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陈钦元, 徐格致, 常青, 江睿, 黄欣, 姜春晖, 干德康. 王文吉老师:医者仁心,师道传承.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4, 40(12): 905-909.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41204-00469 复制
版权信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期刊社《中华眼底病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改编
悼王文吉教授
陈钦元
医界泰斗王文吉,毕生精力献眼科。
培育桃李遍天下,精湛医术解盲疴。
玻璃体中施妙手,视网膜上谱弦歌。
仙鹤西去音容在,哀悼声声泪满河。
2024年11月20日
不会忘却的记忆
徐格致
之所以进入眼耳鼻喉科医院,是因时为眼科主任的王老师电话学校,想让学校调剂一个男同学进入眼科。如此,也奉父母之愿,放弃了想当放射科医生的初衷,我开始了与王老师近四十年受教无数的交往。她选中我,调我进病理科随倪逴教授学习病理,又介绍我师从何志平教授和曹安民教授,为我日后专业的发展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她总是用行动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专业做医生。她非常用功,知识面极广,严谨求实,高瞻远瞩,领导眼底病发展,造就了学科风格。我科在国内开展的多项早期工作,如间接检眼镜应用,研制国产重水硅油,国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开发,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化疗减容,眼内淋巴瘤诊治等等,无一不是在她的布置推动下进行。早早在眼科推行的病例讨论也受她的启发而起。
我是她众多学生中的一个,自觉未能有如她所期盼的成就,但她从不当面批评我,而是通过他人之口婉转告诉我要用功些努力些。我进入院级行政岗位后,回病区少了些,有时在路上遇见,她会说“我好久不见你了,你不能离开临床,尤其不能放下手术”。她会关心我身体,有一次,她悄悄告诉我,说我身上有烟味,抽烟对身体不好。“王老师,我已远离香烟十五年”。八十五岁时,她还进手术室静静坐我身边看我做3D手术,事后发手机信息表杨我,还说没有机会跟我学3D手术了。这段时间,我常翻开手机,看看以往与王老师的对话,里面有我讨教病例的讲解,有对学生们小小帮助的感谢,有对我们取得成绩的赞赏……
往事历历,润泽所有。王老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一病区会议室第一排中间的座椅永远属于她,她的精神与学生们同在。
2024年12月1日
当时只道是寻常
常青
周五早上,当我走近一病区会议室时,远远看见第一排中间那个位置空着,这时候我才真正意识到王老师已离开我们,她再也不会来参加每周五清晨的journal club,那个侧过头笑着对我说,你先讲;那个我讲完课之后,最想听到的来自第一排的听众不在了。我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这种感觉,很多时候你努力做事是因为有一股力量在鞭策自己,就是不能让她失望。
我眼科生涯第一次进眼科病房做住院医生,我就管王老师的床。第一次和王老师上台,事先我有看过手术书籍,当然没啥用,台上就看着王老师穿针引线的,动作非常利索,没有一句抱怨。90年代初,医院里只有王老师和陈钦元主任做玻切手术,但是手术助手的任务就是扶着接触镜,不轻不重,拿捏好度不容易,一台手术2~3个小时,助手蛮累的,但看王老师总是精神奕奕。有一天下午一进病房,上级医生都在,一打听,原来今天王老师查房,临时抱佛脚,我只能急着看看视网膜的十层解剖。周三业务学习英语角活动,我讲眼前段缺血综合征,之前病房有个急性视网膜坏死巨大裂孔做了外路手术,断了多根肌肉,手术后角膜皱褶,前房反应,虹膜脱色素。没记错的话这次讲课应该是第一次得到王老师表扬。第一轮病房还管过Wagner/Stickler伴视网膜脱离的病人,记得下班后专门跑去学校的图书馆查阅资料。这些点滴当时只道是寻常,回过头看当时的眼科小白能跟着王老师,起点一下提高何其幸运。
医生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但是又有多少人可以像王老师那样践行“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就算这次住院前期我们也在微信上讨论病例,王老师一直坚持每天阅读最新的医学前沿文献,我们任何时候碰到疑问都可以和她一起讨论,是平等的讨论,你可以和她争辩,她永远可以给你建设性的意见,她也重视接受你的反馈。非常幸运能够成为王老师的学生。
也和王老师一起讨论过有关学科的发展,人员的培养,科室的管理,王老师认真倾听,有时给出建议,永远给予支持。今年7月,学科举办2024眼底病学习班,王老师当时身体已经不太舒服,但她还是从早到晚坐镇会场,亲自授课,参与讨论,她的最后一个讲题是“视网膜疱疹病毒感染”。王老师所有的讲课幻灯都是一张张自己亲自做的。她就是这样处处以身作则,自己作为表率,让你从心里感到折服。
2024年11月17日
会相逢
江睿
“叹隙中驹 石中火 梦中身……
水无定。花有尽。会相逢。可是人生长在、别离中。”
王老师去世后,一直脑海里回荡着这两段词句。
果然是“人生长在、别离中”么?!……
会相逢!真的会么?
会相逢!会相逢!却是要在老人家留下的吉光片羽的回忆画面中相逢!
会相逢!一病区检查室角落里的缠满胶布的老旧间接检眼镜是王老师传承下来的老古董,是王医生一路筚路蓝缕开拓网剝组的见证。每见此镜,就仿佛又看到当初王医生用它检查眼底,挺直腰背、五指伸展、低头检查的情景,暗室里只有检眼镜的灯光和她双眼映照出的灯光反射,她双眼的光点明亮、璀璨!如初……
会相逢!坐在裂隙灯前检查黄斑,光带调宽的同时把光带缩短,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恍然发现这是王医生的习惯动作……她坐在裂隙灯前,专注而认真的情状如在眼前!
会相逢!手术室看着手术台器械杂乱无章的摆放,眼前就有当初刚刚随王医生做助手的情形,同样的杂乱,王老师并无任何批评和言语,只是默默把器械规整,那动作如行云流水的一幕……瞬间泪目!
会相逢!在病房看见奇怪的病例脱口而出“王医生肯定会感兴趣的……”,出言便怅然!王老师接到求助电话便从办公室匆匆走向病房的身影随之浮现,九十岁的老人,依然步履稳健;思路清晰、切中肯綮的病情分析语句犹在耳边!
会相逢!疑难病例讨论时看到与20年前相似的图片,当时王老师一针见血的点评蓦然出现,甚至当时她面孔映着电脑显示器的红光,理所当然地说出我的思维盲点的画面,竟也栩栩如生,那一刻情难自禁!……悲伤扑面而来!
会相逢!图书馆她常坐的位置已空,但依稀可见她常在的样子:左手边几本大块头专著作为参考书,右手边是眼镜盒和笔记本,面前一本薄薄的期刊,老人戴着老花镜,阅读的速度并不快,但聚精会神时的神情尤其严肃,宛如完全融入了知识的世界——刻板、严谨、有序,那一刻气势逼人!然而,她也时常被向她请教的年轻医生所打扰,茫然抬头,看清来人后才恍然大悟,恢复常态。连忙请对方坐下,自己从白大衣口袋里摸索出助听器戴上,和他们耐心交流,和蔼而亲切,偶会露出欣慰的笑容,恰似为儿孙解惑指路、隔代亲的老奶奶。此情此景,……虽已初冬,仍觉温馨!


会相逢!单位里处处有王老师默默工作的身影、谆谆教诲的画面,每次闪回,如沐冬日暖阳,孺慕之情油然而生!
会相逢!夜深星阑时,遥望东方,定有一颗明亮的星星在俯瞰辛勤工作、潜心学术的后辈们,指引他们初心的方向!
是的,会相逢!这世间所有路,都将与您相逢!王老师住院期间,每次看望时必问“医院如何?玻切组如何?”,想来相逢之时仍有此问。希望那时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安好!勿念!”
愿天堂也有图书馆!不,应该说,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
2024年12月6日
我心中的王老师
黄欣
王老师离我们而去已经整整二十个日夜了。尽管我内心深知这一天迟早会降临,但当它真正到来的那一刻,我的时间仿佛还是不由自主地凝固了瞬息,这个难以避免的时刻终究还是悄然而至。
我是懵懵懂懂成为王文吉老师的学生的。彼时初入眼科,犹如一张未经涂抹的白纸,仅凭教科书上那些基础的眼科学知识和硕士学习期间对眼病的一些浅薄认知,侥幸地被上海医科大学录取,踏入了汾阳路五官科医院的大门,正式开启了我在眼科领域的深入学习之旅。在王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时光荏苒,转眼间已经过去了二十五年。
初见王老师,她已年届六十六,却仍身姿矫健,背着双手大步流星,容光焕发,显得格外年轻。她对我只是淡淡地问了些家常,随后留下一句“看起来还不错”,便算是对我的初次评价。后来我才知晓,王老师早已仔细审阅过我的资料,而我,也幸运地成为了她的学生。
起初,我作为抄方的学生,每周都紧随王老师门诊,从点滴中汲取知识。她常常以看似简单的问题考验我,而我总是被问得哑口无言。于是,我便回去熬夜苦读,寻找答案,再与她深入探讨。如今回首,正是王老师那些提问,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随后,我又有幸成为王老师的手术助手。每次配合手术,我都深感自己难以跟上她的节奏。她的手法既快且稳,让我心生敬佩,也定下了自己作为玻璃体手术医生的目标——何时能如她一般娴熟。王老师每日清晨必查房,无论周末还是节假日,病人始终是她心中的首位。这一习惯,也深深影响了我,让我懂得了医生与患者之间应有的关系,以及身为医生的责任与担当。
研究生毕业之际,我再次幸运地被王老师选中,得以继续留在她身边,一步步成长。在学习工作之余,王老师始终关心着我的生活。她不仅是我的老师,更如同亲人般的长辈,让我在她身边感受到了无尽的温暖与幸福。
她,始终是我心中的王老师,而在医院这个大家庭里,她更多地以“王医生”的身份被众人铭记,随后,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多的年轻医生开始亲切地称呼她为“王奶奶”。她如同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为我们遮风挡雨,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我们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总会第一时间想到去向她请教。
王老师更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家族长辈,她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时刻提醒并规范着我们的一言一行,让我们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她的足迹遍布医院的每一个角落,从繁忙的门诊到安静的病房,再到紧张而有序的手术室,都留下了她辛勤耕耘的身影。
尤其在她步入八十岁高龄之后,王老师更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图书馆中,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而我,虽然忙于临床工作,但每当想起王老师那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总会感到一丝愧疚,反思自己是否已经太久没有踏入那片知识的殿堂。王老师,就像一部活生生的百科全书,永远在学习,永远在进步,她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树立了终身学习的光辉榜样。
在这漫长的几十年间,每周五的清晨,王老师总是风雨无阻地出现在我们病房的示教室,参与我们的journal club活动。而今年的3月14日,她以一种特别的方式,为我们带来了最后一次难忘的病例讲解。在那次讲解中,我悄悄地拍下了她授课时的照片,定格下了那个珍贵的瞬间。她在结尾处写下了一句话:“愿我们都有一个储存了无数知识的头脑,一双洞察秋毫的眼睛,不漏细节,造福我们的病人”。

2024年12月4日
记忆中的灯塔
姜春晖
在那段紧张而又充实的住院医生生涯中,每一天都如同置身于一场无声的战役,而王文吉老师,正是我在这场战役中的领航者。她的身影,总是比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更早地穿透病房的窗帘,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严谨与坚定,引领着我们前行。
每天清晨,王老师总是第一个步入病房,她的步伐稳健而有力,每一步都似乎在无声地向我们传递着医学的庄严与神圣。查房时,她从不急于求成,每一个细节都逃不过她的敏锐观察。她的眼神,仿佛能穿透最微妙的病情变化,直击病灶核心,患者的每一个细微反应都逃不过她的法眼。那双阅尽千帆的眼睛,仿佛能洞察一切。
记得那天早晨,一个刚接受了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患者,手术后眼压异常升高。查房时,王老师轻声问道:“对于这个患者的情况,你今天打算如何处理?”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回答道:“患者眼压高于40 mm Hg,我准备给他挂甘露醇,用降眼压药物。”然而,王老师的下一个问题却如同当头棒喝:“这个人眼压为什么会这么高?他还有什么体征是你没有注意到的?”王老师没有责备,只是用更加引导性的方式继续提问。她的每一个问题,都像是拼图中的一块,引导着我一步步接近真相。她接着问道:“为什么他的眼压这么高,角膜却是透亮的呢?”然后,她语气中既有责备也有教诲地说:“当我们观察患者的时候,切记不要只对他出现的明确体征进行处理,要思考这种情况为什么会发生,找出背后的原因。还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随后,她带着患者和我们一起走到裂隙灯旁,让我们透过示教镜观察。她说:“你们看,他的前房内充满了硅油,这就是为什么他的眼压异常升高,而角膜却依然透明。”那一刻,我仿佛被点亮了一盏明灯,所有的疑惑都烟消云散。
多年以来,王老师的教诲一直铭刻在我的心中。每当面对疑难杂症时,我总会想起她那双洞察秋毫的眼睛,以及那句掷地有声的话:“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王老师,那位严厉而又慈爱的导师,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我们前行路上的灯塔。
2024年12月5日
王老师的教诲:临床诊疗的精髓
干德康
在医学的浩瀚星空中,总有那么一些璀璨的星辰,以他们无尽的光芒照亮后辈前行的道路,王老师便是这众多星辰中最为耀眼的一颗。她的故事,如同一部生动的教科书,不仅传授了医学的知识,更深刻地诠释了何为医者仁心与卓越医术的完美结合。
在繁忙的门诊日常中,我偶遇了一位由其他医生转诊而来的患者,其病症被标记为“不明原因葡萄膜炎,并发黄斑水肿”。据悉,该患者已辗转多家医院,历经两次球旁激素注射治疗,然而“葡萄膜炎与黄斑水肿”的症状并未见丝毫缓解,故而转至我院,拟行“球内注射激素”疗法。
我仔细翻阅了患者的既往门诊病历及各项检查资料,包括眼部B型超声、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以及眼底照相,但缺了一步必做的“眼部检查”。于是,我给患者散瞳后,仔细检查了眼底,果然找到病因,“视网膜周边有个裂孔,牵拉血管导致玻璃体积血”。其实,病变并不复杂,只因接诊医生未能遵循基本的诊疗流程,过于依赖辅助检查,而忽略了直接、全面的散瞳眼底检查,把一个简单的病弄成了“复杂疾病”,又进行了不必要的治疗。
这一刻,我的心中涌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感慨。回想起多年前,初入医院时,王老师那一次次查房时的教诲,仿佛穿越时空的回声,在我耳边轻轻响起。她总是强调:“无论面对何种眼部疾病,扩瞳检查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即使面对虹睫炎并发前房渗出、瞳孔后粘连等复杂情况,也要尽力扩瞳,尽可能地看到眼底。”这句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医学探索的道路,也在我心中种下了严谨与细致的种子。正是王老师这份对医学的执着与热爱,让我在面对这位患者时,没有盲目依赖先进的检查设备,而是回归到了最基本的临床技能上。是她,教会了我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病情中,保持一颗冷静的心,用双眼去发现那些隐藏在细节中的真相。
今年我院疑难病例讨论会上,我们深刻总结并强调了“临床理论基础在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意义”。我们认识到,单纯依赖影像学检查是远远不够的,更为关键的是要具备“扎实而深厚的临床基础知识”。同时,我们也再次重申了“严格遵守基本操作规范”的重要性。我们深知,只有扎扎实实地打好临床基础,精益求精地磨练基本功,将每一个诊疗细节都力求做到极致,才能为准确辨别疑难杂症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是解锁其奥秘的重要“秘诀”。王老师一直以来都是这一理念的坚定践行者,她用自己的一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的力量”。
面对疑难眼底病,王老师之所以能够屹立不倒,不仅源于她天赋异禀的医学智慧,更在于她那持之以恒、勤勉不辍的学习精神。
永远怀念您!
2024年11月30日
孜孜不倦 学习终生 润物无声 楷范永存(江睿书)
悼王文吉教授
陈钦元
医界泰斗王文吉,毕生精力献眼科。
培育桃李遍天下,精湛医术解盲疴。
玻璃体中施妙手,视网膜上谱弦歌。
仙鹤西去音容在,哀悼声声泪满河。
2024年11月20日
不会忘却的记忆
徐格致
之所以进入眼耳鼻喉科医院,是因时为眼科主任的王老师电话学校,想让学校调剂一个男同学进入眼科。如此,也奉父母之愿,放弃了想当放射科医生的初衷,我开始了与王老师近四十年受教无数的交往。她选中我,调我进病理科随倪逴教授学习病理,又介绍我师从何志平教授和曹安民教授,为我日后专业的发展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她总是用行动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专业做医生。她非常用功,知识面极广,严谨求实,高瞻远瞩,领导眼底病发展,造就了学科风格。我科在国内开展的多项早期工作,如间接检眼镜应用,研制国产重水硅油,国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开发,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化疗减容,眼内淋巴瘤诊治等等,无一不是在她的布置推动下进行。早早在眼科推行的病例讨论也受她的启发而起。
我是她众多学生中的一个,自觉未能有如她所期盼的成就,但她从不当面批评我,而是通过他人之口婉转告诉我要用功些努力些。我进入院级行政岗位后,回病区少了些,有时在路上遇见,她会说“我好久不见你了,你不能离开临床,尤其不能放下手术”。她会关心我身体,有一次,她悄悄告诉我,说我身上有烟味,抽烟对身体不好。“王老师,我已远离香烟十五年”。八十五岁时,她还进手术室静静坐我身边看我做3D手术,事后发手机信息表杨我,还说没有机会跟我学3D手术了。这段时间,我常翻开手机,看看以往与王老师的对话,里面有我讨教病例的讲解,有对学生们小小帮助的感谢,有对我们取得成绩的赞赏……
往事历历,润泽所有。王老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一病区会议室第一排中间的座椅永远属于她,她的精神与学生们同在。
2024年12月1日
当时只道是寻常
常青
周五早上,当我走近一病区会议室时,远远看见第一排中间那个位置空着,这时候我才真正意识到王老师已离开我们,她再也不会来参加每周五清晨的journal club,那个侧过头笑着对我说,你先讲;那个我讲完课之后,最想听到的来自第一排的听众不在了。我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这种感觉,很多时候你努力做事是因为有一股力量在鞭策自己,就是不能让她失望。
我眼科生涯第一次进眼科病房做住院医生,我就管王老师的床。第一次和王老师上台,事先我有看过手术书籍,当然没啥用,台上就看着王老师穿针引线的,动作非常利索,没有一句抱怨。90年代初,医院里只有王老师和陈钦元主任做玻切手术,但是手术助手的任务就是扶着接触镜,不轻不重,拿捏好度不容易,一台手术2~3个小时,助手蛮累的,但看王老师总是精神奕奕。有一天下午一进病房,上级医生都在,一打听,原来今天王老师查房,临时抱佛脚,我只能急着看看视网膜的十层解剖。周三业务学习英语角活动,我讲眼前段缺血综合征,之前病房有个急性视网膜坏死巨大裂孔做了外路手术,断了多根肌肉,手术后角膜皱褶,前房反应,虹膜脱色素。没记错的话这次讲课应该是第一次得到王老师表扬。第一轮病房还管过Wagner/Stickler伴视网膜脱离的病人,记得下班后专门跑去学校的图书馆查阅资料。这些点滴当时只道是寻常,回过头看当时的眼科小白能跟着王老师,起点一下提高何其幸运。
医生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但是又有多少人可以像王老师那样践行“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就算这次住院前期我们也在微信上讨论病例,王老师一直坚持每天阅读最新的医学前沿文献,我们任何时候碰到疑问都可以和她一起讨论,是平等的讨论,你可以和她争辩,她永远可以给你建设性的意见,她也重视接受你的反馈。非常幸运能够成为王老师的学生。
也和王老师一起讨论过有关学科的发展,人员的培养,科室的管理,王老师认真倾听,有时给出建议,永远给予支持。今年7月,学科举办2024眼底病学习班,王老师当时身体已经不太舒服,但她还是从早到晚坐镇会场,亲自授课,参与讨论,她的最后一个讲题是“视网膜疱疹病毒感染”。王老师所有的讲课幻灯都是一张张自己亲自做的。她就是这样处处以身作则,自己作为表率,让你从心里感到折服。
2024年11月17日
会相逢
江睿
“叹隙中驹 石中火 梦中身……
水无定。花有尽。会相逢。可是人生长在、别离中。”
王老师去世后,一直脑海里回荡着这两段词句。
果然是“人生长在、别离中”么?!……
会相逢!真的会么?
会相逢!会相逢!却是要在老人家留下的吉光片羽的回忆画面中相逢!
会相逢!一病区检查室角落里的缠满胶布的老旧间接检眼镜是王老师传承下来的老古董,是王医生一路筚路蓝缕开拓网剝组的见证。每见此镜,就仿佛又看到当初王医生用它检查眼底,挺直腰背、五指伸展、低头检查的情景,暗室里只有检眼镜的灯光和她双眼映照出的灯光反射,她双眼的光点明亮、璀璨!如初……
会相逢!坐在裂隙灯前检查黄斑,光带调宽的同时把光带缩短,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恍然发现这是王医生的习惯动作……她坐在裂隙灯前,专注而认真的情状如在眼前!
会相逢!手术室看着手术台器械杂乱无章的摆放,眼前就有当初刚刚随王医生做助手的情形,同样的杂乱,王老师并无任何批评和言语,只是默默把器械规整,那动作如行云流水的一幕……瞬间泪目!
会相逢!在病房看见奇怪的病例脱口而出“王医生肯定会感兴趣的……”,出言便怅然!王老师接到求助电话便从办公室匆匆走向病房的身影随之浮现,九十岁的老人,依然步履稳健;思路清晰、切中肯綮的病情分析语句犹在耳边!
会相逢!疑难病例讨论时看到与20年前相似的图片,当时王老师一针见血的点评蓦然出现,甚至当时她面孔映着电脑显示器的红光,理所当然地说出我的思维盲点的画面,竟也栩栩如生,那一刻情难自禁!……悲伤扑面而来!
会相逢!图书馆她常坐的位置已空,但依稀可见她常在的样子:左手边几本大块头专著作为参考书,右手边是眼镜盒和笔记本,面前一本薄薄的期刊,老人戴着老花镜,阅读的速度并不快,但聚精会神时的神情尤其严肃,宛如完全融入了知识的世界——刻板、严谨、有序,那一刻气势逼人!然而,她也时常被向她请教的年轻医生所打扰,茫然抬头,看清来人后才恍然大悟,恢复常态。连忙请对方坐下,自己从白大衣口袋里摸索出助听器戴上,和他们耐心交流,和蔼而亲切,偶会露出欣慰的笑容,恰似为儿孙解惑指路、隔代亲的老奶奶。此情此景,……虽已初冬,仍觉温馨!


会相逢!单位里处处有王老师默默工作的身影、谆谆教诲的画面,每次闪回,如沐冬日暖阳,孺慕之情油然而生!
会相逢!夜深星阑时,遥望东方,定有一颗明亮的星星在俯瞰辛勤工作、潜心学术的后辈们,指引他们初心的方向!
是的,会相逢!这世间所有路,都将与您相逢!王老师住院期间,每次看望时必问“医院如何?玻切组如何?”,想来相逢之时仍有此问。希望那时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安好!勿念!”
愿天堂也有图书馆!不,应该说,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
2024年12月6日
我心中的王老师
黄欣
王老师离我们而去已经整整二十个日夜了。尽管我内心深知这一天迟早会降临,但当它真正到来的那一刻,我的时间仿佛还是不由自主地凝固了瞬息,这个难以避免的时刻终究还是悄然而至。
我是懵懵懂懂成为王文吉老师的学生的。彼时初入眼科,犹如一张未经涂抹的白纸,仅凭教科书上那些基础的眼科学知识和硕士学习期间对眼病的一些浅薄认知,侥幸地被上海医科大学录取,踏入了汾阳路五官科医院的大门,正式开启了我在眼科领域的深入学习之旅。在王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时光荏苒,转眼间已经过去了二十五年。
初见王老师,她已年届六十六,却仍身姿矫健,背着双手大步流星,容光焕发,显得格外年轻。她对我只是淡淡地问了些家常,随后留下一句“看起来还不错”,便算是对我的初次评价。后来我才知晓,王老师早已仔细审阅过我的资料,而我,也幸运地成为了她的学生。
起初,我作为抄方的学生,每周都紧随王老师门诊,从点滴中汲取知识。她常常以看似简单的问题考验我,而我总是被问得哑口无言。于是,我便回去熬夜苦读,寻找答案,再与她深入探讨。如今回首,正是王老师那些提问,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随后,我又有幸成为王老师的手术助手。每次配合手术,我都深感自己难以跟上她的节奏。她的手法既快且稳,让我心生敬佩,也定下了自己作为玻璃体手术医生的目标——何时能如她一般娴熟。王老师每日清晨必查房,无论周末还是节假日,病人始终是她心中的首位。这一习惯,也深深影响了我,让我懂得了医生与患者之间应有的关系,以及身为医生的责任与担当。
研究生毕业之际,我再次幸运地被王老师选中,得以继续留在她身边,一步步成长。在学习工作之余,王老师始终关心着我的生活。她不仅是我的老师,更如同亲人般的长辈,让我在她身边感受到了无尽的温暖与幸福。
她,始终是我心中的王老师,而在医院这个大家庭里,她更多地以“王医生”的身份被众人铭记,随后,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多的年轻医生开始亲切地称呼她为“王奶奶”。她如同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为我们遮风挡雨,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我们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总会第一时间想到去向她请教。
王老师更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家族长辈,她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时刻提醒并规范着我们的一言一行,让我们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她的足迹遍布医院的每一个角落,从繁忙的门诊到安静的病房,再到紧张而有序的手术室,都留下了她辛勤耕耘的身影。
尤其在她步入八十岁高龄之后,王老师更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图书馆中,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而我,虽然忙于临床工作,但每当想起王老师那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总会感到一丝愧疚,反思自己是否已经太久没有踏入那片知识的殿堂。王老师,就像一部活生生的百科全书,永远在学习,永远在进步,她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树立了终身学习的光辉榜样。
在这漫长的几十年间,每周五的清晨,王老师总是风雨无阻地出现在我们病房的示教室,参与我们的journal club活动。而今年的3月14日,她以一种特别的方式,为我们带来了最后一次难忘的病例讲解。在那次讲解中,我悄悄地拍下了她授课时的照片,定格下了那个珍贵的瞬间。她在结尾处写下了一句话:“愿我们都有一个储存了无数知识的头脑,一双洞察秋毫的眼睛,不漏细节,造福我们的病人”。

2024年12月4日
记忆中的灯塔
姜春晖
在那段紧张而又充实的住院医生生涯中,每一天都如同置身于一场无声的战役,而王文吉老师,正是我在这场战役中的领航者。她的身影,总是比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更早地穿透病房的窗帘,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严谨与坚定,引领着我们前行。
每天清晨,王老师总是第一个步入病房,她的步伐稳健而有力,每一步都似乎在无声地向我们传递着医学的庄严与神圣。查房时,她从不急于求成,每一个细节都逃不过她的敏锐观察。她的眼神,仿佛能穿透最微妙的病情变化,直击病灶核心,患者的每一个细微反应都逃不过她的法眼。那双阅尽千帆的眼睛,仿佛能洞察一切。
记得那天早晨,一个刚接受了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患者,手术后眼压异常升高。查房时,王老师轻声问道:“对于这个患者的情况,你今天打算如何处理?”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回答道:“患者眼压高于40 mm Hg,我准备给他挂甘露醇,用降眼压药物。”然而,王老师的下一个问题却如同当头棒喝:“这个人眼压为什么会这么高?他还有什么体征是你没有注意到的?”王老师没有责备,只是用更加引导性的方式继续提问。她的每一个问题,都像是拼图中的一块,引导着我一步步接近真相。她接着问道:“为什么他的眼压这么高,角膜却是透亮的呢?”然后,她语气中既有责备也有教诲地说:“当我们观察患者的时候,切记不要只对他出现的明确体征进行处理,要思考这种情况为什么会发生,找出背后的原因。还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随后,她带着患者和我们一起走到裂隙灯旁,让我们透过示教镜观察。她说:“你们看,他的前房内充满了硅油,这就是为什么他的眼压异常升高,而角膜却依然透明。”那一刻,我仿佛被点亮了一盏明灯,所有的疑惑都烟消云散。
多年以来,王老师的教诲一直铭刻在我的心中。每当面对疑难杂症时,我总会想起她那双洞察秋毫的眼睛,以及那句掷地有声的话:“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王老师,那位严厉而又慈爱的导师,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我们前行路上的灯塔。
2024年12月5日
王老师的教诲:临床诊疗的精髓
干德康
在医学的浩瀚星空中,总有那么一些璀璨的星辰,以他们无尽的光芒照亮后辈前行的道路,王老师便是这众多星辰中最为耀眼的一颗。她的故事,如同一部生动的教科书,不仅传授了医学的知识,更深刻地诠释了何为医者仁心与卓越医术的完美结合。
在繁忙的门诊日常中,我偶遇了一位由其他医生转诊而来的患者,其病症被标记为“不明原因葡萄膜炎,并发黄斑水肿”。据悉,该患者已辗转多家医院,历经两次球旁激素注射治疗,然而“葡萄膜炎与黄斑水肿”的症状并未见丝毫缓解,故而转至我院,拟行“球内注射激素”疗法。
我仔细翻阅了患者的既往门诊病历及各项检查资料,包括眼部B型超声、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以及眼底照相,但缺了一步必做的“眼部检查”。于是,我给患者散瞳后,仔细检查了眼底,果然找到病因,“视网膜周边有个裂孔,牵拉血管导致玻璃体积血”。其实,病变并不复杂,只因接诊医生未能遵循基本的诊疗流程,过于依赖辅助检查,而忽略了直接、全面的散瞳眼底检查,把一个简单的病弄成了“复杂疾病”,又进行了不必要的治疗。
这一刻,我的心中涌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感慨。回想起多年前,初入医院时,王老师那一次次查房时的教诲,仿佛穿越时空的回声,在我耳边轻轻响起。她总是强调:“无论面对何种眼部疾病,扩瞳检查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即使面对虹睫炎并发前房渗出、瞳孔后粘连等复杂情况,也要尽力扩瞳,尽可能地看到眼底。”这句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医学探索的道路,也在我心中种下了严谨与细致的种子。正是王老师这份对医学的执着与热爱,让我在面对这位患者时,没有盲目依赖先进的检查设备,而是回归到了最基本的临床技能上。是她,教会了我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病情中,保持一颗冷静的心,用双眼去发现那些隐藏在细节中的真相。
今年我院疑难病例讨论会上,我们深刻总结并强调了“临床理论基础在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意义”。我们认识到,单纯依赖影像学检查是远远不够的,更为关键的是要具备“扎实而深厚的临床基础知识”。同时,我们也再次重申了“严格遵守基本操作规范”的重要性。我们深知,只有扎扎实实地打好临床基础,精益求精地磨练基本功,将每一个诊疗细节都力求做到极致,才能为准确辨别疑难杂症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是解锁其奥秘的重要“秘诀”。王老师一直以来都是这一理念的坚定践行者,她用自己的一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的力量”。
面对疑难眼底病,王老师之所以能够屹立不倒,不仅源于她天赋异禀的医学智慧,更在于她那持之以恒、勤勉不辍的学习精神。
永远怀念您!
2024年11月30日
孜孜不倦 学习终生 润物无声 楷范永存(江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