龄(58.4±12.3岁)。纳入标准:(1)根据WHO标准[6]诊断为2型糖尿病;(2)诊断为DR;(3)年龄≥18岁;(4)男女不限。排除标准:(1)合并除DR外其他视网膜疾病,如高度近视、葡萄膜炎、视网膜静脉阻塞等;(2)翼状胬肉、角膜白斑、晶状体混浊、玻璃体疾病等影响屈光间质、眼底照相者;(3)既往有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眼内注药、玻璃体切割手术等治疗史;(4)伴有全身严重疾病,尤其是影响眼部的相关疾病。
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彩色照相检查。采用英国欧堡免散瞳超广角成像系统行UWF检查。拍摄眼位为正位、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获取220°~240°范围视网膜图像。根据ETDRS的S7F检查标准[3],使用Photoshop CC软件将7个等圆进行拼接,作为S7F模板,并将该模板覆盖在UWF图像上以模拟S7F检查区域。其中,区域1以视盘为中心;区域2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区域3位于黄斑区颞侧,圆心位于视盘与中心凹连线延长线上;区域4~7分别位于视盘颞上、颞下、鼻上、鼻下方,其上下边界与视盘上下边界水平线相切,内外边界与经视盘中心垂线相切。7个区域半径长度均等于视盘中心至黄斑中心凹距离。周边区域3(P3)为区域3相邻的周边视网膜区域,其上下界分别为上下血管弓水平切线延长线;周边区域4~7(P4~P7)为区域4~7相邻的周边视网膜区域(图1)[7]。

图像采集后由两名眼底病专科医师依据国际DR分期标准[8]对DR进行分期。轻度非增生型DR(NPDR):仅有视网膜微动脉瘤;中度NPDR:眼底病变介于轻度及重度NPDR之间;重度NPDR:出现以下改变之一但无PDR表现,每一象限均有多于20处视网膜内出血、2个以上象限中出现静脉串珠样改变、1个象限中出现显著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增生型DR(PDR):出现下列一种或以上病变,新生血管形成、视网膜前出血或玻璃体积血。根据病变数量及面积,将DR分为周边病变为主型(PPL)和中央病变为主型(PCL)。PPL定义为至少有1个周边视网膜区域(P3~P7)DR较其相邻的中央区域(3~7)更严重[9]。若两名眼底病专科医师对DR分期或PPL评估结果不一致时,则由本研究通信作者进行最终评估。
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不同DR分期及不同视网膜区域中PPL构成比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对两名阅片者DR分期及PPL评估结果行一致性分析,Kappa值>0.75视为高度一致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388只DR患眼中,轻度NPDR 87只眼(22.4%,87/388)、中度NPDR 161只眼(41.5%,161/388)、重度NPDR 81只眼(20.9%,81/388)、PDR 59只眼(15.2%,59/388)。PCL、PPL分别为188(48.5%,188/388)、200(51.5%,200/388)只眼(表1)。不同分期DR患眼PPL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40,P=0.010)。

PPL 200只眼中,区域3、4、5、6、7分别有87、101、78、67、38只眼。不同分期DR患眼中,PPL位于区域4者最多,位于区域7者最少。PPL在DR患眼中各视网膜区域分布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640,P<0.001)(图2)。

PPL 200只眼中,1、2、3、4、5个区域为PPL者分别为104、48、29、11、8只眼。其中,轻/中/重度NPDR患眼中均为单个区域PPL数量最多,分别为87.50%(28/32,轻度NPDR)、50.56%(45/89,中度NPDR)、47.62%(20/42,重度NPDR),而PDR患眼中则为2个区域PPL数量最多(32.43%,12/37)(图3)。

两名阅片者DR分期及PPL评估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DR分期:Kappa=0.88,95%可信区间(CI)0.80~0.96;PPL:Kappa=0.86,95%CI 0.79~0.93]。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51.5%的患眼为PPL,其中DR分期越严重,PPL占比越大;视网膜区域4(视盘颞上区域)及区域3(黄斑区颞侧区域)存在更多的PPL,而区域7(视盘鼻下区域)PPL分布最少。这提示颞侧视网膜周边病变更多,尤其是颞上方。而本组PPL患眼中多数为单个区域PPL。
欧堡Daytona超广角眼底照相机通过发射激光束到视网膜200°范围从而实现单次采集即可获取视网膜的大部分范围(约占视网膜面积的80%),具有免散瞳、宽视野、无创、高分辨率、操作省时简易等优势,在DR诊疗过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4]。然而,Daytona超广角眼底照相机在其正位拍摄时常出现外周视网膜不清晰、对比度下降等问题,尤其是上方视网膜。因此本研究通过增加对4个方位(上方、下方、鼻侧及颞侧)的眼位引导拍摄,避免远周视网膜图像不清晰的问题,同时将单次拍摄仅能观察到的200°视网膜范围提升至220°~240°视网膜,对DR患眼周边视网膜病变分布特征进行更全面的评价。
不同的既往研究采用不同标准对DR患眼进行PPL评估(根据视网膜总体病变或视网膜单区域病变)[7,9],但目前尚无明确定论表示何种方式更为准确。为观察不同区域PPL的分布情况,本研究根据单个区域病变进行DR患眼PPL评估。结果显示,388只DR患眼中,PPL占51.5%(200只眼),提示相当部分DR患眼存在S7F以外的周边病变,与美国、加拿大、印度等研究结果类似[9-11]。Hafner等[12]通过观察周边视网膜,发现49.6%的DM患者其DR更早出现于周边视网膜,提示观察DM患者周边视网膜能更早筛查出DR。一项纳入2.5万例DM患者的多中心研究发现,对周边视网膜病变的观察其DR诊断率提高近2倍[13]。Silva等[14]在DR患眼视网膜周边区域发现多达49.8%的小出血点、微动脉瘤等病变,提示12.7%的DR患眼具有更严重的DR分期。一项长达4年随访时间的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伴有PPL的DR患眼在4年后出现DR分期进展的风险是不伴有PPL者的3.2倍,进展为PDR的风险则增加3.7倍[11]。这提示伴有周边视网膜病变的DR患眼预后更差,需更早干预。以上研究结果均表明,对DR患眼周边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及随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临床在进行DR诊疗过程中,应该重视周边视网膜病变的检查。
本研究结果显示,DR分期越严重,周边视网膜病变越多。这提示对于高分期DR患眼,应该更加关注其周边视网膜。本研究结果还发现,DR周边视网膜病变在颞侧尤其是颞上方视网膜分布最多,国外研究也有类似结果[9, 15]。有学者通过双波长血氧定量法观察视网膜各象限血氧饱和度,发现鼻上象限视网膜动静脉血氧饱和度水平最高,其后依次为鼻下、颞上和颞下象限[16],这或许可以解释DR患眼颞侧周边视网膜病变分布更多的现象,但为什么颞上方周边视网膜存在更多的PPL仍然不清楚。通过本研究结果,日常接诊DR患者过程中应更加关注颞上方周边视网膜,可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周边病变检查,提高诊疗效率。同时本研究结果还提示,DR患眼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时,应更多地关注颞侧周边视网膜,进行充分的光凝。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1)相对于国外关于DR周边视网膜病变分布特征研究,本研究样本量较为不足,有待今后加大样本量进行研究。(2)虽然S7F眼底彩色照相仍是DR筛查金标准,但目前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为DR诊断的金标准,由于未纳入超广角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本研究未能充分评估DR周边视网膜病变。(3)虽然有关PPL的评估由两名眼底病专科医师共同进行,但人为判断仍具有较大的主观性,有待今后进行各视网膜病变客观测量后以进一步完善研究。然而,本研究对每一只纳入的患眼均采用5个方位的UWF检查,是一项较为全面的国内DR患者周边视网膜病变分布特征的研究。然而,明确周边视网膜病变在DR病理机制中的作用,建立更完善的基于UWF的DR分型体系,是下一步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