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体是细胞主动分泌的一种纳米囊泡,其选择性包裹蛋白质、RNA、细胞因子等生物活性分子,在细胞间通讯、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可以作为靶向递送药物的载体。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视力健康的视网膜病变。目前临床上治疗此类疾病多为对症治疗,部分患者疗效欠佳甚至失明。外泌体作为一种富含功能性蛋白和RNA的细胞外囊泡,其不仅可作为药物治疗RIRI;同时,也可以作为载体进行药物递送,发挥协同治疗作用。随着对外泌体分子结构、内容物成分及生物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眼科生物和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外泌体未来有望发挥其作为治疗性药物及载体的巨大潜力,成为治疗RIRI的重要手段。
引用本文: 杨伟强, 陶勇. 外泌体治疗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2, 38(5): 423-427.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10308-00123 复制
外泌体是细胞主动分泌到胞外的一种纳米级微小囊泡,直径约40~160 nm,其可以通过传递蛋白质、RNA和脂质等活性物质来参与细胞间的通讯、调节免疫和维持细胞微环境稳态等[1-3]。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视网膜静脉阻塞(RVO)、青光眼等多种视网膜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也是成年人视力损害的常见原因[4-6]。目前临床上治疗此类疾病多为对症治疗,如抗新生血管、控制炎症、降低眼压、激光光凝和手术等治疗方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挽救视力,但仍有许多患者疗效欠佳甚至失明。而且,现有治疗方式的主要目的是修复视网膜受损的结构,无法对视网膜内部损伤的细胞进行修复。外泌体作为一种富含功能性蛋白和RNA的细胞外囊泡,其不仅可作为药物治疗RIRI;同时,也可以作为药物载体进行精准递送,发挥协同治疗作用。现就外泌体在治疗RIRI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外泌体
1.1 外泌体的形成过程
外泌体首先由细胞膜内陷形成空腔内涵体,这些内涵体进而接收并加工来自高尔基体、内质网及细胞核的蛋白质、RNA和脂质等活性成分,逐渐形成多囊泡体,然后与细胞膜融合,经胞吐过程将其中的微小囊泡分泌到细胞外,最终形成了外泌体[7-9]。外泌体的形成过程有多种蛋白质参与,如Rab GTPase激活蛋白、内吞体分选转运复合体、四跨膜蛋白超家族(如CD9、CD63、CD81)等[9]。携带CD63与1个或2个其他四跨膜蛋白的小细胞外囊泡更可能是内涵体衍生的外泌体,为外泌体特异性标志物的选择提供了有力证据[10]。另外,人体内的绝大多数细胞都可以产生外泌体,如红细胞、白细胞、神经细胞、各种干细胞及肿瘤细胞[2,11],因此外泌体在人体各组织的分布十分广泛,其陆续在血液、尿液、关节液、泪液、房水等体液中被检出,并通过各种方法成功分离[12-14]。近年来,随着外泌体在眼科领域的不断深入研究,已发现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等均可产生外泌体,并发挥多种功能[15-17]。
1.2 外泌体的生物学特性
外泌体最基本的生物学功能是进行细胞间的信号传导,在各种各样的生理及病理状态下,其大部分功能都是基于信号传导作用来完成的。外泌体表面有磷脂酰丝氨酸受体、整合素、凝集素和聚糖等粘附分子,其被细胞释放后,可以与特定的受体细胞相互作用,从而发挥信号传递功能[18-19]。Aires等[17]研究发现,高压诱导的视网膜小胶质细胞产生的外泌体可以放大炎症信号,从而导致神经节细胞发生细胞损伤和凋亡。Morris等[20]研究发现,衰老的RPE细胞产生的外泌体高表达miRNA-21,并且可以被小胶质细胞摄取,进而影响p53基因相关通路的功能。随着对外泌体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发现外泌体可以在多种损伤模型中促进组织修复。比如在脊髓损伤模型中,间充质干细胞(MSC)分泌的外泌体可以通过促进血管生成和轴突生长,调节炎症和免疫反应,抑制细胞凋亡,维持血-脊髓屏障的完整性,发挥修复脊髓损伤的作用[21]。另外,在激光诱导的小鼠视网膜损伤模型中,MSC外泌体可以下调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及其RNA的表达,抑制视网膜细胞炎症和凋亡,从而改善视网膜损伤[22]。
1.3 外泌体的提取与鉴定
超速离心法是目前使用范围最广的外泌体提取方法,全球超过80%的研究者在使用这一方法[23]。但超速离心法并不适用于临床大样本的提取,不仅耗时较多,对仪器设备要求也较高,一般适用于科研人员少量提取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外泌体。对于成分复杂的生物样本(如血浆),通过组合不同的方法来提取纯化外泌体,如先以较低速度的密度梯度离心法去除细胞碎片和血小板衍生的囊泡,然后使用超滤和尺寸排除色谱法来得到高纯度的外泌体[18]。此外,免疫亲和层析法、聚合物沉淀法和微流控技术等方法也可提取不同体液或培养液中的外泌体[12,18,23]。外泌体被提取后,可以通过蛋白质染色、蛋白免疫印迹法或蛋白质组学技术对其表面标志蛋白进行分析;动态光散射和纳米粒子跟踪分析方法可以分析外泌体的大小和数量等参数;透射电子显微镜可以最直观地观察外泌体的形态,可以清晰地看到外泌体的“茶托”样结构[9,18]。
2 RIRI
2.1 RIRI的发病过程
视网膜血管非常丰富,内部含有大量神经细胞,新陈代谢能力较高,容易遭受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是指缺血的视网膜恢复灌注后,视网膜细胞出现更严重的损伤甚至凋亡,DR、RVO和青光眼等视网膜缺血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均有RIRI的参与。RIRI的发生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是多种发病机制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如氧化应激损伤、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学说等[24-26]。在RIRI的发病过程中,活性氧的产生是关键因素之一[27]。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和羟自由基等活性氧会导致细胞蛋白、核酸变性及脂质过氧化造成细胞损伤。核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是细胞内最重要的氧化应激调节因子,可以通过调节抗氧化蛋白活性和氧化还原信号减少活性氧的产生来保护细胞[28]。炎症反应是RIRI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视网膜中小胶质细胞激活后会释放大量炎症因子,进而导致神经细胞损伤[25]。长链非编码RNA-H19是RIRI过程中炎症小体激活的关键因子,可以引发小胶质细胞焦亡和神经细胞损伤[29]。同时,活性氧和炎症因子均可在RIRI过程中上调凋亡蛋白、下调抗凋亡蛋白的表达引发视网膜细胞凋亡[30]。
2.2 RIRI的治疗进展
针对RIRI的发病机制,研究者们不断地尝试各种各样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抗氧化、抗炎和抗凋亡3种。小分子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活性硒和甲烷等清除RIRI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对抗视网膜氧化应激损伤,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31-33];利用转基因技术将过氧化氢酶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转染至视网膜,或者使用高分子材料向视网膜递送SOD,通过抗氧化酶的高效清除活性氧能力治疗RIRI,研究结果表明抗氧化酶可以保护大鼠视网膜免受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氧化应激损伤[34-36]。在抗炎方面,抗炎药物(如米诺环素和拉喹莫德)可以通过减少炎症细胞浸润、下调炎症因子改善大鼠和小鼠的视网膜功能,治疗RIRI[25, 37];透明质酸和白蛋白纳米颗粒包裹缝隙连接蛋白43(Cx43)的模拟肽,将其靶向递送至视网膜抑制Cx43的表达,从而抑制RIRI过程中的炎症反应,防止大鼠视网膜结构受损[38]。在抗凋亡方面,研究者在兔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中探讨了神经营养因子对RIRI的保护作用,发现神经营养因子可以通过抗细胞凋亡保护视网膜神经细胞[39];辛伐他汀可以通过上调抗凋亡蛋白、下调凋亡蛋白的表达来减少RIRI过程中的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30]。
3 外泌体治疗RIRI的应用
外泌体是细胞主动分泌的纳米囊泡,可以保留母体细胞的功能性成分,这赋予了其作为治疗性药物的潜力[40];外泌体具有磷脂双分子层结构,可以避免被细胞内的酶降解[41],而且表面有许多膜蛋白,可以作为生物改造的靶点,以及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作为理想的药物递送载体[42]。
3.1 天然外泌体治疗RIRI
天然外泌体内部含有多种功能性蛋白和RNA,通过膜融合或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可以被靶细胞摄取[40],具有作为治疗性药物应用于RIRI的良好前景。MSC来源的外泌体在多种RIRI模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骨髓MSC外泌体可以向靶细胞递送miRNA-486-3p,下调Toll样受体4和核因子κB的表达,从而抑制DR模型中的氧化应激损伤、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为DR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43]。另外,研究者在大量青光眼模型中发现,MSC外泌体可以递送神经营养因子、血管活性因子和免疫调节因子等发挥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为青光眼的治疗开拓了新方向[44]。还有学者研究了MSC外泌体在视网膜细胞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模型和大鼠RIRI模型中的治疗作用,结果发现MSC外泌体可以有效减少RIRI的神经炎症和细胞凋亡[45]。此外,研究者利用高糖培养基对RPE细胞进行培养,提取其外泌体后用于治疗高糖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损伤,研究结果发现高糖诱导后RPE细胞产生的外泌体高表达miRNA-202-5p,并且可以下调HUVEC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受体2的表达,从而抑制HUVEC的内皮-间质转化,为DR新生血管的治疗提供了新想法[46]。小胶质细胞虽然是RIRI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中介,但最近有项研究发现,小胶质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含有丰富的miRNA-24-3p,其可以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TGF-β的表达,以及抑制肌醇需要酶1α-X盒结合蛋白1的级联反应,从而抑制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小鼠模型中的新生血管形成和光感受器细胞凋亡[47]。
3.2 改造外泌体治疗RIRI
外泌体具有天然的物质转运特性、长期的循环能力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经过人工改造进行药物的递送[48]。改造外泌体主要包括对其内容物和外膜进行改造两方面,前者是通过病毒转染母体细胞或非病毒法(如超声、电穿孔)对外泌体内部的蛋白、核酸进行改造,后者是对外泌体的膜蛋白、脂质层进行改造[49]。经过改造后的外泌体可以提升其靶向细胞的特异性和治疗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治疗RIRI的效果。我国学者将VEGF抗体通过对基质金属蛋白酶敏感的肽段与调节性T细胞的外泌体连接,用于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结果发现工程化改造后的外泌体可以高效靶向CNV并减少其对视网膜的损伤[50]。也有学者将抗血管生成肽与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外泌体进行连接,发现改造后外泌体的抗新生血管作用明显优于单纯的抗血管生成肽[51]。还有研究者通过转基因方法构建了过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外泌体,探究了其在视网膜细胞OGD/R模型和大鼠RIRI模型中的治疗效果,结果发现改造后过表达BDNF的外泌体可以减少视网膜细胞凋亡和神经损伤[52]。也有学者通过脂质转染剂将具有抗炎作用的miRNA-126转染至MSC,最终得到了过表达miRNA-126的外泌体,用于治疗大鼠的DR模型,经过研究发现改造后的外泌体可以通过抑制高迁移率族蛋白1的表达减轻视网膜炎症[53]。
4 小结与展望
虽然外泌体内容物的成分、分子作用机制等还有较大研究空间[54],而且改造外泌体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但其作为一种细胞分泌的微囊泡,具有丰富的功能性、长期的循环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将会是一种理想的药物递送载体。由于RIRI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外泌体在治疗RIRI的研究中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外泌体的大批量高效提取一直是世界各国研究人员的难题,以及对于外泌体的功能和特性,均需要有更加深入的研究。相信随着对外泌体分子结构、内容物成分及生物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眼科生物和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外泌体未来有望发挥其作为药物载体的巨大潜力,成为治疗RIRI的重要手段。
外泌体是细胞主动分泌到胞外的一种纳米级微小囊泡,直径约40~160 nm,其可以通过传递蛋白质、RNA和脂质等活性物质来参与细胞间的通讯、调节免疫和维持细胞微环境稳态等[1-3]。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视网膜静脉阻塞(RVO)、青光眼等多种视网膜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也是成年人视力损害的常见原因[4-6]。目前临床上治疗此类疾病多为对症治疗,如抗新生血管、控制炎症、降低眼压、激光光凝和手术等治疗方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挽救视力,但仍有许多患者疗效欠佳甚至失明。而且,现有治疗方式的主要目的是修复视网膜受损的结构,无法对视网膜内部损伤的细胞进行修复。外泌体作为一种富含功能性蛋白和RNA的细胞外囊泡,其不仅可作为药物治疗RIRI;同时,也可以作为药物载体进行精准递送,发挥协同治疗作用。现就外泌体在治疗RIRI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外泌体
1.1 外泌体的形成过程
外泌体首先由细胞膜内陷形成空腔内涵体,这些内涵体进而接收并加工来自高尔基体、内质网及细胞核的蛋白质、RNA和脂质等活性成分,逐渐形成多囊泡体,然后与细胞膜融合,经胞吐过程将其中的微小囊泡分泌到细胞外,最终形成了外泌体[7-9]。外泌体的形成过程有多种蛋白质参与,如Rab GTPase激活蛋白、内吞体分选转运复合体、四跨膜蛋白超家族(如CD9、CD63、CD81)等[9]。携带CD63与1个或2个其他四跨膜蛋白的小细胞外囊泡更可能是内涵体衍生的外泌体,为外泌体特异性标志物的选择提供了有力证据[10]。另外,人体内的绝大多数细胞都可以产生外泌体,如红细胞、白细胞、神经细胞、各种干细胞及肿瘤细胞[2,11],因此外泌体在人体各组织的分布十分广泛,其陆续在血液、尿液、关节液、泪液、房水等体液中被检出,并通过各种方法成功分离[12-14]。近年来,随着外泌体在眼科领域的不断深入研究,已发现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等均可产生外泌体,并发挥多种功能[15-17]。
1.2 外泌体的生物学特性
外泌体最基本的生物学功能是进行细胞间的信号传导,在各种各样的生理及病理状态下,其大部分功能都是基于信号传导作用来完成的。外泌体表面有磷脂酰丝氨酸受体、整合素、凝集素和聚糖等粘附分子,其被细胞释放后,可以与特定的受体细胞相互作用,从而发挥信号传递功能[18-19]。Aires等[17]研究发现,高压诱导的视网膜小胶质细胞产生的外泌体可以放大炎症信号,从而导致神经节细胞发生细胞损伤和凋亡。Morris等[20]研究发现,衰老的RPE细胞产生的外泌体高表达miRNA-21,并且可以被小胶质细胞摄取,进而影响p53基因相关通路的功能。随着对外泌体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发现外泌体可以在多种损伤模型中促进组织修复。比如在脊髓损伤模型中,间充质干细胞(MSC)分泌的外泌体可以通过促进血管生成和轴突生长,调节炎症和免疫反应,抑制细胞凋亡,维持血-脊髓屏障的完整性,发挥修复脊髓损伤的作用[21]。另外,在激光诱导的小鼠视网膜损伤模型中,MSC外泌体可以下调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及其RNA的表达,抑制视网膜细胞炎症和凋亡,从而改善视网膜损伤[22]。
1.3 外泌体的提取与鉴定
超速离心法是目前使用范围最广的外泌体提取方法,全球超过80%的研究者在使用这一方法[23]。但超速离心法并不适用于临床大样本的提取,不仅耗时较多,对仪器设备要求也较高,一般适用于科研人员少量提取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外泌体。对于成分复杂的生物样本(如血浆),通过组合不同的方法来提取纯化外泌体,如先以较低速度的密度梯度离心法去除细胞碎片和血小板衍生的囊泡,然后使用超滤和尺寸排除色谱法来得到高纯度的外泌体[18]。此外,免疫亲和层析法、聚合物沉淀法和微流控技术等方法也可提取不同体液或培养液中的外泌体[12,18,23]。外泌体被提取后,可以通过蛋白质染色、蛋白免疫印迹法或蛋白质组学技术对其表面标志蛋白进行分析;动态光散射和纳米粒子跟踪分析方法可以分析外泌体的大小和数量等参数;透射电子显微镜可以最直观地观察外泌体的形态,可以清晰地看到外泌体的“茶托”样结构[9,18]。
2 RIRI
2.1 RIRI的发病过程
视网膜血管非常丰富,内部含有大量神经细胞,新陈代谢能力较高,容易遭受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是指缺血的视网膜恢复灌注后,视网膜细胞出现更严重的损伤甚至凋亡,DR、RVO和青光眼等视网膜缺血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均有RIRI的参与。RIRI的发生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是多种发病机制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如氧化应激损伤、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学说等[24-26]。在RIRI的发病过程中,活性氧的产生是关键因素之一[27]。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和羟自由基等活性氧会导致细胞蛋白、核酸变性及脂质过氧化造成细胞损伤。核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是细胞内最重要的氧化应激调节因子,可以通过调节抗氧化蛋白活性和氧化还原信号减少活性氧的产生来保护细胞[28]。炎症反应是RIRI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视网膜中小胶质细胞激活后会释放大量炎症因子,进而导致神经细胞损伤[25]。长链非编码RNA-H19是RIRI过程中炎症小体激活的关键因子,可以引发小胶质细胞焦亡和神经细胞损伤[29]。同时,活性氧和炎症因子均可在RIRI过程中上调凋亡蛋白、下调抗凋亡蛋白的表达引发视网膜细胞凋亡[30]。
2.2 RIRI的治疗进展
针对RIRI的发病机制,研究者们不断地尝试各种各样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抗氧化、抗炎和抗凋亡3种。小分子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活性硒和甲烷等清除RIRI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对抗视网膜氧化应激损伤,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31-33];利用转基因技术将过氧化氢酶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转染至视网膜,或者使用高分子材料向视网膜递送SOD,通过抗氧化酶的高效清除活性氧能力治疗RIRI,研究结果表明抗氧化酶可以保护大鼠视网膜免受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氧化应激损伤[34-36]。在抗炎方面,抗炎药物(如米诺环素和拉喹莫德)可以通过减少炎症细胞浸润、下调炎症因子改善大鼠和小鼠的视网膜功能,治疗RIRI[25, 37];透明质酸和白蛋白纳米颗粒包裹缝隙连接蛋白43(Cx43)的模拟肽,将其靶向递送至视网膜抑制Cx43的表达,从而抑制RIRI过程中的炎症反应,防止大鼠视网膜结构受损[38]。在抗凋亡方面,研究者在兔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中探讨了神经营养因子对RIRI的保护作用,发现神经营养因子可以通过抗细胞凋亡保护视网膜神经细胞[39];辛伐他汀可以通过上调抗凋亡蛋白、下调凋亡蛋白的表达来减少RIRI过程中的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30]。
3 外泌体治疗RIRI的应用
外泌体是细胞主动分泌的纳米囊泡,可以保留母体细胞的功能性成分,这赋予了其作为治疗性药物的潜力[40];外泌体具有磷脂双分子层结构,可以避免被细胞内的酶降解[41],而且表面有许多膜蛋白,可以作为生物改造的靶点,以及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作为理想的药物递送载体[42]。
3.1 天然外泌体治疗RIRI
天然外泌体内部含有多种功能性蛋白和RNA,通过膜融合或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可以被靶细胞摄取[40],具有作为治疗性药物应用于RIRI的良好前景。MSC来源的外泌体在多种RIRI模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骨髓MSC外泌体可以向靶细胞递送miRNA-486-3p,下调Toll样受体4和核因子κB的表达,从而抑制DR模型中的氧化应激损伤、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为DR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43]。另外,研究者在大量青光眼模型中发现,MSC外泌体可以递送神经营养因子、血管活性因子和免疫调节因子等发挥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为青光眼的治疗开拓了新方向[44]。还有学者研究了MSC外泌体在视网膜细胞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模型和大鼠RIRI模型中的治疗作用,结果发现MSC外泌体可以有效减少RIRI的神经炎症和细胞凋亡[45]。此外,研究者利用高糖培养基对RPE细胞进行培养,提取其外泌体后用于治疗高糖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损伤,研究结果发现高糖诱导后RPE细胞产生的外泌体高表达miRNA-202-5p,并且可以下调HUVEC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受体2的表达,从而抑制HUVEC的内皮-间质转化,为DR新生血管的治疗提供了新想法[46]。小胶质细胞虽然是RIRI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中介,但最近有项研究发现,小胶质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含有丰富的miRNA-24-3p,其可以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TGF-β的表达,以及抑制肌醇需要酶1α-X盒结合蛋白1的级联反应,从而抑制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小鼠模型中的新生血管形成和光感受器细胞凋亡[47]。
3.2 改造外泌体治疗RIRI
外泌体具有天然的物质转运特性、长期的循环能力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经过人工改造进行药物的递送[48]。改造外泌体主要包括对其内容物和外膜进行改造两方面,前者是通过病毒转染母体细胞或非病毒法(如超声、电穿孔)对外泌体内部的蛋白、核酸进行改造,后者是对外泌体的膜蛋白、脂质层进行改造[49]。经过改造后的外泌体可以提升其靶向细胞的特异性和治疗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治疗RIRI的效果。我国学者将VEGF抗体通过对基质金属蛋白酶敏感的肽段与调节性T细胞的外泌体连接,用于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结果发现工程化改造后的外泌体可以高效靶向CNV并减少其对视网膜的损伤[50]。也有学者将抗血管生成肽与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外泌体进行连接,发现改造后外泌体的抗新生血管作用明显优于单纯的抗血管生成肽[51]。还有研究者通过转基因方法构建了过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外泌体,探究了其在视网膜细胞OGD/R模型和大鼠RIRI模型中的治疗效果,结果发现改造后过表达BDNF的外泌体可以减少视网膜细胞凋亡和神经损伤[52]。也有学者通过脂质转染剂将具有抗炎作用的miRNA-126转染至MSC,最终得到了过表达miRNA-126的外泌体,用于治疗大鼠的DR模型,经过研究发现改造后的外泌体可以通过抑制高迁移率族蛋白1的表达减轻视网膜炎症[53]。
4 小结与展望
虽然外泌体内容物的成分、分子作用机制等还有较大研究空间[54],而且改造外泌体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但其作为一种细胞分泌的微囊泡,具有丰富的功能性、长期的循环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将会是一种理想的药物递送载体。由于RIRI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外泌体在治疗RIRI的研究中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外泌体的大批量高效提取一直是世界各国研究人员的难题,以及对于外泌体的功能和特性,均需要有更加深入的研究。相信随着对外泌体分子结构、内容物成分及生物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眼科生物和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外泌体未来有望发挥其作为药物载体的巨大潜力,成为治疗RIRI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