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视神经疾病,目前对其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相对清楚。随着艾地苯醌等新型药物的产生以及基因治疗LHON的可能性,为患者复明带来了希望。然而,由于国内尚未普遍开展基因检测技术,临床将LHON误诊为视神经炎的情况依然时有发生。如何对LHON进行及时的鉴别和正确的诊断,对于我国眼科医生来说,尚具有一定的挑战。此外,在治疗方面,LHON发病前期(基因突变携带者)和发病后不同时期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治疗费用,对于患者和其家庭来说,也存在着巨大的挑战。
引用本文: 姜利斌, 郭思彤.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诊治进展与挑战.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1, 37(10): 749-752.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10727-00399 复制
版权信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期刊社《中华眼底病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改编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一种由于线粒体DNA(mtDNA)突变引起的母系遗传性视神经疾病,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青少年致盲疾病之一[1]。该病的发病率在1/31 000至1/526 000之间,存在种族差异。虽然LHON病因相对明确,但在临床诊疗的过程中,由于医生认识上的不足和基因检测技术开展的局限性,LHON仍易被误诊为视神经炎等其他类型视神经疾病,从而发生误治;此外,口服大剂量的艾地苯醌与基因治疗在为患者复明带来曙光的同时,其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费用,也为LHON治疗之路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构建正确的LHON诊疗思维,提高LHON患者对最新治疗方法效价比的认识,仍需引起广大眼科医师的重视。
1 LHON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
LHON发病的机制为线粒体DNA突变引发线粒体内膜的呼吸链酶复合体Ⅰ功能障碍,导致线粒体三磷酸腺苷(ATP)生成减少和活性氧产生增多,造成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轴突能量代谢障碍,引起RGC凋亡,导致患者视力下降甚至丧失。85%~95%的LHON患者是由3460G>A(MT-ND1)、11778G>A(MT-ND4)或14484T>C(MT-ND6)3个原发突变位点引起,其中11778G>A(MT-ND4)是我国LHON患者最常见的突变位点[2-3]。LHON具有青壮年男性好发和不完全外显性特征,即部分线粒体基因突变携带者可以不发病,不出现临床症状。
既往根据发病的状态和时间将LHON分为3个临床亚组,即无症状突变携带者、急性LHON患者(病程≤1年)和慢性LHON患者(病程>1年)。在2016年米兰召开的关于LHON的共识会议中,通过评估不同阶段光相干断层扫描的影像特征,结合病史、最佳矫正视力、视野等视功能指标,欧洲和北美的专家组重新定义了LHON的临床分期[4]:无症状期(突变携带者)、亚急性期(病程<6个月)、动态期(病程6~12个月)、慢性期(病程>12个月)。新的临床分期将病程在1年以内的患者细分为亚急性期和动态期,可以更好地描述LHON患者在不同阶段病情的变化。
根据患者的病史和家族史,以及神经眼科检查和mtDNA基因检测等手段通常可以明确LHON诊断。70%的LHON患者为男性,通常在15~35岁发病,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的无痛性视力下降,双眼在1年内相继或同时受累,可伴有红绿或黄绿色觉障碍;由于含黑色素的RGC在病变过程中能相对保留,患者瞳孔对光反射可保持完好,但当双眼先后发病或者双眼损伤程度不同时,依然可以查见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5-7]。在亚急性期,患眼眼底可表现为正常,也可表现为典型的LHON假性视盘水肿三联征:(1)视盘表面毛细血管扩张;(2)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肿胀;(3)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视盘无荧光素渗漏 [8-9]。如患眼视力能够配合完成视野检查,视野表现为中心暗点,或中心30o光敏度弥漫性降低(即为大的中心暗点);光相干断层扫描可表现出视盘颞侧或颞下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增厚;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出现P100波振幅下降,伴或不伴有隐含期的延迟,对于LHON早期发现患者视功能损伤有所帮助,但检查结果不具有特异性,在弱视、压迫性视神经病变中也可出现类似表现。在动态期至慢性期,视盘充血和假性水肿消退,呈现双侧对称性的视盘颞侧三角形苍白,尖端指向视盘中心,底边在视盘颞侧盘缘,对应区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呈楔形变薄或缺失;此时视野缺损可逐渐进展为中心与生理盲点相连的暗点或弥漫性中心视野缺损,光相干断层扫描上表现为颞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和神经节细胞层肿胀消退,逐渐变薄甚至缺失[10]。
患者出现上述临床特征,则可对3种常见的mtDNA进行初步筛查,出现11778G>A、3460G>A、14484T>C任意一种基因突变便可快速确诊为LHON。若筛查结果为阴性,患者存在母系遗传家族史,临床上强烈怀疑LHON,则建议对其整个mtDNA进行测序,以排查其他罕见mtDNA位点突变。
2 LHON鉴别诊断
LHON临床表现上与视神经炎存在相似之处,包括单眼或双眼急性视力下降、眼底正常、或视盘“水肿”等,而容易误诊为视神经炎。通常情况下,视神经炎发病更急,视功能损伤更加严重,患眼视力可短时间内快速减低至光感甚至无光感,可伴有眼球转动痛或持续性疼痛,头颅或眼眶磁共振成像检查可发现视神经的增粗和强化,血清水通道蛋白4-IgG和血清人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阳性将有助于视神经炎的诊断。
LHON与中毒性视神经病变的鉴别,主要依靠详实病史的采集。患者的特殊用药史或毒物接触史、血清中维生素B族浓度降低以及mtDNA检测结果易于将两者鉴别开来。与压迫性视神经病变鉴别,则主要通过眼部影像学检查,如眼眶CT或磁共振成像进行明确。值得注意的是,LHON可能存在叠加综合征表现,即LHON Plus,例如女性LHON患者患有多发性硬化时,患者可以表现LHON和视神经炎叠加综合征,即Harding病,所出现视神经炎损伤更加严重,预后更差。此外,药物中毒是mt-DNA突变携带者发生LHON的重要原因,在考虑药物(如乙胺丁醇等)中毒性视神经病变时,检测患者外周血mt-DNA突变位点情况也是必要的,这对于判断患者视力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
3 LHON治疗策略
目前对于LHON无症状期,即mtDNA突变携带者不推荐治疗,远离烟草,避免易致线粒体损伤的药物(如乙胺丁醇等),并控制酒精的摄入是降低mtDNA突变携带者发病风险的重要举措。此外,尚不推荐对LHON患者的无症状亲属进行治疗。针对LHON患者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辅酶Q10、艾地苯醌以及基因治疗等。其中,艾地苯醌是LHON患者最为常用的治疗方法,基因治疗是未来最有希望的治疗手段。
辅酶Q10是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亲脂性电子载体,可绕过酶复合物Ⅰ直接将电子传输到酶复合物Ⅲ中,克服LHON患者酶复合物Ⅰ呼吸链的缺陷,从而恢复细胞能量的产生,可防止视力的进一步丧失,促进视力的恢复[9]。但在临床研究中发现,人体对于辅酶Q10的吸收十分缓慢,治疗效果十分有限[11],因此它逐渐被另一种辅酶Q10的类似物艾地苯醌所替代。艾地苯醌较辅酶Q10有更短的侧链,并且末端增加了一个醇羟基,使其更易通过生物膜和血脑屏障。艾地苯醌作用于线粒体呼吸链,除增强线粒体呼吸链功能促进ATP合成外,且具有较辅酶Q10更强大(30~100倍)的抗氧化活性,能通过降低氧化应激,抑制脂质过氧化保护神经细胞。在一项为期24周的随机、双盲、多中心、安慰剂对照研究中,对85例3种常见mtDNA突变的LHON患者进行艾地苯醌治疗后发现,900 mg/d的艾地苯醌对于发病早期的LHON患者治疗是安全有效的[12]。在2015年,艾地苯醌经欧洲药品管理局批准上市用于LHON的治疗。并在次年召开的米兰LHON诊治共识会议上,专家组提出亚急性期和动态期的LHON患者应尽早使用艾地苯醌900 mg/d口服,并至少持续1年[4]。此外,目前尚对另一个醌衍生物EPI-743和另一种抗氧化剂MTP-131进行临床研究,前者具有修复抗氧化酶谷胱甘肽的作用,可能比艾地苯醌具有更强的抗氧化作用,后者可以提高线粒体内呼吸链的电子传递效率,从而改善LHON患者的视力预后[9]。这两种药物在小样本LHON患者治疗中取得疗效,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均需要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进行验证。
基因治疗,即用正常的野生型基因,编码出靶向序列蛋白,补充因缺陷基因而致的蛋白缺失或功能异常的蛋白质。对LHON患者,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方法,可将腺相关病毒携带正常的野生型基因直接转染到患眼的RGC中,而达到改善RGC功能的目的。我国学者对9例携带有11778G>A(MT-ND4)突变的LHON受试者10只眼进行了玻璃体腔注射Ⅱ型腺相关病毒携带正常的ND4(rAAV2-ND4)治疗,并对其中8例受试者进行了为期75~90个月的随访,所有受试者均未出现明显的眼部和全身不良反应,7只注射眼和5只非注射眼视力提高≥0.3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单位,但有1例受试者的注射眼在接受注射36个月后出现了视力下降,而未注射的对侧眼视力提高0.3 logMAR单位,并维持至随访结束[13-14]。在美国和法国针对rAAV2-ND4治疗的LHON临床研究结果也显示,治疗随访期间未发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有40.0%~66.7%的LHON患者视力有所改善,并且呈现单眼注射双眼视力改善的现象[15-17]。
目前我国首个眼科基因治疗药物NR082已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许可该药物进行LHON治疗的临床研究,近期在国内将开展多中心前瞻性临床试验,该项目将验证NR082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将可能具有更高级别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4 LHON诊治中的问题与挑战
在LHON诊断和鉴别方面,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开展,LHON的诊断正确率逐渐提高。但临床针对LHON的诊治仍面临一些问题。首先,将LHON误诊为视神经炎依然是该病诊断中最大问题之一,其原因主要与LHON认识的不足而未及时进行基因检测有关。第二,目前已发现21个LHON相关mtDNA原发位点变异和31个mtDNA候选原发位点变异。3种常见的mtDNA原发位点突变是90% LHON患者的发病原因,10%的LHON患者发病与罕见的mtDNA原发位点突变有关。若未对罕见的mtDNA原发位点变异进行检测,将造成少部分LHON患者漏诊。此外,mtDNA候选原发位点变异,仅在个别患者或家系中检出,其致病性尚不能确定,这为明确该类患者诊断带来一定难度。第三,眼局部RGC中mtDNA变异量与外周血中mtDNA变异量是否相同值得考究。如外周血中mtDNA变异量远小于RGC中mtDNA变异量,有可能造成通过外周血检测无法确诊LHON的情况,这对于临床疑似LHON但外周血基因学检测阴性患者的诊断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
在LHON治疗中,目前国内所面临的挑战性问题有:(1)我国现上市的艾地苯醌剂量为每片30 mg,与欧洲研究结果推荐的900 mg/d的治疗剂量相比相差甚远,国内LHON患者如何购置到大剂量艾地苯醌仍是医患面对的共同难题。而国产艾地苯醌超大剂量的使用可能产生的肝功能损伤等副作用,也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2)对于慢性期LHON患者,欧洲研究结果并未发现艾地苯醌治疗有效,LHON诊治欧洲专家共识并不推荐使用,那么进入慢性期的患者,如何治疗值得探索。(3)国内基因检测机构的基因检测结果常需等待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这段时间对于疑似LHON患者如何进行治疗,对于眼科医生来说,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4)基因治疗作为最有希望的新兴治疗手段,其安全性与有效性仍有待于进一步临床试验的探索,在未来,当基因治疗药物得以上市与普及,基因治疗的费用,也许是LHON患者和其家庭最大的挑战。
综上,LHON发病机制目前相对清楚,新型药物和基因治疗技术为患者改善视功能带来了可能;但是,在我国LHON诊疗过程依然存在着挑战性问题,加强LHON临床特征认识,深入基因检测工作的开展,开发国产单片大剂量艾地苯醌药物,以及巩固基因治疗循证医学证据,将会使更多LHON患者受益。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一种由于线粒体DNA(mtDNA)突变引起的母系遗传性视神经疾病,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青少年致盲疾病之一[1]。该病的发病率在1/31 000至1/526 000之间,存在种族差异。虽然LHON病因相对明确,但在临床诊疗的过程中,由于医生认识上的不足和基因检测技术开展的局限性,LHON仍易被误诊为视神经炎等其他类型视神经疾病,从而发生误治;此外,口服大剂量的艾地苯醌与基因治疗在为患者复明带来曙光的同时,其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费用,也为LHON治疗之路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构建正确的LHON诊疗思维,提高LHON患者对最新治疗方法效价比的认识,仍需引起广大眼科医师的重视。
1 LHON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
LHON发病的机制为线粒体DNA突变引发线粒体内膜的呼吸链酶复合体Ⅰ功能障碍,导致线粒体三磷酸腺苷(ATP)生成减少和活性氧产生增多,造成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轴突能量代谢障碍,引起RGC凋亡,导致患者视力下降甚至丧失。85%~95%的LHON患者是由3460G>A(MT-ND1)、11778G>A(MT-ND4)或14484T>C(MT-ND6)3个原发突变位点引起,其中11778G>A(MT-ND4)是我国LHON患者最常见的突变位点[2-3]。LHON具有青壮年男性好发和不完全外显性特征,即部分线粒体基因突变携带者可以不发病,不出现临床症状。
既往根据发病的状态和时间将LHON分为3个临床亚组,即无症状突变携带者、急性LHON患者(病程≤1年)和慢性LHON患者(病程>1年)。在2016年米兰召开的关于LHON的共识会议中,通过评估不同阶段光相干断层扫描的影像特征,结合病史、最佳矫正视力、视野等视功能指标,欧洲和北美的专家组重新定义了LHON的临床分期[4]:无症状期(突变携带者)、亚急性期(病程<6个月)、动态期(病程6~12个月)、慢性期(病程>12个月)。新的临床分期将病程在1年以内的患者细分为亚急性期和动态期,可以更好地描述LHON患者在不同阶段病情的变化。
根据患者的病史和家族史,以及神经眼科检查和mtDNA基因检测等手段通常可以明确LHON诊断。70%的LHON患者为男性,通常在15~35岁发病,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的无痛性视力下降,双眼在1年内相继或同时受累,可伴有红绿或黄绿色觉障碍;由于含黑色素的RGC在病变过程中能相对保留,患者瞳孔对光反射可保持完好,但当双眼先后发病或者双眼损伤程度不同时,依然可以查见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5-7]。在亚急性期,患眼眼底可表现为正常,也可表现为典型的LHON假性视盘水肿三联征:(1)视盘表面毛细血管扩张;(2)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肿胀;(3)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视盘无荧光素渗漏 [8-9]。如患眼视力能够配合完成视野检查,视野表现为中心暗点,或中心30o光敏度弥漫性降低(即为大的中心暗点);光相干断层扫描可表现出视盘颞侧或颞下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增厚;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出现P100波振幅下降,伴或不伴有隐含期的延迟,对于LHON早期发现患者视功能损伤有所帮助,但检查结果不具有特异性,在弱视、压迫性视神经病变中也可出现类似表现。在动态期至慢性期,视盘充血和假性水肿消退,呈现双侧对称性的视盘颞侧三角形苍白,尖端指向视盘中心,底边在视盘颞侧盘缘,对应区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呈楔形变薄或缺失;此时视野缺损可逐渐进展为中心与生理盲点相连的暗点或弥漫性中心视野缺损,光相干断层扫描上表现为颞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和神经节细胞层肿胀消退,逐渐变薄甚至缺失[10]。
患者出现上述临床特征,则可对3种常见的mtDNA进行初步筛查,出现11778G>A、3460G>A、14484T>C任意一种基因突变便可快速确诊为LHON。若筛查结果为阴性,患者存在母系遗传家族史,临床上强烈怀疑LHON,则建议对其整个mtDNA进行测序,以排查其他罕见mtDNA位点突变。
2 LHON鉴别诊断
LHON临床表现上与视神经炎存在相似之处,包括单眼或双眼急性视力下降、眼底正常、或视盘“水肿”等,而容易误诊为视神经炎。通常情况下,视神经炎发病更急,视功能损伤更加严重,患眼视力可短时间内快速减低至光感甚至无光感,可伴有眼球转动痛或持续性疼痛,头颅或眼眶磁共振成像检查可发现视神经的增粗和强化,血清水通道蛋白4-IgG和血清人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阳性将有助于视神经炎的诊断。
LHON与中毒性视神经病变的鉴别,主要依靠详实病史的采集。患者的特殊用药史或毒物接触史、血清中维生素B族浓度降低以及mtDNA检测结果易于将两者鉴别开来。与压迫性视神经病变鉴别,则主要通过眼部影像学检查,如眼眶CT或磁共振成像进行明确。值得注意的是,LHON可能存在叠加综合征表现,即LHON Plus,例如女性LHON患者患有多发性硬化时,患者可以表现LHON和视神经炎叠加综合征,即Harding病,所出现视神经炎损伤更加严重,预后更差。此外,药物中毒是mt-DNA突变携带者发生LHON的重要原因,在考虑药物(如乙胺丁醇等)中毒性视神经病变时,检测患者外周血mt-DNA突变位点情况也是必要的,这对于判断患者视力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
3 LHON治疗策略
目前对于LHON无症状期,即mtDNA突变携带者不推荐治疗,远离烟草,避免易致线粒体损伤的药物(如乙胺丁醇等),并控制酒精的摄入是降低mtDNA突变携带者发病风险的重要举措。此外,尚不推荐对LHON患者的无症状亲属进行治疗。针对LHON患者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辅酶Q10、艾地苯醌以及基因治疗等。其中,艾地苯醌是LHON患者最为常用的治疗方法,基因治疗是未来最有希望的治疗手段。
辅酶Q10是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亲脂性电子载体,可绕过酶复合物Ⅰ直接将电子传输到酶复合物Ⅲ中,克服LHON患者酶复合物Ⅰ呼吸链的缺陷,从而恢复细胞能量的产生,可防止视力的进一步丧失,促进视力的恢复[9]。但在临床研究中发现,人体对于辅酶Q10的吸收十分缓慢,治疗效果十分有限[11],因此它逐渐被另一种辅酶Q10的类似物艾地苯醌所替代。艾地苯醌较辅酶Q10有更短的侧链,并且末端增加了一个醇羟基,使其更易通过生物膜和血脑屏障。艾地苯醌作用于线粒体呼吸链,除增强线粒体呼吸链功能促进ATP合成外,且具有较辅酶Q10更强大(30~100倍)的抗氧化活性,能通过降低氧化应激,抑制脂质过氧化保护神经细胞。在一项为期24周的随机、双盲、多中心、安慰剂对照研究中,对85例3种常见mtDNA突变的LHON患者进行艾地苯醌治疗后发现,900 mg/d的艾地苯醌对于发病早期的LHON患者治疗是安全有效的[12]。在2015年,艾地苯醌经欧洲药品管理局批准上市用于LHON的治疗。并在次年召开的米兰LHON诊治共识会议上,专家组提出亚急性期和动态期的LHON患者应尽早使用艾地苯醌900 mg/d口服,并至少持续1年[4]。此外,目前尚对另一个醌衍生物EPI-743和另一种抗氧化剂MTP-131进行临床研究,前者具有修复抗氧化酶谷胱甘肽的作用,可能比艾地苯醌具有更强的抗氧化作用,后者可以提高线粒体内呼吸链的电子传递效率,从而改善LHON患者的视力预后[9]。这两种药物在小样本LHON患者治疗中取得疗效,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均需要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进行验证。
基因治疗,即用正常的野生型基因,编码出靶向序列蛋白,补充因缺陷基因而致的蛋白缺失或功能异常的蛋白质。对LHON患者,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方法,可将腺相关病毒携带正常的野生型基因直接转染到患眼的RGC中,而达到改善RGC功能的目的。我国学者对9例携带有11778G>A(MT-ND4)突变的LHON受试者10只眼进行了玻璃体腔注射Ⅱ型腺相关病毒携带正常的ND4(rAAV2-ND4)治疗,并对其中8例受试者进行了为期75~90个月的随访,所有受试者均未出现明显的眼部和全身不良反应,7只注射眼和5只非注射眼视力提高≥0.3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单位,但有1例受试者的注射眼在接受注射36个月后出现了视力下降,而未注射的对侧眼视力提高0.3 logMAR单位,并维持至随访结束[13-14]。在美国和法国针对rAAV2-ND4治疗的LHON临床研究结果也显示,治疗随访期间未发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有40.0%~66.7%的LHON患者视力有所改善,并且呈现单眼注射双眼视力改善的现象[15-17]。
目前我国首个眼科基因治疗药物NR082已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许可该药物进行LHON治疗的临床研究,近期在国内将开展多中心前瞻性临床试验,该项目将验证NR082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将可能具有更高级别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4 LHON诊治中的问题与挑战
在LHON诊断和鉴别方面,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开展,LHON的诊断正确率逐渐提高。但临床针对LHON的诊治仍面临一些问题。首先,将LHON误诊为视神经炎依然是该病诊断中最大问题之一,其原因主要与LHON认识的不足而未及时进行基因检测有关。第二,目前已发现21个LHON相关mtDNA原发位点变异和31个mtDNA候选原发位点变异。3种常见的mtDNA原发位点突变是90% LHON患者的发病原因,10%的LHON患者发病与罕见的mtDNA原发位点突变有关。若未对罕见的mtDNA原发位点变异进行检测,将造成少部分LHON患者漏诊。此外,mtDNA候选原发位点变异,仅在个别患者或家系中检出,其致病性尚不能确定,这为明确该类患者诊断带来一定难度。第三,眼局部RGC中mtDNA变异量与外周血中mtDNA变异量是否相同值得考究。如外周血中mtDNA变异量远小于RGC中mtDNA变异量,有可能造成通过外周血检测无法确诊LHON的情况,这对于临床疑似LHON但外周血基因学检测阴性患者的诊断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
在LHON治疗中,目前国内所面临的挑战性问题有:(1)我国现上市的艾地苯醌剂量为每片30 mg,与欧洲研究结果推荐的900 mg/d的治疗剂量相比相差甚远,国内LHON患者如何购置到大剂量艾地苯醌仍是医患面对的共同难题。而国产艾地苯醌超大剂量的使用可能产生的肝功能损伤等副作用,也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2)对于慢性期LHON患者,欧洲研究结果并未发现艾地苯醌治疗有效,LHON诊治欧洲专家共识并不推荐使用,那么进入慢性期的患者,如何治疗值得探索。(3)国内基因检测机构的基因检测结果常需等待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这段时间对于疑似LHON患者如何进行治疗,对于眼科医生来说,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4)基因治疗作为最有希望的新兴治疗手段,其安全性与有效性仍有待于进一步临床试验的探索,在未来,当基因治疗药物得以上市与普及,基因治疗的费用,也许是LHON患者和其家庭最大的挑战。
综上,LHON发病机制目前相对清楚,新型药物和基因治疗技术为患者改善视功能带来了可能;但是,在我国LHON诊疗过程依然存在着挑战性问题,加强LHON临床特征认识,深入基因检测工作的开展,开发国产单片大剂量艾地苯醌药物,以及巩固基因治疗循证医学证据,将会使更多LHON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