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层视网膜病变并不特指某一种视网膜疾病,具有此类病变的患者通常有视觉异常的症状,但是传统常规眼科检查难以发现阳性体征,所以常常被冠以“隐匿性”病变的标签。近年来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发现不少所谓“隐匿性”疾病实为外层视网膜结构异常所致。造成结构异常的病因多种多样,治疗手段及疾病转归也各不相同,所以临床眼科医师需要详细询问病史,结合多模式影像对其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而不是笼统地诊断为“外层视网膜病变”。相信随着OCT影像技术的发展,通过更高清影像揭示出视网膜组织更细微结构,可以让我们对疾病有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进而提高其临床诊疗水平。
引用本文: 俞素勤. 浅谈“外层视网膜病变”的诊断 −基于光相干断层扫描影像的认识与理解.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1, 37(12): 911-914.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11210-00696 复制
版权信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期刊社《中华眼底病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改编
“外层视网膜病变”是近年来眼底病医生常常提到的一个名词,但并不特指某一种视网膜疾病,而是泛指与外层视网膜结构异常相关的一类疾病。既往由于影像技术的局限性,外层视网膜病变未能得到眼科医生的关注,有些患者有主诉有症状而找不到体征的疾病被冠以“隐匿性”的标签。然而近年来随着眼底影像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的更新,让我们在活体就可以观察到视网膜组织的细微结构,特别是深层、外层视网膜结构经OCT影像的揭示,为了解疾病生理病理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一些既往以为“隐匿性”的疾病,现在发现不少存在外层视网膜结构的异常。然而造成这种结构异常的病因多种多样,疾病预后转归也不尽相同,因此不适合笼统地诊断为“外层视网膜病变”,充分认识和理解OCT影像特征并正确诊断此类疾病是对临床医生的一种挑战。
1 外层视网膜的解剖定义
解剖学上视网膜共分10层结构,其血供接受双重循环,基于不同的血液供应来源,以外丛状层为界又可分为内层和外层视网膜。内层由视网膜中央血管供血,而外层则由脉络膜供血。但是因为正常情况下脉络膜血管并不进入视网膜组织,视网膜毛细血管又止步于外丛状层,所以视网膜从外颗粒层开始向外一直到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属于外层无血管区,营养和氧供主要靠弥散,但是生化代谢极为活跃、耗氧量较高的光感受器却集中于此,所以外层视网膜对缺血缺氧尤其敏感。外层视网膜病变尤其是黄斑区的外层结构损伤直接影响患眼的视功能[1]。
2 外层视网膜结构的OCT影像解读
OCT 影像堪称活体病理切片,虽然就其成像原理而言它反映的是组织内部结构反射的信息,不能等同于病理切片,但是可以根据OCT影像中反射的强弱来判断视网膜结构是否正常[2]。在OCT中,视网膜外层可以看到4条反射条带,由内向外它们依次代表外界膜、椭圆体带(EZ)、嵌合体带和RPE层。曾经EZ被称为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但是这种解读一直存在争议。首先,这条反射条带的位置更接近外界膜,离RPE稍远,而内节和外节长度相似,其位置为何没有居中于外界膜和RPE层之间?其次,这条反射条带比较粗,几乎和RPE层反射条带一样粗,IS/OS即使在电子显微镜下也只能看到一纤细的界面,何来如此粗的反射结构?最后,这条反射条带的反射性很强,通常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屈光指数不同的介质时在交界面会产生反射,但内节和外节的屈光指数并无太大区别,又何来那么强的反射?Spaide和Curcio[3]研究表明,这第二条反射条带其实对应的是光感受器内节外端线粒体所在的部位,其厚度与RPE层相仿,并且线粒体本身就是独立的反射源,可以产生强反射,因此提出把IS/OS更名为EZ。由于外层视网膜细胞水平对齐排列,细胞内的细胞器又垂直堆叠[4],所以OCT影像中的每条反射条带可以准确对应相应主要的亚细胞水平的组成结构。如果某一条带出现中断或消失,便提示对应细胞及内部细胞器受损,所以OCT影像也可以间接反映眼底组织细胞的功能。
3 外层视网膜结构异常相关疾病
发生外层视网膜结构异常的疾病种类繁多,根据OCT影像分析,不同疾病可以有不同的OCT表现,但相同OCT表现却也可以源于不同的病因;不仅如此,同一疾病不同阶段或不同亚型,可以具有不同的OCT表现。充分了解某些疾病在OCT中的影像特征,探索疾病临床表现型与病因之间的对应关系,将有助于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
3.1 疾病分类
根据视网膜损伤范围,外层视网膜结构异常相关疾病可以分为独立损伤(单纯外层视网膜受损)和合并损伤(既有外层又有内层视网膜受损)。
根据疾病累及的细胞和部位,外层视网膜结构异常相关疾病可以分为直接受累和间接受累。直接受累是指位于外层视网膜的光感受器和(或)RPE细胞病变,直接导致的外层视网膜结构改变。间接受累是指视网膜内层或脉络膜的病变间接造成外层视网膜结构改变,譬如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病变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可以间接导致外层视网膜板层裂孔的形成,脉络膜疾病如脉络膜毛细血管缺血、脉络膜血管扩张高通透或肥厚而导致上方RPE等外层视网膜结构受损。
通常临床上所说的“外层视网膜病变”多指OCT上局限于外层视网膜的光感受器和RPE的直接损伤,但是病因依然多种多样。
3.2 疾病病因
涉及外层视网膜病变的病因包括感染、炎症、变性、先天/遗传、免疫、肿瘤和肿瘤相关、外伤及药物等多种病因。
3.2.1 感染性
结核、梅毒均是“伪装大师”,临床上常以不同面貌显现,极具迷惑性。以外层视网膜病变为主要表现的梅毒性葡萄膜炎包括急性梅毒性后部麟状脉络膜视网膜炎、梅毒性外层性视网膜炎[5-6]和梅毒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炎[7],OCT常表现为外层视网膜结节样强反射信号以及与病灶区域对应的RPE层增厚,病变区域的EZ中断缺失[8]。以外层视网膜病变为表现的结核性葡萄膜炎主要是匍行性脉络膜炎,其急性期的OCT表现为EZ破坏、RPE迁移、视网膜外层呈强反射、脉络膜厚度增加等;随着病变进入慢性期,视网膜外层和RPE开始萎缩,脉络膜变薄[9]。实验室感染指标的检查是明确诊断此类疾病的重要依据。
3.2.2 炎症性
各种白点综合征如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多灶性脉络膜炎/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急性后极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等都是以外层视网膜受累为主要表现的系列疾病,Gass[10]曾经把它们归为AZOOR复合病;但基于多模式影像的研究,Mrejen等[11]则认为它们是各种不同的疾病,有各自的多模式影像特征。以OCT为例,典型MEWDS的表现是EZ弥漫性变薄、中断不连续、甚至消失,铆钉状、锥状或柱状的强反射物位于RPE层并向前延伸至嵌合体带、EZ和外核层[12]。随着疾病的自愈,强反射物逐渐消退,中断的EZ逐渐修复,最终外层结构完全恢复,患者视力预后良好。而AZOOR早期没有眼底表现时,OCT便可清晰显示光感受器细胞外节缺损、EZ异常,这也就是在无OCT时代,Gass[13]命名它为“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的原因。随着疾病进展,OCT出现与自身荧光对应的特征性“三区域”的改变,包括正常的外层结构区(第1区)、外层病变进展区(第2区)以及外层结构萎缩区(第3区)[11],病变最终发展为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出现视网膜色素变性(RP)样的改变。
3.2.3 变性性
很多变性性疾病在早期仅出现外层视网膜结构的异常。譬如萎缩型老年性黄斑变性,早期仅在视网膜外层出现玻璃膜疣,但它们的形态并不完全一致,转归和预后也不相同。OCT上常见的玻璃膜疣形态有3种[14]:(1)软性玻璃膜疣,呈拱形PRE隆起/脱离(PED),这种玻璃膜疣相邻的可以融合变大,也可以自行消退,可以发生地图样萎缩,也可生长I型新生血管;(2)表皮玻璃膜疣,代谢产物堆积在RPE下呈锯齿状,RPE损害明显,可较早发生RPE萎缩;(3)位于视网膜下的假性网状玻璃膜疣(或称视网膜下玻璃膜疣样沉积物),这种玻璃膜疣所在的区域,较早发生光感受器细胞层的萎缩。不同类型的玻璃膜疣在眼底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同时存在。由此可见,即便是同一种疾病,外层视网膜的改变在OCT上也不尽相同。
3.2.4 先天/遗传性
有些遗传性疾病的视网膜结构在OCT上存在特征性的改变,可以协助诊断,甚至在基因检测前就可以明确诊断,譬如无色素性RP在OCT上可以观察到除黄斑区以外的外层视网膜萎缩。Stargardt病则相反,在OCT上可以观察到集中在黄斑区的视网膜脉络膜萎缩,而早期特征性表现则是外界膜的增厚,这被认为是该病的生物标志[15-16]。全色盲的OCT特征性表现是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正常但局部EZ中断[17]。隐匿性黄斑营养不良由日本学者Miyake等[18]最早报道命名,以双眼视力进行性下降为主要特征,但患者眼底、血管造影及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RG)均正常,只有黄斑局部ERG和(或)多焦ERG异常,有了高清OCT之后发现,患者外层视网膜EZ模糊不连续,后进一步证实该病与RP1L1基因突变相关[19]。
3.2.5 免疫性
自身免疫性视网膜病变(AIR)是一组罕见的自身免疫相关视网膜变性疾病,考虑与血清自身抗体和视网膜抗原发生交叉免疫反应有关,OCT可表现为外层视网膜变性萎缩甚至全层视网膜萎缩。
3.2.6 肿瘤/肿瘤相关性
原发性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也称原发性眼内淋巴瘤,其眼底表现非常多变,有时与葡萄膜炎相似,有时伪装成白点综合征或其他肿瘤。OCT上可以出现EZ模糊、中断、消失,视网膜下强反射物质沉积及RPE改变等,这些外层视网膜改变不具有特异性,因此需要结合其他临床征象综合评估诊断,譬如双眼发病的老年患者,玻璃体“粉尘”样或“细沙”样混浊和视网膜“奶油”状病灶,自身荧光呈现经典“豹斑”样改变等[20]。房水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检测、玻璃体活检等细胞学检查可以帮助明确诊断。其他肿瘤相关性疾病如癌症相关性视网膜病变、黑色素瘤相关性视网膜病变等也可出现以外层视网膜萎缩为主的改变,属于副肿瘤性自身免疫性视网膜病变。
3.2.7 外伤性
各种外伤(包括光损伤,如激光笔照射)可以造成局部的外层视网膜组织结构损伤,损伤的严重程度和视力预后与外伤强度有关,轻者预后良好,重者预后不佳。
3.2.8 药物性
有些系统性药物的使用可以导致视网膜黄斑病变,并且往往造成双眼对称性伤害。具有视网膜毒性作用并可导致外层视网膜损伤的常见药物有氯喹/羟氯喹、三苯氧胺(他莫昔芬)、情欲芳香剂(Popper)等,其中氯喹性视网膜病变OCT上可以出现典型的“飞碟征”(flying saucer sign),三苯氧胺视网膜病变OCT上可出现视网膜内虫蚀样空腔样改变,Popper黄斑病变OCT上可见黄斑中心凹处EZ向内隆起反射减弱。熟悉这些的特征性OCT改变可以帮助我们快速锁定问题所在,更有针对性地询问病史。
4 总结
随着OCT影像技术的推广与使用,越来越多的医生关注到以前可能被忽略的“外层视网膜病变”,患者往往有视功能异常的主诉,但裂隙灯显微镜检查难以发现眼底病变,所幸目前有OCT检查可以揭示隐藏在视网膜深处的结构异常,找出患者视觉障碍的原因。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外层视网膜病变”并不特指某一种疾病,而是可以由多种病因引起,临床上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系统性疾病,详细询问病史(外伤史、药物使用史和遗传病史等),结合多模式影像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必要时完善各项实验室的检查,包括血清学、血液学、细胞学、甚至病理学检查和基因检测,以获得最后的精确诊断。但是更要学会分析辨别OCT影像中的疾病特征性表现,探寻疾病临床表现型与病因之间的规律,期待未来可以用影像组学的方法来诊断疾病,判断预后,指导治疗。
“外层视网膜病变”是近年来眼底病医生常常提到的一个名词,但并不特指某一种视网膜疾病,而是泛指与外层视网膜结构异常相关的一类疾病。既往由于影像技术的局限性,外层视网膜病变未能得到眼科医生的关注,有些患者有主诉有症状而找不到体征的疾病被冠以“隐匿性”的标签。然而近年来随着眼底影像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的更新,让我们在活体就可以观察到视网膜组织的细微结构,特别是深层、外层视网膜结构经OCT影像的揭示,为了解疾病生理病理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一些既往以为“隐匿性”的疾病,现在发现不少存在外层视网膜结构的异常。然而造成这种结构异常的病因多种多样,疾病预后转归也不尽相同,因此不适合笼统地诊断为“外层视网膜病变”,充分认识和理解OCT影像特征并正确诊断此类疾病是对临床医生的一种挑战。
1 外层视网膜的解剖定义
解剖学上视网膜共分10层结构,其血供接受双重循环,基于不同的血液供应来源,以外丛状层为界又可分为内层和外层视网膜。内层由视网膜中央血管供血,而外层则由脉络膜供血。但是因为正常情况下脉络膜血管并不进入视网膜组织,视网膜毛细血管又止步于外丛状层,所以视网膜从外颗粒层开始向外一直到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属于外层无血管区,营养和氧供主要靠弥散,但是生化代谢极为活跃、耗氧量较高的光感受器却集中于此,所以外层视网膜对缺血缺氧尤其敏感。外层视网膜病变尤其是黄斑区的外层结构损伤直接影响患眼的视功能[1]。
2 外层视网膜结构的OCT影像解读
OCT 影像堪称活体病理切片,虽然就其成像原理而言它反映的是组织内部结构反射的信息,不能等同于病理切片,但是可以根据OCT影像中反射的强弱来判断视网膜结构是否正常[2]。在OCT中,视网膜外层可以看到4条反射条带,由内向外它们依次代表外界膜、椭圆体带(EZ)、嵌合体带和RPE层。曾经EZ被称为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但是这种解读一直存在争议。首先,这条反射条带的位置更接近外界膜,离RPE稍远,而内节和外节长度相似,其位置为何没有居中于外界膜和RPE层之间?其次,这条反射条带比较粗,几乎和RPE层反射条带一样粗,IS/OS即使在电子显微镜下也只能看到一纤细的界面,何来如此粗的反射结构?最后,这条反射条带的反射性很强,通常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屈光指数不同的介质时在交界面会产生反射,但内节和外节的屈光指数并无太大区别,又何来那么强的反射?Spaide和Curcio[3]研究表明,这第二条反射条带其实对应的是光感受器内节外端线粒体所在的部位,其厚度与RPE层相仿,并且线粒体本身就是独立的反射源,可以产生强反射,因此提出把IS/OS更名为EZ。由于外层视网膜细胞水平对齐排列,细胞内的细胞器又垂直堆叠[4],所以OCT影像中的每条反射条带可以准确对应相应主要的亚细胞水平的组成结构。如果某一条带出现中断或消失,便提示对应细胞及内部细胞器受损,所以OCT影像也可以间接反映眼底组织细胞的功能。
3 外层视网膜结构异常相关疾病
发生外层视网膜结构异常的疾病种类繁多,根据OCT影像分析,不同疾病可以有不同的OCT表现,但相同OCT表现却也可以源于不同的病因;不仅如此,同一疾病不同阶段或不同亚型,可以具有不同的OCT表现。充分了解某些疾病在OCT中的影像特征,探索疾病临床表现型与病因之间的对应关系,将有助于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
3.1 疾病分类
根据视网膜损伤范围,外层视网膜结构异常相关疾病可以分为独立损伤(单纯外层视网膜受损)和合并损伤(既有外层又有内层视网膜受损)。
根据疾病累及的细胞和部位,外层视网膜结构异常相关疾病可以分为直接受累和间接受累。直接受累是指位于外层视网膜的光感受器和(或)RPE细胞病变,直接导致的外层视网膜结构改变。间接受累是指视网膜内层或脉络膜的病变间接造成外层视网膜结构改变,譬如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病变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可以间接导致外层视网膜板层裂孔的形成,脉络膜疾病如脉络膜毛细血管缺血、脉络膜血管扩张高通透或肥厚而导致上方RPE等外层视网膜结构受损。
通常临床上所说的“外层视网膜病变”多指OCT上局限于外层视网膜的光感受器和RPE的直接损伤,但是病因依然多种多样。
3.2 疾病病因
涉及外层视网膜病变的病因包括感染、炎症、变性、先天/遗传、免疫、肿瘤和肿瘤相关、外伤及药物等多种病因。
3.2.1 感染性
结核、梅毒均是“伪装大师”,临床上常以不同面貌显现,极具迷惑性。以外层视网膜病变为主要表现的梅毒性葡萄膜炎包括急性梅毒性后部麟状脉络膜视网膜炎、梅毒性外层性视网膜炎[5-6]和梅毒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炎[7],OCT常表现为外层视网膜结节样强反射信号以及与病灶区域对应的RPE层增厚,病变区域的EZ中断缺失[8]。以外层视网膜病变为表现的结核性葡萄膜炎主要是匍行性脉络膜炎,其急性期的OCT表现为EZ破坏、RPE迁移、视网膜外层呈强反射、脉络膜厚度增加等;随着病变进入慢性期,视网膜外层和RPE开始萎缩,脉络膜变薄[9]。实验室感染指标的检查是明确诊断此类疾病的重要依据。
3.2.2 炎症性
各种白点综合征如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多灶性脉络膜炎/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急性后极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等都是以外层视网膜受累为主要表现的系列疾病,Gass[10]曾经把它们归为AZOOR复合病;但基于多模式影像的研究,Mrejen等[11]则认为它们是各种不同的疾病,有各自的多模式影像特征。以OCT为例,典型MEWDS的表现是EZ弥漫性变薄、中断不连续、甚至消失,铆钉状、锥状或柱状的强反射物位于RPE层并向前延伸至嵌合体带、EZ和外核层[12]。随着疾病的自愈,强反射物逐渐消退,中断的EZ逐渐修复,最终外层结构完全恢复,患者视力预后良好。而AZOOR早期没有眼底表现时,OCT便可清晰显示光感受器细胞外节缺损、EZ异常,这也就是在无OCT时代,Gass[13]命名它为“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的原因。随着疾病进展,OCT出现与自身荧光对应的特征性“三区域”的改变,包括正常的外层结构区(第1区)、外层病变进展区(第2区)以及外层结构萎缩区(第3区)[11],病变最终发展为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出现视网膜色素变性(RP)样的改变。
3.2.3 变性性
很多变性性疾病在早期仅出现外层视网膜结构的异常。譬如萎缩型老年性黄斑变性,早期仅在视网膜外层出现玻璃膜疣,但它们的形态并不完全一致,转归和预后也不相同。OCT上常见的玻璃膜疣形态有3种[14]:(1)软性玻璃膜疣,呈拱形PRE隆起/脱离(PED),这种玻璃膜疣相邻的可以融合变大,也可以自行消退,可以发生地图样萎缩,也可生长I型新生血管;(2)表皮玻璃膜疣,代谢产物堆积在RPE下呈锯齿状,RPE损害明显,可较早发生RPE萎缩;(3)位于视网膜下的假性网状玻璃膜疣(或称视网膜下玻璃膜疣样沉积物),这种玻璃膜疣所在的区域,较早发生光感受器细胞层的萎缩。不同类型的玻璃膜疣在眼底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同时存在。由此可见,即便是同一种疾病,外层视网膜的改变在OCT上也不尽相同。
3.2.4 先天/遗传性
有些遗传性疾病的视网膜结构在OCT上存在特征性的改变,可以协助诊断,甚至在基因检测前就可以明确诊断,譬如无色素性RP在OCT上可以观察到除黄斑区以外的外层视网膜萎缩。Stargardt病则相反,在OCT上可以观察到集中在黄斑区的视网膜脉络膜萎缩,而早期特征性表现则是外界膜的增厚,这被认为是该病的生物标志[15-16]。全色盲的OCT特征性表现是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正常但局部EZ中断[17]。隐匿性黄斑营养不良由日本学者Miyake等[18]最早报道命名,以双眼视力进行性下降为主要特征,但患者眼底、血管造影及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RG)均正常,只有黄斑局部ERG和(或)多焦ERG异常,有了高清OCT之后发现,患者外层视网膜EZ模糊不连续,后进一步证实该病与RP1L1基因突变相关[19]。
3.2.5 免疫性
自身免疫性视网膜病变(AIR)是一组罕见的自身免疫相关视网膜变性疾病,考虑与血清自身抗体和视网膜抗原发生交叉免疫反应有关,OCT可表现为外层视网膜变性萎缩甚至全层视网膜萎缩。
3.2.6 肿瘤/肿瘤相关性
原发性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也称原发性眼内淋巴瘤,其眼底表现非常多变,有时与葡萄膜炎相似,有时伪装成白点综合征或其他肿瘤。OCT上可以出现EZ模糊、中断、消失,视网膜下强反射物质沉积及RPE改变等,这些外层视网膜改变不具有特异性,因此需要结合其他临床征象综合评估诊断,譬如双眼发病的老年患者,玻璃体“粉尘”样或“细沙”样混浊和视网膜“奶油”状病灶,自身荧光呈现经典“豹斑”样改变等[20]。房水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检测、玻璃体活检等细胞学检查可以帮助明确诊断。其他肿瘤相关性疾病如癌症相关性视网膜病变、黑色素瘤相关性视网膜病变等也可出现以外层视网膜萎缩为主的改变,属于副肿瘤性自身免疫性视网膜病变。
3.2.7 外伤性
各种外伤(包括光损伤,如激光笔照射)可以造成局部的外层视网膜组织结构损伤,损伤的严重程度和视力预后与外伤强度有关,轻者预后良好,重者预后不佳。
3.2.8 药物性
有些系统性药物的使用可以导致视网膜黄斑病变,并且往往造成双眼对称性伤害。具有视网膜毒性作用并可导致外层视网膜损伤的常见药物有氯喹/羟氯喹、三苯氧胺(他莫昔芬)、情欲芳香剂(Popper)等,其中氯喹性视网膜病变OCT上可以出现典型的“飞碟征”(flying saucer sign),三苯氧胺视网膜病变OCT上可出现视网膜内虫蚀样空腔样改变,Popper黄斑病变OCT上可见黄斑中心凹处EZ向内隆起反射减弱。熟悉这些的特征性OCT改变可以帮助我们快速锁定问题所在,更有针对性地询问病史。
4 总结
随着OCT影像技术的推广与使用,越来越多的医生关注到以前可能被忽略的“外层视网膜病变”,患者往往有视功能异常的主诉,但裂隙灯显微镜检查难以发现眼底病变,所幸目前有OCT检查可以揭示隐藏在视网膜深处的结构异常,找出患者视觉障碍的原因。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外层视网膜病变”并不特指某一种疾病,而是可以由多种病因引起,临床上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系统性疾病,详细询问病史(外伤史、药物使用史和遗传病史等),结合多模式影像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必要时完善各项实验室的检查,包括血清学、血液学、细胞学、甚至病理学检查和基因检测,以获得最后的精确诊断。但是更要学会分析辨别OCT影像中的疾病特征性表现,探寻疾病临床表现型与病因之间的规律,期待未来可以用影像组学的方法来诊断疾病,判断预后,指导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