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杨胜蓝, 刘悦琤, 王靖生, 李志, 刘桂琴. 视路胶质瘤伴眼内浸润和眼球萎缩1例.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3, 39(8): 687-689.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21030-00567 复制
版权信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期刊社《中华眼底病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改编
患儿男,4个月余。因右眼向外偏斜伴眼球突出2个月,于2021年5月21日至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眶病科就诊。患儿足月顺产,个人史、家族史无异常。眼部检查:双眼追光。右眼球突出,向外偏斜。双眼眼球运动正常。双眼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瞳孔4.5 mm,对光反射迟钝。眼底检查,右眼视盘边界不清,自视盘隆起一黄白色肿块,其周围和黄斑区视网膜下黄白色渗出,视盘表面和后极部视网膜动脉变细、静脉扩张纡曲,伴新生血管和点片状出血(图1A),黄斑颞侧视网膜血管闭塞呈白线状(图1B);左眼视盘边界清楚,颜色苍白,视网膜及血管走行正常(图1C)。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右侧眶内段视神经“梭形”增粗,大小约20 mm×50 mm×29 mm,视盘隆起;左侧眶内段后半部分视神经管状增粗、纡曲,病灶向双侧视神经管内段、颅内段、视交叉、右侧视束蔓延,T1WI呈等稍弱信号(图1D),T2WI、FLAIR等稍强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图1E)。诊断:(1)双侧视路胶质瘤(OPG);(2)右眼废用性外斜视。2021年6月5日转诊至深圳市儿童医院神经外科行鞍上区占位性病变切除手术。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Ⅰ级(图1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GFAP(+),S-100(+),NeuN(-),Ki-67(热点区<5%+),NF(SMI32)(-),Vementin(+),Syn(+),EMA(-)。特殊染色结果显示,髓鞘染色(-),Masson染色(-);BRAF(7q34)基因异位(-)。给予患者静脉注射长春花碱(6 mg/m2),1次/周,总疗程70周。

定期复查MRI,胶质瘤逐渐变小,增强逐渐变弱。2022年7月3日复查MRI,右眼球稍突出,眼球前后径略变扁,晶状体膨大、向外侧移位,玻璃体混杂条片状T1WI稍强信号和T2WI等信号,未见明显强化(图2A)。2022年9月12日患儿出现右眼红,哭闹,睁眼困难,不愿被碰触。2022年9月18日深圳市眼科医院眼眶病科会诊。MRI检查,视路肿瘤较前缩小,右侧眼球明显萎缩,晶状体向颞侧移位,玻璃体内多发条片状T1WI稍强信号、T2WI等弱信号,增强边缘可见强化(图2B)。眼部检查:右眼不追光,左眼追光;右眼窝凹陷,眼睑无青紫,结膜松弛、轻度充血,角膜轻度水肿,前房充满积血。眼底检查,左眼视盘上下边界不清,可见“羽毛状”黄白色病灶沿神经纤维分布(图2C)。彩色超声检查显示,右眼球变小,前房增宽,晶状体膨大、向颞侧移位,玻璃体内充满中等不均匀回声团,内有片状极弱回声区及絮状回声,未见钙化强回声(图2D),球后视神经梭形增粗(图2E);左侧眼球正常。

讨论 OPG是一种罕见的胶质瘤,好发于10岁以下儿童,约30%~50%的OPG合并神经纤维瘤病Ⅰ型(NF-1)[1-3]。儿童OPG大多为星形胶质细胞瘤,生长缓慢,恶性程度较低。根据疾病累及部位和程度不同,可出现眼球突出、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眼痛、斜视、复视、眼球运动障碍、眼球震颤等眼部症状,少数患者出现颅内压升高的症状,如头痛、呕吐等,以及病变累及垂体下丘脑引起内分泌功能障碍[4-5]。眼底检查可出现视盘水肿、出血或苍白萎缩、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等[6]。MRI可见视神经增粗,呈“管状”、“梭形”或“分叶状”扭曲或“腊肠状”[5],T1WI多呈中弱信号,T2WI多呈稍强信号,强化形式多样,可从无强化到明显强化[2,7]。临床根据病史体征常需与视神经脑膜瘤、视网膜母细胞瘤侵犯视神经等进行鉴别。此外也需注意与一些系统性疾病鉴别,如NF-1、结节性硬化等[8]。
本例患儿初诊时表现为右眼向外偏斜伴眼球突出症状,眼底检查见右眼视盘水肿、充血,伴黄白色肿物,有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改变。MRI显示右眼视神经梭形增粗;左眼视神经增粗、纡曲,T1WI稍弱信号,T2WI稍强信号,均可强化,符合OPG诊断。患儿无皮肤牛奶咖啡斑、腋窝雀斑、虹膜纤维瘤及周围神经瘤等NF-1的改变,可排除合并NF-1的诊断。此外,患儿亦无面部血管纤维瘤、癫痫发作和智力减退等结节性硬化的表现。
目前对于OPG的治疗主要有观察[9-10]、手术、化学药物治疗(以下简称为化疗)和放射治疗等,靶向药物和基因治疗仍在探索中[2,11]。由于放射治疗副作用大,儿童常首选化疗。多数研究结果表明,化疗能够保持或提高OPG患者的视力[12]。本例患儿手术病理活检确诊后进行了规律化疗,在化疗过程中出现右眼球萎缩,这在疾病进程中较为少见。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我们推测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肿瘤压迫引起了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缺血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虹膜新生血管产生,导致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最终导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终致眼球萎缩。(2)肿瘤浸润眼内并发生自发性出血,出血破入玻璃体腔,导致眼内积血,继发视网膜脱离,最终引起眼球萎缩。既往研究报道,约8%~20%的毛细胞星型胶质细胞瘤可能出现自发性肿瘤内出血[13-15],这可能与肿瘤血管的结构异常有关。也有个案报道发现OPG自发出血破入脑室内[16]。本例患儿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对于OPG,小儿神经外科与眼科还需加强合作以评估病情的进展和制定适宜的治疗策略。由于儿童难以配合进行视力、视野检查,除关注化疗后眶内和颅内肿瘤变化外,还要注意肿瘤是否沿视神经纤维向眼内发展,并关注其眼底变化。若演变为缺血性视网膜病变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及时予以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地塞米松植入剂,进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避免发生全视网膜脱离和眼球萎缩。
患儿男,4个月余。因右眼向外偏斜伴眼球突出2个月,于2021年5月21日至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眶病科就诊。患儿足月顺产,个人史、家族史无异常。眼部检查:双眼追光。右眼球突出,向外偏斜。双眼眼球运动正常。双眼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瞳孔4.5 mm,对光反射迟钝。眼底检查,右眼视盘边界不清,自视盘隆起一黄白色肿块,其周围和黄斑区视网膜下黄白色渗出,视盘表面和后极部视网膜动脉变细、静脉扩张纡曲,伴新生血管和点片状出血(图1A),黄斑颞侧视网膜血管闭塞呈白线状(图1B);左眼视盘边界清楚,颜色苍白,视网膜及血管走行正常(图1C)。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右侧眶内段视神经“梭形”增粗,大小约20 mm×50 mm×29 mm,视盘隆起;左侧眶内段后半部分视神经管状增粗、纡曲,病灶向双侧视神经管内段、颅内段、视交叉、右侧视束蔓延,T1WI呈等稍弱信号(图1D),T2WI、FLAIR等稍强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图1E)。诊断:(1)双侧视路胶质瘤(OPG);(2)右眼废用性外斜视。2021年6月5日转诊至深圳市儿童医院神经外科行鞍上区占位性病变切除手术。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Ⅰ级(图1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GFAP(+),S-100(+),NeuN(-),Ki-67(热点区<5%+),NF(SMI32)(-),Vementin(+),Syn(+),EMA(-)。特殊染色结果显示,髓鞘染色(-),Masson染色(-);BRAF(7q34)基因异位(-)。给予患者静脉注射长春花碱(6 mg/m2),1次/周,总疗程70周。

定期复查MRI,胶质瘤逐渐变小,增强逐渐变弱。2022年7月3日复查MRI,右眼球稍突出,眼球前后径略变扁,晶状体膨大、向外侧移位,玻璃体混杂条片状T1WI稍强信号和T2WI等信号,未见明显强化(图2A)。2022年9月12日患儿出现右眼红,哭闹,睁眼困难,不愿被碰触。2022年9月18日深圳市眼科医院眼眶病科会诊。MRI检查,视路肿瘤较前缩小,右侧眼球明显萎缩,晶状体向颞侧移位,玻璃体内多发条片状T1WI稍强信号、T2WI等弱信号,增强边缘可见强化(图2B)。眼部检查:右眼不追光,左眼追光;右眼窝凹陷,眼睑无青紫,结膜松弛、轻度充血,角膜轻度水肿,前房充满积血。眼底检查,左眼视盘上下边界不清,可见“羽毛状”黄白色病灶沿神经纤维分布(图2C)。彩色超声检查显示,右眼球变小,前房增宽,晶状体膨大、向颞侧移位,玻璃体内充满中等不均匀回声团,内有片状极弱回声区及絮状回声,未见钙化强回声(图2D),球后视神经梭形增粗(图2E);左侧眼球正常。

讨论 OPG是一种罕见的胶质瘤,好发于10岁以下儿童,约30%~50%的OPG合并神经纤维瘤病Ⅰ型(NF-1)[1-3]。儿童OPG大多为星形胶质细胞瘤,生长缓慢,恶性程度较低。根据疾病累及部位和程度不同,可出现眼球突出、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眼痛、斜视、复视、眼球运动障碍、眼球震颤等眼部症状,少数患者出现颅内压升高的症状,如头痛、呕吐等,以及病变累及垂体下丘脑引起内分泌功能障碍[4-5]。眼底检查可出现视盘水肿、出血或苍白萎缩、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等[6]。MRI可见视神经增粗,呈“管状”、“梭形”或“分叶状”扭曲或“腊肠状”[5],T1WI多呈中弱信号,T2WI多呈稍强信号,强化形式多样,可从无强化到明显强化[2,7]。临床根据病史体征常需与视神经脑膜瘤、视网膜母细胞瘤侵犯视神经等进行鉴别。此外也需注意与一些系统性疾病鉴别,如NF-1、结节性硬化等[8]。
本例患儿初诊时表现为右眼向外偏斜伴眼球突出症状,眼底检查见右眼视盘水肿、充血,伴黄白色肿物,有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改变。MRI显示右眼视神经梭形增粗;左眼视神经增粗、纡曲,T1WI稍弱信号,T2WI稍强信号,均可强化,符合OPG诊断。患儿无皮肤牛奶咖啡斑、腋窝雀斑、虹膜纤维瘤及周围神经瘤等NF-1的改变,可排除合并NF-1的诊断。此外,患儿亦无面部血管纤维瘤、癫痫发作和智力减退等结节性硬化的表现。
目前对于OPG的治疗主要有观察[9-10]、手术、化学药物治疗(以下简称为化疗)和放射治疗等,靶向药物和基因治疗仍在探索中[2,11]。由于放射治疗副作用大,儿童常首选化疗。多数研究结果表明,化疗能够保持或提高OPG患者的视力[12]。本例患儿手术病理活检确诊后进行了规律化疗,在化疗过程中出现右眼球萎缩,这在疾病进程中较为少见。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我们推测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肿瘤压迫引起了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缺血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虹膜新生血管产生,导致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最终导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终致眼球萎缩。(2)肿瘤浸润眼内并发生自发性出血,出血破入玻璃体腔,导致眼内积血,继发视网膜脱离,最终引起眼球萎缩。既往研究报道,约8%~20%的毛细胞星型胶质细胞瘤可能出现自发性肿瘤内出血[13-15],这可能与肿瘤血管的结构异常有关。也有个案报道发现OPG自发出血破入脑室内[16]。本例患儿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对于OPG,小儿神经外科与眼科还需加强合作以评估病情的进展和制定适宜的治疗策略。由于儿童难以配合进行视力、视野检查,除关注化疗后眶内和颅内肿瘤变化外,还要注意肿瘤是否沿视神经纤维向眼内发展,并关注其眼底变化。若演变为缺血性视网膜病变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及时予以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地塞米松植入剂,进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避免发生全视网膜脱离和眼球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