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涂书, 尹虹. 伴COL2A1基因突变的Stickler综合征一家系3例.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3, 39(10): 849-850.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20507-00278 复制
版权信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期刊社《中华眼底病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改编
例1 患者男,先证者,12岁。因左眼视力下降1周于2015年9月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就诊。患者面中部扁平。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5,矫正视力0.8;左眼视力数指,矫正视力0.01。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0、6 mm Hg(1 mm Hg=0.133 kPa)。双眼眼前节正常。双眼玻璃体腔清亮。眼底检查,左眼上方视网膜灰白色隆起,累及黄斑区,颞上可见一巨大裂孔;右眼视网膜在位。诊断:左眼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左眼高度近视。先后行左眼巩膜外加压手术、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及硅油取出手术。手术后左眼视网膜复位佳。2020年9月,患者因右眼视物遮挡10 d再次到我院就诊。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2,矫正视力1.0;左眼视力0.1,矫正视力0.3。双眼眼前节正常。双眼玻璃体腔清亮。右眼鼻侧、上方视网膜灰白色隆起,其上可见一巨大裂孔;左眼视网膜在位。诊断:右眼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先后行右眼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及硅油取出手术。手术后右眼视网膜复位佳。
例2 患者女,35岁,例1患者母亲。因左眼视物不清6年于2021年12月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就诊。患者6年前于外院诊断为“左眼视网膜脱离”行左眼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手术,5年半前行左眼硅油取出手术。5年前因“左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行左眼白内障囊外摘除、视网膜切开、硅油填充手术。患者面中部扁平,腭裂,小颌。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4,矫正视力0.5;左眼视力0.02,矫正视力0.04。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1、17 mm Hg。右眼眼前节正常;左眼角膜透明,瞳孔欠圆偏位,晶状体缺如。眼底检查,右眼玻璃体薄膜状改变,视盘边界清楚,色泽正常,眼底豹纹状改变;左眼硅油位于瞳孔后玻璃体腔内,后极部视网膜在位,中周部360°可见陈旧激光斑,激光斑外侧可见视网膜灰白色隆起。诊断:左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双眼高度近视。入院后患者于2021年12月行左眼硅油取出、视网膜切开、玻璃体腔气液交换、视网膜激光光凝、C3F8填充手术。手术后视网膜复位良好。因其父母不详,无法继续向上追溯该家系其他成员是否有Stickler综合征的表现。
例3 患儿男,5岁,例1患者弟弟。因体检发现双眼视力差1周于2021年8月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就诊。患儿面中部扁平,小颌。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15,矫正视力0.2;左眼视力0.3,矫正视力0.5。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9、11 mm Hg。双眼眼前节正常。右眼玻璃体混浊,可见色素颗粒,下方视网膜灰白色隆起,伴有局部视网膜下增生;左眼玻璃体腔清亮,视网膜在位,颞侧可见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区。诊断:右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左眼视网膜格子样变性。于全身麻醉下行右眼巩膜外加压手术,左眼于间接检眼镜下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
综合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考虑Stickler综合征的可能性大。追问病史,3例患者均否认有听力障碍或关节疼痛、关节过伸等表现,但未行专科检查。征求患者同意后行基因检测:例3患儿行高通量测序,例1患者及其父亲、例2患者(例1患者母亲)均行Sanger验证。结果显示,例1患者父亲无变异;3例患者均携带COL2A1基因(NM_001844)的杂合突变c.148delG (exon2)(图1),为移码突变,该突变导致氨基酸改变p.E50Sfs*18,可能导致该基因功能丧失。文献数据库暂无该位点的相关性报道,ClinVar数据库(


讨论 Stickler综合征由Stickler等[1]于1965年首次报道,又称为遗传性进行性关节-眼病变,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进行性结缔组织疾病。全身症状主要有口面部、听觉和关节表现。Stickler综合征患者可能有平坦的中面部,即鼻梁凹陷,小颌畸形。如果存在中线裂,其严重程度从软腭裂到Pierre-Robin序列不等[2-3]。眼部可能表现为玻璃体变性、放射状血管旁视网膜变性、白内障、高度近视、视网膜多发裂孔、视网膜脱离等[4]。
Stickler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为在先天性玻璃体异常的基础上,出现下述表现中的三项:(1)6岁前出现近视;(2)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或放射状血管周围视网膜变性;(3)伴有Beighton分值异常的关节活动度过大,可有或无关节变性的放射学证据;(4)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5)腭裂等口面部特征[5]。Stickler综合征目前被分为六型。Ⅰ型最常见,由COL2A1基因突变引起,特点是先天性晶状体后膜残留,玻璃体残留,也称“膜型”[6]。Ⅱ型由COL11A1基因突变引起,表现为纤维状或串珠状玻璃体异常,也称“念珠型”,较Ⅰ型更易出现听力损失等表现[7]。Ⅲ型由COL11A2基因突变引起,没有眼部表现,只有全身表现[8]。Ⅳ型和Ⅴ型分别由COL9A1或COL9A2基因突变引起,是Stickler综合征中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类型[5]。此外,还有部分其他基因突变类型导致的Stickler综合征尚未分类[9-10]。
本文3例患者的临床特征为:(1)高度近视:例1患者右眼高度近视,例2患者双眼高度近视。(2)玻璃体变性:例2患者眼底可见右眼薄膜状玻璃体。(3)视网膜脱离:例1患者双眼视网膜脱离,例2患者左眼视网膜脱离,例3患儿右眼视网膜脱离。(4)全身表现:例1患者面中部扁平;例2患者面中部扁平,腭裂,小颌;例3患儿面中部扁平,小颌。例1患者父亲无变异;3例患者均携带COL2A1基因的杂合突变。结合临床表现及基因检测结果可以明确本文3例患者属于SticklerⅠ型。本家系的COL2A1基因c.148delG突变为首次报道,目前该家系病情尚在追踪过程中。
Stickler综合征的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早期诊断、定期随访、维持视力和保护视功能为主。早期诊断后可考虑预防性冷冻治疗或激光治疗,可显著降低视网膜脱离的风险[11-12]。Stickler综合征的表型涉及多系统和复杂的表型,大多数非典型Stickler综合征患者临床上难以诊断,因此基因检测可作为Stickler综合征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如果在家庭中发现疾病,应定期对家庭成员进行随访。
例1 患者男,先证者,12岁。因左眼视力下降1周于2015年9月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就诊。患者面中部扁平。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5,矫正视力0.8;左眼视力数指,矫正视力0.01。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0、6 mm Hg(1 mm Hg=0.133 kPa)。双眼眼前节正常。双眼玻璃体腔清亮。眼底检查,左眼上方视网膜灰白色隆起,累及黄斑区,颞上可见一巨大裂孔;右眼视网膜在位。诊断:左眼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左眼高度近视。先后行左眼巩膜外加压手术、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及硅油取出手术。手术后左眼视网膜复位佳。2020年9月,患者因右眼视物遮挡10 d再次到我院就诊。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2,矫正视力1.0;左眼视力0.1,矫正视力0.3。双眼眼前节正常。双眼玻璃体腔清亮。右眼鼻侧、上方视网膜灰白色隆起,其上可见一巨大裂孔;左眼视网膜在位。诊断:右眼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先后行右眼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及硅油取出手术。手术后右眼视网膜复位佳。
例2 患者女,35岁,例1患者母亲。因左眼视物不清6年于2021年12月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就诊。患者6年前于外院诊断为“左眼视网膜脱离”行左眼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手术,5年半前行左眼硅油取出手术。5年前因“左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行左眼白内障囊外摘除、视网膜切开、硅油填充手术。患者面中部扁平,腭裂,小颌。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4,矫正视力0.5;左眼视力0.02,矫正视力0.04。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1、17 mm Hg。右眼眼前节正常;左眼角膜透明,瞳孔欠圆偏位,晶状体缺如。眼底检查,右眼玻璃体薄膜状改变,视盘边界清楚,色泽正常,眼底豹纹状改变;左眼硅油位于瞳孔后玻璃体腔内,后极部视网膜在位,中周部360°可见陈旧激光斑,激光斑外侧可见视网膜灰白色隆起。诊断:左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双眼高度近视。入院后患者于2021年12月行左眼硅油取出、视网膜切开、玻璃体腔气液交换、视网膜激光光凝、C3F8填充手术。手术后视网膜复位良好。因其父母不详,无法继续向上追溯该家系其他成员是否有Stickler综合征的表现。
例3 患儿男,5岁,例1患者弟弟。因体检发现双眼视力差1周于2021年8月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就诊。患儿面中部扁平,小颌。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15,矫正视力0.2;左眼视力0.3,矫正视力0.5。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9、11 mm Hg。双眼眼前节正常。右眼玻璃体混浊,可见色素颗粒,下方视网膜灰白色隆起,伴有局部视网膜下增生;左眼玻璃体腔清亮,视网膜在位,颞侧可见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区。诊断:右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左眼视网膜格子样变性。于全身麻醉下行右眼巩膜外加压手术,左眼于间接检眼镜下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
综合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考虑Stickler综合征的可能性大。追问病史,3例患者均否认有听力障碍或关节疼痛、关节过伸等表现,但未行专科检查。征求患者同意后行基因检测:例3患儿行高通量测序,例1患者及其父亲、例2患者(例1患者母亲)均行Sanger验证。结果显示,例1患者父亲无变异;3例患者均携带COL2A1基因(NM_001844)的杂合突变c.148delG (exon2)(图1),为移码突变,该突变导致氨基酸改变p.E50Sfs*18,可能导致该基因功能丧失。文献数据库暂无该位点的相关性报道,ClinVar数据库(


讨论 Stickler综合征由Stickler等[1]于1965年首次报道,又称为遗传性进行性关节-眼病变,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进行性结缔组织疾病。全身症状主要有口面部、听觉和关节表现。Stickler综合征患者可能有平坦的中面部,即鼻梁凹陷,小颌畸形。如果存在中线裂,其严重程度从软腭裂到Pierre-Robin序列不等[2-3]。眼部可能表现为玻璃体变性、放射状血管旁视网膜变性、白内障、高度近视、视网膜多发裂孔、视网膜脱离等[4]。
Stickler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为在先天性玻璃体异常的基础上,出现下述表现中的三项:(1)6岁前出现近视;(2)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或放射状血管周围视网膜变性;(3)伴有Beighton分值异常的关节活动度过大,可有或无关节变性的放射学证据;(4)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5)腭裂等口面部特征[5]。Stickler综合征目前被分为六型。Ⅰ型最常见,由COL2A1基因突变引起,特点是先天性晶状体后膜残留,玻璃体残留,也称“膜型”[6]。Ⅱ型由COL11A1基因突变引起,表现为纤维状或串珠状玻璃体异常,也称“念珠型”,较Ⅰ型更易出现听力损失等表现[7]。Ⅲ型由COL11A2基因突变引起,没有眼部表现,只有全身表现[8]。Ⅳ型和Ⅴ型分别由COL9A1或COL9A2基因突变引起,是Stickler综合征中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类型[5]。此外,还有部分其他基因突变类型导致的Stickler综合征尚未分类[9-10]。
本文3例患者的临床特征为:(1)高度近视:例1患者右眼高度近视,例2患者双眼高度近视。(2)玻璃体变性:例2患者眼底可见右眼薄膜状玻璃体。(3)视网膜脱离:例1患者双眼视网膜脱离,例2患者左眼视网膜脱离,例3患儿右眼视网膜脱离。(4)全身表现:例1患者面中部扁平;例2患者面中部扁平,腭裂,小颌;例3患儿面中部扁平,小颌。例1患者父亲无变异;3例患者均携带COL2A1基因的杂合突变。结合临床表现及基因检测结果可以明确本文3例患者属于SticklerⅠ型。本家系的COL2A1基因c.148delG突变为首次报道,目前该家系病情尚在追踪过程中。
Stickler综合征的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早期诊断、定期随访、维持视力和保护视功能为主。早期诊断后可考虑预防性冷冻治疗或激光治疗,可显著降低视网膜脱离的风险[11-12]。Stickler综合征的表型涉及多系统和复杂的表型,大多数非典型Stickler综合征患者临床上难以诊断,因此基因检测可作为Stickler综合征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如果在家庭中发现疾病,应定期对家庭成员进行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