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宋福艳, 程朝晖, 李志清, 李筱荣, 邢东军. PROM1基因突变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黄斑营养不良1例.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2, 38(8): 696-699.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10914-00513 复制
版权信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期刊社《中华眼底病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改编
患者女,42岁。因双眼视力下降伴畏光2年,于2021年7月6日到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否认全身疾病史,有相关眼部遗传史(图1)。眼部检查:右眼、左眼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25DS→0.6、+0.50DS-0.50DC×90°→0.3。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0.9、9.4 mm Hg(1 mm Hg=0.133 kPa)。双眼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晶状体及玻璃体透明。眼底检查:双眼黄斑对称性环形萎缩灶伴色素沉着(图2A,2B)。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双眼深层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降低(图2C,2D)。频域OCT检查,双眼外核层萎缩、外界膜和椭圆体带缺失,视网膜中心凹处不规则强反射,黄斑区局部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强反射光带断裂,其下脉络膜毛细血管光带存在(图2E,2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早期黄斑区斑驳样强弱荧光(图2G,2H),晚期荧光稍增强(图2I,2J)。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早期黄斑区脉络膜斑片状弱荧光(图2K,2L),晚期似“牛眼样”外观,视盘颞侧稍强荧光,萎缩灶更加明显(图2M,2N)。对其家属进行眼部检查,其子女眼底未见异常。其父(Ⅱ3),68岁,右眼、左眼视力分别为0.07、0.1,自述高中时视力下降明显,一直未予诊治,否认全身疾病史。此次眼部检查:双眼黄斑区直径约4.5个视盘直径(DD)大小的类圆形萎缩灶伴色素沉着,透见其下脉络膜(图3A,3B);OCTA检查可见双眼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降低,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可见强反射血管团(图3C,3D);频域OCT检查可见黄斑相应病灶大范围外层视网膜变薄、脉络膜萎缩(图3E,3F);自身荧光(AF)检查可见相应病灶呈弱荧光,周围稍强荧光,其上可见少量强荧光(图3G,3H)。其弟(Ⅲ3),40岁,右眼、左眼视力分别为0.15、0.1,自幼发现视力不佳,后逐渐形成共同性内斜视,Hirschberg角膜映光点+30°。期间未予诊治,否认全身疾病史。眼底检查可见双眼黄斑区直径大约2.5 DD大小的类圆形萎缩灶、部分色素沉着(图4A,4B);OCTA检查可见双眼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降低(图4C,4D);频域OCT检查可见黄斑区外核层、椭圆体带及嵌合体带、RPE层反射缺失,脉络膜萎缩变薄(图4E,4F);AF检查可见相应病灶呈弱荧光,周围稍强荧光(图4G,4H)。




采集先证者及家属外周静脉血样行新一代区域捕获测序,对测序后的原始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Sanger测序及家系内共分离验证。结果显示,先证者、其父亲和弟弟携带PROM1 c.1117C>T(p.R373C)杂合错义突变,而其儿子(Ⅳ1)及女儿(Ⅳ2)不携带该突变(图5)。结合临床表现、多模式影像特点及基因检测结果,诊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视网膜黄斑营养不良2型(MCDR2)。

讨论 PROM1基因位于4p15.32,编码一个五跨膜结构域糖蛋白,特异性定位于视网膜光感受器外节基底部,是膜盘形成、外节形态发生的关键蛋白[1],该蛋白功能障碍可造成严重的视力丧失。近来研究发现,PROM1基因所指导生成的蛋白也是RPE细胞上光感受器自噬的关键调节剂[2]。目前,已报道了100多个PROM1基因相关突变位点,该类疾病有高度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即使是同一突变位点也可能导致不同的临床表型[3]。PROM1基因相关视网膜变性的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显性(AD)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AR)遗传。AR方式遗传居多[4],主要累及视杆细胞如视网膜色素变性(RP)、锥杆细胞营养不良(CORD)[5]、RP伴黄斑变性等,突变可为无义突变、移码突变及剪接位点变异等,通常发病较早,视力损害严重。AD方式遗传主要累及视锥细胞,如c.1117C>T(p.R373C)突变通常与Stargardt样黄斑营养不良4型(STGD4)、MCDR2、CORD12型表型相关[6],一般发病较晚,病情较轻。STGD4的特点是双眼对称性黄斑萎缩和周边部黄白色斑点;MCDR2的特点是双眼黄斑环状RPE萎缩,中心凹保留[7];而CORD12的特点是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同时受损。黄斑受累是其共同特征,临床表型上部分重叠,多模式影像检查及基因筛查对这类罕见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MCDR2定位于4号染色体短臂,大多数患者在10~30岁出现症状,中心视力下降是最常见的症状[8];造影早期病灶呈斑驳样强弱荧光,而后逐渐进展为典型的“牛眼样”黄斑萎缩,即最初为视锥细胞受损,随后视杆细胞退化,最后导致周边视力丧失和夜盲[9]。本家系中先证者双眼视力下降伴畏光2年来诊,双眼黄斑环形萎缩伴色素沉着,而其父、其弟有类似病史,病情较重。基因检测提示突变来源于父亲,3例患者均携带PROM1 c.1117C>T杂合错义突变,符合AD遗传。因该病的临床表型与遗传异质性有关,家族间和家族内表型可存在差异。此外,PROM1基因相关视网膜变性的临床表型差异除了与突变类型、遗传方式相关外,还可能与病程、发病年龄有关[4]。本家系中女性先证者40岁开始出现视力下降伴畏光,尚保留一部分正常中心凹;男性患者青少年期已出现双眼视力下降,黄斑区可见大片萎缩灶,AF显示黄斑区相对弱荧光外环绕稍强荧光,提示黄斑区的病灶有活动趋势,中周部视网膜荧光正常提示视杆细胞功能暂未损害,该家系的3例患者可能反映了MCDR2的不同临床阶段。但同年龄者相比,其弟病情严重程度较女性先证者重,且存在内斜视,该差异性是否代表性别影响家族内的临床表型,值得更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目前,PROM1基因相关视网膜变性尚无有效治疗手段。动物模型实验通过降低有毒脂褐素水平的芬维A胺给药可减缓光感受器细胞的退化[10],基因替代、干细胞治疗尚处在Ⅰ/Ⅱ期临床试验[11],有望成为有效的治疗方向,期待不久的将来这些治疗能填补该类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治疗的空白。
患者女,42岁。因双眼视力下降伴畏光2年,于2021年7月6日到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否认全身疾病史,有相关眼部遗传史(图1)。眼部检查:右眼、左眼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25DS→0.6、+0.50DS-0.50DC×90°→0.3。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0.9、9.4 mm Hg(1 mm Hg=0.133 kPa)。双眼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晶状体及玻璃体透明。眼底检查:双眼黄斑对称性环形萎缩灶伴色素沉着(图2A,2B)。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双眼深层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降低(图2C,2D)。频域OCT检查,双眼外核层萎缩、外界膜和椭圆体带缺失,视网膜中心凹处不规则强反射,黄斑区局部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强反射光带断裂,其下脉络膜毛细血管光带存在(图2E,2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早期黄斑区斑驳样强弱荧光(图2G,2H),晚期荧光稍增强(图2I,2J)。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早期黄斑区脉络膜斑片状弱荧光(图2K,2L),晚期似“牛眼样”外观,视盘颞侧稍强荧光,萎缩灶更加明显(图2M,2N)。对其家属进行眼部检查,其子女眼底未见异常。其父(Ⅱ3),68岁,右眼、左眼视力分别为0.07、0.1,自述高中时视力下降明显,一直未予诊治,否认全身疾病史。此次眼部检查:双眼黄斑区直径约4.5个视盘直径(DD)大小的类圆形萎缩灶伴色素沉着,透见其下脉络膜(图3A,3B);OCTA检查可见双眼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降低,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可见强反射血管团(图3C,3D);频域OCT检查可见黄斑相应病灶大范围外层视网膜变薄、脉络膜萎缩(图3E,3F);自身荧光(AF)检查可见相应病灶呈弱荧光,周围稍强荧光,其上可见少量强荧光(图3G,3H)。其弟(Ⅲ3),40岁,右眼、左眼视力分别为0.15、0.1,自幼发现视力不佳,后逐渐形成共同性内斜视,Hirschberg角膜映光点+30°。期间未予诊治,否认全身疾病史。眼底检查可见双眼黄斑区直径大约2.5 DD大小的类圆形萎缩灶、部分色素沉着(图4A,4B);OCTA检查可见双眼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降低(图4C,4D);频域OCT检查可见黄斑区外核层、椭圆体带及嵌合体带、RPE层反射缺失,脉络膜萎缩变薄(图4E,4F);AF检查可见相应病灶呈弱荧光,周围稍强荧光(图4G,4H)。




采集先证者及家属外周静脉血样行新一代区域捕获测序,对测序后的原始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Sanger测序及家系内共分离验证。结果显示,先证者、其父亲和弟弟携带PROM1 c.1117C>T(p.R373C)杂合错义突变,而其儿子(Ⅳ1)及女儿(Ⅳ2)不携带该突变(图5)。结合临床表现、多模式影像特点及基因检测结果,诊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视网膜黄斑营养不良2型(MCDR2)。

讨论 PROM1基因位于4p15.32,编码一个五跨膜结构域糖蛋白,特异性定位于视网膜光感受器外节基底部,是膜盘形成、外节形态发生的关键蛋白[1],该蛋白功能障碍可造成严重的视力丧失。近来研究发现,PROM1基因所指导生成的蛋白也是RPE细胞上光感受器自噬的关键调节剂[2]。目前,已报道了100多个PROM1基因相关突变位点,该类疾病有高度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即使是同一突变位点也可能导致不同的临床表型[3]。PROM1基因相关视网膜变性的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显性(AD)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AR)遗传。AR方式遗传居多[4],主要累及视杆细胞如视网膜色素变性(RP)、锥杆细胞营养不良(CORD)[5]、RP伴黄斑变性等,突变可为无义突变、移码突变及剪接位点变异等,通常发病较早,视力损害严重。AD方式遗传主要累及视锥细胞,如c.1117C>T(p.R373C)突变通常与Stargardt样黄斑营养不良4型(STGD4)、MCDR2、CORD12型表型相关[6],一般发病较晚,病情较轻。STGD4的特点是双眼对称性黄斑萎缩和周边部黄白色斑点;MCDR2的特点是双眼黄斑环状RPE萎缩,中心凹保留[7];而CORD12的特点是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同时受损。黄斑受累是其共同特征,临床表型上部分重叠,多模式影像检查及基因筛查对这类罕见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MCDR2定位于4号染色体短臂,大多数患者在10~30岁出现症状,中心视力下降是最常见的症状[8];造影早期病灶呈斑驳样强弱荧光,而后逐渐进展为典型的“牛眼样”黄斑萎缩,即最初为视锥细胞受损,随后视杆细胞退化,最后导致周边视力丧失和夜盲[9]。本家系中先证者双眼视力下降伴畏光2年来诊,双眼黄斑环形萎缩伴色素沉着,而其父、其弟有类似病史,病情较重。基因检测提示突变来源于父亲,3例患者均携带PROM1 c.1117C>T杂合错义突变,符合AD遗传。因该病的临床表型与遗传异质性有关,家族间和家族内表型可存在差异。此外,PROM1基因相关视网膜变性的临床表型差异除了与突变类型、遗传方式相关外,还可能与病程、发病年龄有关[4]。本家系中女性先证者40岁开始出现视力下降伴畏光,尚保留一部分正常中心凹;男性患者青少年期已出现双眼视力下降,黄斑区可见大片萎缩灶,AF显示黄斑区相对弱荧光外环绕稍强荧光,提示黄斑区的病灶有活动趋势,中周部视网膜荧光正常提示视杆细胞功能暂未损害,该家系的3例患者可能反映了MCDR2的不同临床阶段。但同年龄者相比,其弟病情严重程度较女性先证者重,且存在内斜视,该差异性是否代表性别影响家族内的临床表型,值得更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目前,PROM1基因相关视网膜变性尚无有效治疗手段。动物模型实验通过降低有毒脂褐素水平的芬维A胺给药可减缓光感受器细胞的退化[10],基因替代、干细胞治疗尚处在Ⅰ/Ⅱ期临床试验[11],有望成为有效的治疗方向,期待不久的将来这些治疗能填补该类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治疗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