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种由基因突变导致的光感受器细胞凋亡以及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的遗传性疾病,表现为夜盲、周边视野缺损及进行性视力下降。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凋亡在RP的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外源性植入RPE细胞的替代疗法在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中得到了证实。随着细胞来源的多样化、手术技术的更新以及生物材料的不断出现,为细胞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与希望。未来仍需加强医学、生物工程学等多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治疗方法的创新与发展,相信在将来RPE移植疗法会展现出更加光明的前景。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种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的视网膜疾病,临床中绝大多数是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连锁遗传为模式的单基因遗传,少部分为伴有线粒体和双基因遗传。其特征是光感受器细胞的进行性丧失,表现为周边视野的缺失,最终累及中心视力。近年来基因治疗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基于腺相关病毒(AAV)载体的RPE65基因疗法在Leber先天性黑朦患者中表现出良好的效果,但其高额的研发成本及应用人群的局限性成为了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因素[1]。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凋亡在RP的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外源性植入RPE细胞的替代疗法在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中得到了证实。现就RPE细胞移植治疗RP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RPE细胞在RP进展中的作用
RPE细胞是位于脉络膜与光感受器细胞外段间的具有微绒毛的单层六边形细胞,无需与神经细胞进行整合即可发挥作用。RPE在维持人眼的视觉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吞噬感光感受器细胞外段代谢产物、参与维持血视网膜屏障的完整性、将全反式视黄醇转化为11-顺式视黄醛并转运回光感受器细胞等[2-3]。这些功能的实现依赖于RPE的顶端-基底极性及相邻细胞间的侧向连接[4]。由于RPE细胞变性会导致光感受器的继发性丧失,且其无法再生,故成为细胞治疗的重要靶细胞,即通过外源性植入功能正常的RPE细胞以替代功能受损的RPE。
目前外源性RPE移植发挥作用的机制尚不明确,可能的机制包括:(1)旁分泌作用:移植的RPE细胞可分泌多种营养因子,如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可为光感受器提供神经营养活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脉络膜毛细血管的维持作用,此外还有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等,从而达到营养并延缓光感受器细胞变性的作用[5]。(2)重建生理结构与功能连接:生理结构的重建有利于发挥RPE细胞的离子泵功能,消除视网膜下腔积存的液体,使视网膜神经上皮与RPE更好地贴合,从而改善视黄醛-视黄醇循环,还可以促进光感受器细胞与神经细胞间形成新的突触连接[6]。
2 临床常见的外源性RPE来源
2.1 人源RPE细胞(HuRPE)
研究表明,移植细胞的适用性随供体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7]。与成人来源的RPE相比,人类胎儿RPE具有更强的繁殖能力,移植后通过繁殖可以覆盖更广泛的区域;此外,由于其不像成体视网膜细胞那样过度依赖氧气,可以更容易克服移植创伤反应;而且其分泌营养因子的能力更强,可以产生更多的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8]。
HuRPE细胞移植已经多次在临床试验及动物试验中进行尝试,但其在随后的传代中存在着去分化的倾向,即由上皮转化为间充质表型(EMT),这是导致RPE细胞移植后丢失及无功能的重要原因,因此可以将EMT作为RPE移植治疗预后的重要评估指标[9-10]。此外,胎儿RPE的使用受到了严格的法律与道德限制,需要通过伦理委员会严格的审查。
2.2 多能干细胞(PSC)
2.2.1 胚胎干细胞(ESC)
ESC是来源于囊胚内部细胞团的未分化细胞,保持了分化为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的潜力,具有无限自我更新的能力[11]。由人ESC衍生的RPE细胞不仅可以表达RPE细胞特异性标志物,而且其与成年人的RPE具有极高的相似度[12]。研究表明,ESC-RPE移植到动物模型中成功建立了完整的细胞连接,但是,人ESC的使用存在争议,除了采用同种异体移植,受体需要终身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外,伦理及导致畸胎瘤风险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2.2 诱导PSC(iPSC)
iPSC是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将多能性转录因子引入体细胞进行重编程获得的,包括Yamanaka因子(OCT3/4、SOX2、c-Myc和KLF4)或Thompson因子(OCT4、SOX2、NANOG和LIN28)[13-14]。iPSC分化为功能性RPE的能力,使其成为了细胞替代疗法的研究热点[15]。从人皮肤中获得的成纤维细胞是iPSC的常见来源,其可在不使用合成支架的情况下分化为与人类RPE相似的单层细胞结构,但皮肤长期暴露于紫外线下,这可能会导致细胞内发生DNA突变,外周静脉血中的单核细胞或尿液中存在的细胞或许可以成为iPSC的理想来源[16-18]。iPSC具有很强的自体移植潜力,可以避免ESC带来的伦理问题。但是在将自体iPSC诱导为RPE之前,需要纠正自体细胞存在的基因缺陷,除了常规基于AAV载体的基因治疗策略及基于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的基因组编辑策略[19],2020年,Barnea-Cramer等[20]研究报道,1种由迷你环状DNA递送缺陷基因的基因矫正策略,并展现出了较好的长期效果。目前限制iPSC-RPE临床应用的主要原因是iPSC的分化率低、高额的研发成本限制个体化应用。世界上首个接受iPSC-RPE自体移植的患者需要等待至少10个月的细胞准备,花费近63万美元[21]。而同种异体移植,不仅可以制备足够数量的iPSC,还能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为了降低同种异体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2015年,iPS细胞研究与应用中心开始为再生医学提供iPSC细胞储备,并于2019年在日本人群中建立了具有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单倍型的脐带血细胞系,目前已覆盖了约32%的日本人口,这有助于高效且经济地生成用于移植的HLA匹配的iPSC-RPE组织[22]。
2.2.3 RPE干细胞
2012年研究报道了RPE细胞的一个新亚群,并将其命名为人类RPE干细胞(RPESCs),一般情况下处于休眠状态,在暴露于适当条件下可以展现出强大的分裂增殖能力。这些细胞高水平表达具有干细胞特性的c-Myc及Klf4等基因,甚至可以在老年供体中大量扩增,有机会成为细胞替代疗法的稳定来源[23]。2021年,在免疫抑制下,将RPESCs-RPE移植到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发现并未发生EMT。然而RPESCs-RPE的移植疗效受移植前分化阶段的影响,所以RPESCs-RPE的修复活力可能不如其它来源的RPE细胞,并成为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24]。
3 递送形式
目前有两种递送RPE细胞的方式注射RPE细胞悬液或放置单层极化的RPE细胞片。与细胞悬液相比,细胞片有诸多优势,如RPE细胞片可为RPE提供细胞外基质和粘附分子,可防止细胞发生凋亡,因而比细胞悬液拥有更高的细胞存活率[25];移植的细胞片减少了细胞成团聚集的趋势,更有利于与宿主细胞建立符合生理功能的解剖联系,从而更准确地传递细胞间的通讯信号;细胞片运载的细胞数量较少,抗原载量就更少,相应的移植免疫反应就更轻微;氧化应激作为RP进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与非极化的RPE细胞悬液相比,极化的RPE细胞片对氧化损伤诱导的细胞死亡具有更高的抵抗力[26]。此外,还可以对RPE细胞片进行相关的基因修饰,将凋亡抑制基因或多种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到RPE细胞片中,从而达到延缓光感受器细胞凋亡的作用。2022年Mattern等通过“睡美人”转座载体系统将BDNF基因成功转染到原代人类RPE细胞中,结果显示转染的细胞成功分泌了足够量的BDNF,减少了神经细胞的凋亡[27]。
细胞悬液可以很容易的通过小范围视网膜切开术进行递送,而递送细胞片的器械应当具有高效有序折叠、自动舒展并保持极性的功能,因而对递送器械和手术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移植的疗效及安全性,Nishida团队开发了出仅需2 d即可制备的iPSC-RPE条带,可以在视网膜下扩大并覆盖很大的区域,用于替代RPE片进行移植,由于该条带在移植时没有极性要求,因此可以通过更小的手术切口及更简单的操作进行递送,同时可以更加精确地控制向目标区域的输送,并可能允许在眼底多个区域同时进行RPE的移植[28]。
4 递送途径
细胞悬液可以通过玻璃体内或视网膜下注射,细胞片则可直接递送至视网膜下空间[29]。玻璃体腔注药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给药途径,但由于内界膜的屏障作用,不利于移植细胞的迁移与整合[30]。与之相对的,视网膜下空间是一个具有相对免疫特权的部位,RPE可通过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抑制T细胞活化等作用营造免疫抑制微环境,且方便手术后观察[31]。2020年8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使用了一种新的眼眶视网膜下递送系统,通过结膜切除联合巩膜切开手术,将一个符合眼球曲率的含有微针的柔性套管推进到脉络膜上腔,进而通过微针将悬液递送到视网膜下,减少对视网膜造成的人为破坏,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32]。
5 植入的对象及时机
RPE细胞移植治疗可能更适合于涉及RPE功能的基因突变患者,如LRAT、RPE65、RDH5、MERTK、BEST1等基因。2019年,一项针对hESC衍生的RPE细胞移植治疗RPE65、LRAT、MERTK的单基因突变RP患者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NCT03963154)。RPE移植的时机对最大疗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若植入过早,原本已经存在的RPE细胞可能占据了Bruch膜,这不利于新的RPE细胞的移植及功能的发挥,而对于光感受器细胞已经大量凋亡的患者,单一种类的RPE细胞移植可能无意义。因此,对于植入的具体时机,目前尚无定论。
6 多种细胞联合移植/生物支架联合移植
对于处于RP晚期的患者来说,同时在视网膜下进行多种细胞的共移植方案可能为重建严重受损的视网膜带来新的希望。2021年Thomas等[33]成功采用海藻酸盐作为黏合剂将视网膜类器官和RPE片制成共移植物移植到RP的动物模型即晚期皇家外科学院(RCS)大鼠中,移植物存活时间长,且大部分维持了原有结构的完整性。研究报道,通过将源自iPSC的视网膜祖细胞和RPE细胞共移植于RCS大鼠中效果明显优于移植单个细胞类型,共同移植组大鼠的外核层得以更好保存,且在视网膜电图中b波更高、潜伏时间更短,证明共同移植能够更好的保存大鼠的视觉功能[34]。
视网膜下直接移植的RPE可能无法正常发挥其功能,这可能与Bruch膜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RPE的附着能力及微环境改变导致细胞的功能和行为改变有关[35]。利用生物支架移植的外源RPE可以用于改善其在体内的整合、再生和功能行为,并可以大幅降低移植RPE的去分化倾向。目前生物支架的研究聚焦于可降解材料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聚双旋聚乳酸(PDLLA)及不可降解材料聚对二甲苯膜。研究表明,在迷你猪模型中,PDLLA展现出了相对较好与宿主视网膜融合的能力,hRPEs呈现“鹅卵石样”形态,整个培养期间在纳米纤维载体上保持完全的色素沉着[36]。2018年,Kashani等[37]研究报道,移植聚对二甲苯膜-hESC-RPE复合物治疗5例非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结果显示其中1例患者的视力略有改善,其余患者的视力得以维持,证明了这种方法的短期安全性及有效性,未来还将继续对更多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以确定该治疗方法的长期有效性及安全性。
7 小结与展望
RPE移植疗法已从动物实验发展到临床试验阶段,早期的数据结果也表明了该疗法具有重要的发展潜力,部分受试者的视力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人类iPSC可在体外衍生和分化为RPE,为细胞替代疗法的发展提供了令人振奋的机会。各种生物支架的出现,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移植细胞的存活率及功能活性。但免疫排斥、手术并发症、高昂的治疗费用等问题限制了该治疗的应用。应加强对RP的基因定位、病程进展及临床终点等的研究,只有全面深入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攻克这种疑难眼病。此外,除了基于PSC的替代疗法,多项围绕着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作用的支持疗法的临床试验也正在展开。未来仍需加强医学、生物工程学等多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治疗方法的创新与发展,相信在将来RPE移植疗法会展现出更加光明的前景。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种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的视网膜疾病,临床中绝大多数是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连锁遗传为模式的单基因遗传,少部分为伴有线粒体和双基因遗传。其特征是光感受器细胞的进行性丧失,表现为周边视野的缺失,最终累及中心视力。近年来基因治疗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基于腺相关病毒(AAV)载体的RPE65基因疗法在Leber先天性黑朦患者中表现出良好的效果,但其高额的研发成本及应用人群的局限性成为了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因素[1]。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凋亡在RP的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外源性植入RPE细胞的替代疗法在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中得到了证实。现就RPE细胞移植治疗RP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RPE细胞在RP进展中的作用
RPE细胞是位于脉络膜与光感受器细胞外段间的具有微绒毛的单层六边形细胞,无需与神经细胞进行整合即可发挥作用。RPE在维持人眼的视觉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吞噬感光感受器细胞外段代谢产物、参与维持血视网膜屏障的完整性、将全反式视黄醇转化为11-顺式视黄醛并转运回光感受器细胞等[2-3]。这些功能的实现依赖于RPE的顶端-基底极性及相邻细胞间的侧向连接[4]。由于RPE细胞变性会导致光感受器的继发性丧失,且其无法再生,故成为细胞治疗的重要靶细胞,即通过外源性植入功能正常的RPE细胞以替代功能受损的RPE。
目前外源性RPE移植发挥作用的机制尚不明确,可能的机制包括:(1)旁分泌作用:移植的RPE细胞可分泌多种营养因子,如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可为光感受器提供神经营养活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脉络膜毛细血管的维持作用,此外还有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等,从而达到营养并延缓光感受器细胞变性的作用[5]。(2)重建生理结构与功能连接:生理结构的重建有利于发挥RPE细胞的离子泵功能,消除视网膜下腔积存的液体,使视网膜神经上皮与RPE更好地贴合,从而改善视黄醛-视黄醇循环,还可以促进光感受器细胞与神经细胞间形成新的突触连接[6]。
2 临床常见的外源性RPE来源
2.1 人源RPE细胞(HuRPE)
研究表明,移植细胞的适用性随供体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7]。与成人来源的RPE相比,人类胎儿RPE具有更强的繁殖能力,移植后通过繁殖可以覆盖更广泛的区域;此外,由于其不像成体视网膜细胞那样过度依赖氧气,可以更容易克服移植创伤反应;而且其分泌营养因子的能力更强,可以产生更多的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8]。
HuRPE细胞移植已经多次在临床试验及动物试验中进行尝试,但其在随后的传代中存在着去分化的倾向,即由上皮转化为间充质表型(EMT),这是导致RPE细胞移植后丢失及无功能的重要原因,因此可以将EMT作为RPE移植治疗预后的重要评估指标[9-10]。此外,胎儿RPE的使用受到了严格的法律与道德限制,需要通过伦理委员会严格的审查。
2.2 多能干细胞(PSC)
2.2.1 胚胎干细胞(ESC)
ESC是来源于囊胚内部细胞团的未分化细胞,保持了分化为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的潜力,具有无限自我更新的能力[11]。由人ESC衍生的RPE细胞不仅可以表达RPE细胞特异性标志物,而且其与成年人的RPE具有极高的相似度[12]。研究表明,ESC-RPE移植到动物模型中成功建立了完整的细胞连接,但是,人ESC的使用存在争议,除了采用同种异体移植,受体需要终身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外,伦理及导致畸胎瘤风险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2.2 诱导PSC(iPSC)
iPSC是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将多能性转录因子引入体细胞进行重编程获得的,包括Yamanaka因子(OCT3/4、SOX2、c-Myc和KLF4)或Thompson因子(OCT4、SOX2、NANOG和LIN28)[13-14]。iPSC分化为功能性RPE的能力,使其成为了细胞替代疗法的研究热点[15]。从人皮肤中获得的成纤维细胞是iPSC的常见来源,其可在不使用合成支架的情况下分化为与人类RPE相似的单层细胞结构,但皮肤长期暴露于紫外线下,这可能会导致细胞内发生DNA突变,外周静脉血中的单核细胞或尿液中存在的细胞或许可以成为iPSC的理想来源[16-18]。iPSC具有很强的自体移植潜力,可以避免ESC带来的伦理问题。但是在将自体iPSC诱导为RPE之前,需要纠正自体细胞存在的基因缺陷,除了常规基于AAV载体的基因治疗策略及基于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的基因组编辑策略[19],2020年,Barnea-Cramer等[20]研究报道,1种由迷你环状DNA递送缺陷基因的基因矫正策略,并展现出了较好的长期效果。目前限制iPSC-RPE临床应用的主要原因是iPSC的分化率低、高额的研发成本限制个体化应用。世界上首个接受iPSC-RPE自体移植的患者需要等待至少10个月的细胞准备,花费近63万美元[21]。而同种异体移植,不仅可以制备足够数量的iPSC,还能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为了降低同种异体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2015年,iPS细胞研究与应用中心开始为再生医学提供iPSC细胞储备,并于2019年在日本人群中建立了具有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单倍型的脐带血细胞系,目前已覆盖了约32%的日本人口,这有助于高效且经济地生成用于移植的HLA匹配的iPSC-RPE组织[22]。
2.2.3 RPE干细胞
2012年研究报道了RPE细胞的一个新亚群,并将其命名为人类RPE干细胞(RPESCs),一般情况下处于休眠状态,在暴露于适当条件下可以展现出强大的分裂增殖能力。这些细胞高水平表达具有干细胞特性的c-Myc及Klf4等基因,甚至可以在老年供体中大量扩增,有机会成为细胞替代疗法的稳定来源[23]。2021年,在免疫抑制下,将RPESCs-RPE移植到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发现并未发生EMT。然而RPESCs-RPE的移植疗效受移植前分化阶段的影响,所以RPESCs-RPE的修复活力可能不如其它来源的RPE细胞,并成为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24]。
3 递送形式
目前有两种递送RPE细胞的方式注射RPE细胞悬液或放置单层极化的RPE细胞片。与细胞悬液相比,细胞片有诸多优势,如RPE细胞片可为RPE提供细胞外基质和粘附分子,可防止细胞发生凋亡,因而比细胞悬液拥有更高的细胞存活率[25];移植的细胞片减少了细胞成团聚集的趋势,更有利于与宿主细胞建立符合生理功能的解剖联系,从而更准确地传递细胞间的通讯信号;细胞片运载的细胞数量较少,抗原载量就更少,相应的移植免疫反应就更轻微;氧化应激作为RP进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与非极化的RPE细胞悬液相比,极化的RPE细胞片对氧化损伤诱导的细胞死亡具有更高的抵抗力[26]。此外,还可以对RPE细胞片进行相关的基因修饰,将凋亡抑制基因或多种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到RPE细胞片中,从而达到延缓光感受器细胞凋亡的作用。2022年Mattern等通过“睡美人”转座载体系统将BDNF基因成功转染到原代人类RPE细胞中,结果显示转染的细胞成功分泌了足够量的BDNF,减少了神经细胞的凋亡[27]。
细胞悬液可以很容易的通过小范围视网膜切开术进行递送,而递送细胞片的器械应当具有高效有序折叠、自动舒展并保持极性的功能,因而对递送器械和手术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移植的疗效及安全性,Nishida团队开发了出仅需2 d即可制备的iPSC-RPE条带,可以在视网膜下扩大并覆盖很大的区域,用于替代RPE片进行移植,由于该条带在移植时没有极性要求,因此可以通过更小的手术切口及更简单的操作进行递送,同时可以更加精确地控制向目标区域的输送,并可能允许在眼底多个区域同时进行RPE的移植[28]。
4 递送途径
细胞悬液可以通过玻璃体内或视网膜下注射,细胞片则可直接递送至视网膜下空间[29]。玻璃体腔注药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给药途径,但由于内界膜的屏障作用,不利于移植细胞的迁移与整合[30]。与之相对的,视网膜下空间是一个具有相对免疫特权的部位,RPE可通过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抑制T细胞活化等作用营造免疫抑制微环境,且方便手术后观察[31]。2020年8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使用了一种新的眼眶视网膜下递送系统,通过结膜切除联合巩膜切开手术,将一个符合眼球曲率的含有微针的柔性套管推进到脉络膜上腔,进而通过微针将悬液递送到视网膜下,减少对视网膜造成的人为破坏,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32]。
5 植入的对象及时机
RPE细胞移植治疗可能更适合于涉及RPE功能的基因突变患者,如LRAT、RPE65、RDH5、MERTK、BEST1等基因。2019年,一项针对hESC衍生的RPE细胞移植治疗RPE65、LRAT、MERTK的单基因突变RP患者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NCT03963154)。RPE移植的时机对最大疗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若植入过早,原本已经存在的RPE细胞可能占据了Bruch膜,这不利于新的RPE细胞的移植及功能的发挥,而对于光感受器细胞已经大量凋亡的患者,单一种类的RPE细胞移植可能无意义。因此,对于植入的具体时机,目前尚无定论。
6 多种细胞联合移植/生物支架联合移植
对于处于RP晚期的患者来说,同时在视网膜下进行多种细胞的共移植方案可能为重建严重受损的视网膜带来新的希望。2021年Thomas等[33]成功采用海藻酸盐作为黏合剂将视网膜类器官和RPE片制成共移植物移植到RP的动物模型即晚期皇家外科学院(RCS)大鼠中,移植物存活时间长,且大部分维持了原有结构的完整性。研究报道,通过将源自iPSC的视网膜祖细胞和RPE细胞共移植于RCS大鼠中效果明显优于移植单个细胞类型,共同移植组大鼠的外核层得以更好保存,且在视网膜电图中b波更高、潜伏时间更短,证明共同移植能够更好的保存大鼠的视觉功能[34]。
视网膜下直接移植的RPE可能无法正常发挥其功能,这可能与Bruch膜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RPE的附着能力及微环境改变导致细胞的功能和行为改变有关[35]。利用生物支架移植的外源RPE可以用于改善其在体内的整合、再生和功能行为,并可以大幅降低移植RPE的去分化倾向。目前生物支架的研究聚焦于可降解材料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聚双旋聚乳酸(PDLLA)及不可降解材料聚对二甲苯膜。研究表明,在迷你猪模型中,PDLLA展现出了相对较好与宿主视网膜融合的能力,hRPEs呈现“鹅卵石样”形态,整个培养期间在纳米纤维载体上保持完全的色素沉着[36]。2018年,Kashani等[37]研究报道,移植聚对二甲苯膜-hESC-RPE复合物治疗5例非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结果显示其中1例患者的视力略有改善,其余患者的视力得以维持,证明了这种方法的短期安全性及有效性,未来还将继续对更多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以确定该治疗方法的长期有效性及安全性。
7 小结与展望
RPE移植疗法已从动物实验发展到临床试验阶段,早期的数据结果也表明了该疗法具有重要的发展潜力,部分受试者的视力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人类iPSC可在体外衍生和分化为RPE,为细胞替代疗法的发展提供了令人振奋的机会。各种生物支架的出现,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移植细胞的存活率及功能活性。但免疫排斥、手术并发症、高昂的治疗费用等问题限制了该治疗的应用。应加强对RP的基因定位、病程进展及临床终点等的研究,只有全面深入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攻克这种疑难眼病。此外,除了基于PSC的替代疗法,多项围绕着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作用的支持疗法的临床试验也正在展开。未来仍需加强医学、生物工程学等多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治疗方法的创新与发展,相信在将来RPE移植疗法会展现出更加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