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药的不断研发和免疫治疗的发展,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患者的生存期不断延长,疾病呈现慢性化。由于 MM 累及多系统,并发症多,其日常护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将医护患一体化模式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模式用于 MM 日常护理,有望降低疾病相关社会负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减少医疗成本。该文就 MM 医护患一体化、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涉及多系统的日常健康管理 3 个方面进行综述。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一种恶性的克隆浆细胞增殖性疾病,是血液系统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1-2]。MM 患者的常见症状为感染、血钙升高、肾功能损害、贫血、骨病以及继发淀粉样变性等,可导致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降低[3-4]。随着新药的不断研发和免疫治疗的发展,MM 患者的生存期不断延长[5]。MM 呈现慢性化趋势,因此对 MM 的日常护理十分重要。美国护士协会将“医护合作”定义为医生与护士之间的一种可靠的合作过程,旨在强调医疗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整合,以达到更好的医疗结果[6]。除了医护合作,患者对自身疾病的管理也非常重要。目前,医护患一体化已广泛应用于全球范围内的医疗实践中,特别适用于慢性病(慢病)、老年病及各类症状的管理,如糖尿病[7]、呼吸系统疾病[8]、功能康复[9]等,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我护理能力[10]。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即针对不同阶段疾病的健康问题和危险因素进行管理[11]。2018 年 5 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启动 MM 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改善了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了患者生存期[12]。由于 MM 累及多系统,并发症多,给护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随着医护患一体化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在 MM 护理上的应用,有望降低疾病相关的社会负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减少医疗成本。该文就 MM 医护患一体化、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涉及多系统的日常健康管理 3 个方面进行综述。
1 MM 医护患一体化
1.1 构建 MM 医护患一体化小组
构建 MM 医护患一体化小组是实现医护患一体化的前提。MM 医护患一体化小组由医疗组长与专科医生、护理组长与专科护士、患者与家属三方组成,共同完成 MM 的全周期管理。MM 医护患一体化小组基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及“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使医护和患者的沟通交流更加全面和具体。医生对 MM 患者进行评估后,及时在医护患一体化小组群内反馈,公布拟定的治疗计划,再与护士共同制定健康计划和目标[13],根据患者情况,给出相应的处理措施或调整相应的健康计划,制定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方案,与患者共同确立个体化的诊疗方案,满足患者的需求,加强医护患合作。
1.2 建立 MM 个体化档案
建立个体化档案是实现医护患一体化的重要工具,对 MM 患者的治疗和随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精准分层,有利于实现个体化治疗[14]。护理评估生成护理记录,记录体温、睡眠、肺部及胃肠道情况、骨痛、贫血、肾功能情况等;医生评估生成医疗病历,记录患者血常规、血肌酐、血钙、血清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24 h 尿蛋白、骨髓检查、骨骼影像学检查等。通过上述护理和医学评估,将患者的资料收集至专有档案中。最终,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共同拟定可行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合理的护理方法和康复计划,并将患者所有记录收集至患者的专有档案中,实现精准治疗,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15]。
目前国内已有依据支持档案式管理对 MM 康复有效[13]。2019 年 1 月-2020 年 1 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主治医师和护士长对 MM 患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制订相应的康复和护理计划,并将以上内容结合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联系方式和经济情况等)均记录至患者档案,同时提供小组成员的联系方式给患者或家属;最终观察组骨痛缓解率(90.00%)高于对照组(67.50%),并发症发生率(7.50%)低于对照组(25.00%)[13]。
2 MM 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MM 全生命周期分为癌前期、住院治疗期和慢病期[16]。癌前期涉及 MM 的早期筛查、随访和干预;住院治疗期涉及明确诊断和确立个体化诊疗方案;慢病期涉及维持治疗和随访。将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融入 MM 的健康管理实践中,需要针对不同疾病阶段的健康问题及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的科学管理。
2.1 MM 癌前期
MM 癌前期主要关注 MM 的早期筛查、随访和干预。MM 的疾病进展主要分为 3 个阶段,由意义未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进展为无症状/冒烟型 MM,最后进展为活动型/症状性 MM。实际上在发展为活动型/症状性 MM 之前,患者已经经历了 10~20 年或更长的疾病演变。我国部分省份已率先在健康体检群体中开展血清蛋白电泳检测筛查,北京、上海、新疆的筛查发现意义未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在中国人群中的检出率为 2.73%,即每 50 例检测者中,至少检出 1 例 M 蛋白阳性[17]。MM 癌前期筛查能帮助早期发现和诊断 MM 相关疾病,对于不同危险分层的患者采取不同的管理和随访方式,以便后期进行相应治疗干预和监测病情进展,控制肿瘤的进展,维持良好的生活质量,对减轻 MM 疾病负担有重要意义[16, 18]。
2.2 MM 住院治疗期
MM 住院治疗期主要涉及明确诊断和确立个体化诊疗方案。MM 症状多且不典型、各地区医疗资源差异大、命名不统一,这些问题都容易导致 MM 的漏诊和误诊,从而延误治疗[19-21]。根据 2020 年的报道,MM 误诊率仍然居高不下,最高为 51.3%[22]。对于住院治疗期的 MM 患者,应根据疾病的不同进程状态,进行精准治疗,制定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方案,追求最佳的病情缓解并延长患者生存期[23]。MM 分为无症状(冒烟型)骨髓瘤和有症状(活动型)骨髓瘤。对于冒烟型 MM,暂不推荐治疗,其中的高危冒烟型可根据患者意愿综合考虑是否治疗或参与临床试验;活动型 MM需要治疗,治疗时通常将患者分为适合移植和不适合移植两类。MM 的治疗经历了传统化疗时代与新药时代,从基础研究到前瞻性临床研究,再到标准整体化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推动了 MM 诊疗方案的不断更新,以实现有效的病情缓解[24]。近期出版的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指出 MM 的治疗原则为对患者进行危险度分层和个体化治疗,力争获得深度缓解[25]。
2.3 MM 慢病期
MM 慢病期主要涉及维持治疗及随访,在 MM 慢病期,几乎所有患者最终都会经历复发[26],因此维持治疗已逐渐成为整体治疗中的重要一环。有研究报道,维持治疗延长了 MM 患者的 3 年无进展生存率,改善了部分患者的病情[27]。定期随访和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发现疾病进展或复发是 MM 慢病期管理的重要内容。关于维持治疗 MM 患者的纵向研究显示,微小残留病变结果持续阴性与较长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相关[28],应密切关注微小残留病变的情况。
定期追踪随访是延长 MM 慢病期患者生存期的重要保障。欧洲肿瘤内科协会指南[29]推荐每 2~3 个月检测全血计数、血清和尿液电泳和/或血清游离轻链、血肌酐和血钙;出现骨痛症状时,应进行影像学检查。《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30]推荐对于无症状 MM,每 3 个月复查 1 次相关指标,每年进行 1 次或在有临床症状时进行骨骼检查;对于有症状的 MM,诱导治疗期间每 2~3 个疗程进行 1 次疗效评估;不分泌型 MM 的疗效评估需进行骨骼检查,每 6 个月进行 1 次或根据临床症状评估结果进行骨骼检查。定期随访监测有助于发现疾病进展,以便早期给予干预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31]。
2.4 MM 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内涵
MM 的全生命周期包含上述癌前期、住院治疗期和慢病期,主要强调全生命周期都需要关注伴随疾病或因治疗导致的其他不良事件,如治疗不良反应、心理疾病、周围神经病变等[12],同时还应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这需要医护、患者、社会的共同参与。MM 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需要积极鼓励并帮助患者学习 MM 疾病及相关知识,使其主动参与自身疾病的管理,帮助患者找到生活与疾病的平衡点;此外,要协助家属为患者提供家庭支持,鼓励患者回归社会,帮助患者争取社会支持,更好落实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3 涉及多系统的 MM 日常健康管理
3.1 骨骼系统健康管理
MM 骨病是一种由 MM 细胞所致的骨破坏病变,其临床表现为骨质疏松、高钙血症、溶骨性破坏以及病理性骨折等。大约 80%的 MM 患者在诊断时即出现多部位的溶骨性损害[32],90%以上的 MM 患者在疾病过程中进行的影像学检查显示有不同程度的骨病变[33]。骨病会影响患者的总体生存情况、生活质量及增加治疗费用,因此,需要积极预防其发生。由于 MM 患者往往对骨病认识不足,自我护理能力差,常因骨病而长期卧床,因此,专业的日常健康管理建议(表1)有助于患者进行正确的 MM 骨病日常管理,以延缓其骨病变的发展。

3.2 呼吸系统健康管理
MM 患者由于自身抵抗力低下,易发生呼吸道感染。研究表明 MM 患者的呼吸系统感染发生率高达 59.18%[34-35],其临床表现多样化,潜在风险较大,严重的肺部感染是导致 MM 患者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36]。因此,对 MM 患者的呼吸系统感染防控尤为重要。除了常规治疗手段外,正确的呼吸系统日常健康管理(表1)也至关重要,有助于减少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
3.3 泌尿系统健康管理
肾功能损害是 MM 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被认为是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并与较高的肿瘤负荷相关[37]。在新诊断的 MM 患者中,20%~50%存在肾功能损害;而 40%~50%的 MM 患者在疾病进程中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部分患者甚至需要血液透析治疗,严重影响其预后[38]。有研究表明,不伴有肾功能损害的 MM 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超过 2 年,而伴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通常比不伴有这类损害的患者预后更差、生存率更低[39-40],因此要严防肾功能损害的发生。肾功能损害的原因包括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高黏滞血症、球蛋白沉积相关肾毒性、肾淀粉样变性、肾盂肾炎、脱水、肾毒性药物以及肿瘤细胞对肾实质的直接浸润,其中部分因素是可逆的,对于这部分可逆的因素应早发现、早治疗,实施干预,纠正代谢紊乱,以减轻对肾脏的损害。对于已经出现肾功能损害的 MM 患者,其日常健康管理可采取以下措施:① 必须严格记录 24 h 出入量,每天监测体重,观察水肿情况;② 严密监测查相关指标,按医嘱检测肝肾功能、血肌酐、血钙、尿酸、血常规等;③ 避免使用具有潜在肾毒性的药物和其他干预措施,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和造影剂等,及时使用降尿酸药物,如别嘌呤醇和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平时可饮用苏打水,多食用碱性食物;④ 如果出现明显少尿、严重高钙血症、高钾血症、血肌酐显著升高,及时遵医嘱进行血液透析治疗。
3.4 消化系统健康管理
MM 患者免疫力下降,消化系统也容易受累,且往往最容易被忽略。研究表明 MM 患者胃肠道感染发生率高达 14%[35],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泻甚至血便等,可能会严重影响治疗[41]。因此,正确健康的饮食习惯(表1)对于避免消化系统并发症至关重要,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消化系统健康水平。
3.5 心理健康管理
MM 治疗时间较长,患者大多面临抑郁、焦虑等诸多心理问题[42-44],因此应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入院时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筛查,识别出高危人群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患者,请心理科或精神科专家会诊,及时给予心理干预,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不讨论治疗效果不好等敏感话题;与患者多交流,多关心患者;请治疗效果良好的病友与患者分享经验;鼓励患者进行能力范围内的活动;帮助患者找到个人兴趣爱好,如阅读、书法等[45]。此外,对不同心理特点的 MM 患者应采取恰当的评估与干预,避免因心理问题而影响其长期的疾病治疗。
4 小结
对于 MM 患者,基于医护患一体化模式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是一种优质的疾病管理模式。该模式强化了医护患三方的合作,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旨在通过对疾病的全周期管理,发挥三方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依从性;此外,该模式还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提升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减轻经济负担。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一种恶性的克隆浆细胞增殖性疾病,是血液系统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1-2]。MM 患者的常见症状为感染、血钙升高、肾功能损害、贫血、骨病以及继发淀粉样变性等,可导致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降低[3-4]。随着新药的不断研发和免疫治疗的发展,MM 患者的生存期不断延长[5]。MM 呈现慢性化趋势,因此对 MM 的日常护理十分重要。美国护士协会将“医护合作”定义为医生与护士之间的一种可靠的合作过程,旨在强调医疗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整合,以达到更好的医疗结果[6]。除了医护合作,患者对自身疾病的管理也非常重要。目前,医护患一体化已广泛应用于全球范围内的医疗实践中,特别适用于慢性病(慢病)、老年病及各类症状的管理,如糖尿病[7]、呼吸系统疾病[8]、功能康复[9]等,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我护理能力[10]。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即针对不同阶段疾病的健康问题和危险因素进行管理[11]。2018 年 5 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启动 MM 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改善了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了患者生存期[12]。由于 MM 累及多系统,并发症多,给护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随着医护患一体化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在 MM 护理上的应用,有望降低疾病相关的社会负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减少医疗成本。该文就 MM 医护患一体化、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涉及多系统的日常健康管理 3 个方面进行综述。
1 MM 医护患一体化
1.1 构建 MM 医护患一体化小组
构建 MM 医护患一体化小组是实现医护患一体化的前提。MM 医护患一体化小组由医疗组长与专科医生、护理组长与专科护士、患者与家属三方组成,共同完成 MM 的全周期管理。MM 医护患一体化小组基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及“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使医护和患者的沟通交流更加全面和具体。医生对 MM 患者进行评估后,及时在医护患一体化小组群内反馈,公布拟定的治疗计划,再与护士共同制定健康计划和目标[13],根据患者情况,给出相应的处理措施或调整相应的健康计划,制定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方案,与患者共同确立个体化的诊疗方案,满足患者的需求,加强医护患合作。
1.2 建立 MM 个体化档案
建立个体化档案是实现医护患一体化的重要工具,对 MM 患者的治疗和随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精准分层,有利于实现个体化治疗[14]。护理评估生成护理记录,记录体温、睡眠、肺部及胃肠道情况、骨痛、贫血、肾功能情况等;医生评估生成医疗病历,记录患者血常规、血肌酐、血钙、血清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24 h 尿蛋白、骨髓检查、骨骼影像学检查等。通过上述护理和医学评估,将患者的资料收集至专有档案中。最终,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共同拟定可行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合理的护理方法和康复计划,并将患者所有记录收集至患者的专有档案中,实现精准治疗,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15]。
目前国内已有依据支持档案式管理对 MM 康复有效[13]。2019 年 1 月-2020 年 1 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主治医师和护士长对 MM 患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制订相应的康复和护理计划,并将以上内容结合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联系方式和经济情况等)均记录至患者档案,同时提供小组成员的联系方式给患者或家属;最终观察组骨痛缓解率(90.00%)高于对照组(67.50%),并发症发生率(7.50%)低于对照组(25.00%)[13]。
2 MM 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MM 全生命周期分为癌前期、住院治疗期和慢病期[16]。癌前期涉及 MM 的早期筛查、随访和干预;住院治疗期涉及明确诊断和确立个体化诊疗方案;慢病期涉及维持治疗和随访。将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融入 MM 的健康管理实践中,需要针对不同疾病阶段的健康问题及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的科学管理。
2.1 MM 癌前期
MM 癌前期主要关注 MM 的早期筛查、随访和干预。MM 的疾病进展主要分为 3 个阶段,由意义未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进展为无症状/冒烟型 MM,最后进展为活动型/症状性 MM。实际上在发展为活动型/症状性 MM 之前,患者已经经历了 10~20 年或更长的疾病演变。我国部分省份已率先在健康体检群体中开展血清蛋白电泳检测筛查,北京、上海、新疆的筛查发现意义未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在中国人群中的检出率为 2.73%,即每 50 例检测者中,至少检出 1 例 M 蛋白阳性[17]。MM 癌前期筛查能帮助早期发现和诊断 MM 相关疾病,对于不同危险分层的患者采取不同的管理和随访方式,以便后期进行相应治疗干预和监测病情进展,控制肿瘤的进展,维持良好的生活质量,对减轻 MM 疾病负担有重要意义[16, 18]。
2.2 MM 住院治疗期
MM 住院治疗期主要涉及明确诊断和确立个体化诊疗方案。MM 症状多且不典型、各地区医疗资源差异大、命名不统一,这些问题都容易导致 MM 的漏诊和误诊,从而延误治疗[19-21]。根据 2020 年的报道,MM 误诊率仍然居高不下,最高为 51.3%[22]。对于住院治疗期的 MM 患者,应根据疾病的不同进程状态,进行精准治疗,制定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方案,追求最佳的病情缓解并延长患者生存期[23]。MM 分为无症状(冒烟型)骨髓瘤和有症状(活动型)骨髓瘤。对于冒烟型 MM,暂不推荐治疗,其中的高危冒烟型可根据患者意愿综合考虑是否治疗或参与临床试验;活动型 MM需要治疗,治疗时通常将患者分为适合移植和不适合移植两类。MM 的治疗经历了传统化疗时代与新药时代,从基础研究到前瞻性临床研究,再到标准整体化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推动了 MM 诊疗方案的不断更新,以实现有效的病情缓解[24]。近期出版的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指出 MM 的治疗原则为对患者进行危险度分层和个体化治疗,力争获得深度缓解[25]。
2.3 MM 慢病期
MM 慢病期主要涉及维持治疗及随访,在 MM 慢病期,几乎所有患者最终都会经历复发[26],因此维持治疗已逐渐成为整体治疗中的重要一环。有研究报道,维持治疗延长了 MM 患者的 3 年无进展生存率,改善了部分患者的病情[27]。定期随访和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发现疾病进展或复发是 MM 慢病期管理的重要内容。关于维持治疗 MM 患者的纵向研究显示,微小残留病变结果持续阴性与较长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相关[28],应密切关注微小残留病变的情况。
定期追踪随访是延长 MM 慢病期患者生存期的重要保障。欧洲肿瘤内科协会指南[29]推荐每 2~3 个月检测全血计数、血清和尿液电泳和/或血清游离轻链、血肌酐和血钙;出现骨痛症状时,应进行影像学检查。《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30]推荐对于无症状 MM,每 3 个月复查 1 次相关指标,每年进行 1 次或在有临床症状时进行骨骼检查;对于有症状的 MM,诱导治疗期间每 2~3 个疗程进行 1 次疗效评估;不分泌型 MM 的疗效评估需进行骨骼检查,每 6 个月进行 1 次或根据临床症状评估结果进行骨骼检查。定期随访监测有助于发现疾病进展,以便早期给予干预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31]。
2.4 MM 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内涵
MM 的全生命周期包含上述癌前期、住院治疗期和慢病期,主要强调全生命周期都需要关注伴随疾病或因治疗导致的其他不良事件,如治疗不良反应、心理疾病、周围神经病变等[12],同时还应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这需要医护、患者、社会的共同参与。MM 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需要积极鼓励并帮助患者学习 MM 疾病及相关知识,使其主动参与自身疾病的管理,帮助患者找到生活与疾病的平衡点;此外,要协助家属为患者提供家庭支持,鼓励患者回归社会,帮助患者争取社会支持,更好落实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3 涉及多系统的 MM 日常健康管理
3.1 骨骼系统健康管理
MM 骨病是一种由 MM 细胞所致的骨破坏病变,其临床表现为骨质疏松、高钙血症、溶骨性破坏以及病理性骨折等。大约 80%的 MM 患者在诊断时即出现多部位的溶骨性损害[32],90%以上的 MM 患者在疾病过程中进行的影像学检查显示有不同程度的骨病变[33]。骨病会影响患者的总体生存情况、生活质量及增加治疗费用,因此,需要积极预防其发生。由于 MM 患者往往对骨病认识不足,自我护理能力差,常因骨病而长期卧床,因此,专业的日常健康管理建议(表1)有助于患者进行正确的 MM 骨病日常管理,以延缓其骨病变的发展。

3.2 呼吸系统健康管理
MM 患者由于自身抵抗力低下,易发生呼吸道感染。研究表明 MM 患者的呼吸系统感染发生率高达 59.18%[34-35],其临床表现多样化,潜在风险较大,严重的肺部感染是导致 MM 患者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36]。因此,对 MM 患者的呼吸系统感染防控尤为重要。除了常规治疗手段外,正确的呼吸系统日常健康管理(表1)也至关重要,有助于减少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
3.3 泌尿系统健康管理
肾功能损害是 MM 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被认为是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并与较高的肿瘤负荷相关[37]。在新诊断的 MM 患者中,20%~50%存在肾功能损害;而 40%~50%的 MM 患者在疾病进程中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部分患者甚至需要血液透析治疗,严重影响其预后[38]。有研究表明,不伴有肾功能损害的 MM 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超过 2 年,而伴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通常比不伴有这类损害的患者预后更差、生存率更低[39-40],因此要严防肾功能损害的发生。肾功能损害的原因包括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高黏滞血症、球蛋白沉积相关肾毒性、肾淀粉样变性、肾盂肾炎、脱水、肾毒性药物以及肿瘤细胞对肾实质的直接浸润,其中部分因素是可逆的,对于这部分可逆的因素应早发现、早治疗,实施干预,纠正代谢紊乱,以减轻对肾脏的损害。对于已经出现肾功能损害的 MM 患者,其日常健康管理可采取以下措施:① 必须严格记录 24 h 出入量,每天监测体重,观察水肿情况;② 严密监测查相关指标,按医嘱检测肝肾功能、血肌酐、血钙、尿酸、血常规等;③ 避免使用具有潜在肾毒性的药物和其他干预措施,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和造影剂等,及时使用降尿酸药物,如别嘌呤醇和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平时可饮用苏打水,多食用碱性食物;④ 如果出现明显少尿、严重高钙血症、高钾血症、血肌酐显著升高,及时遵医嘱进行血液透析治疗。
3.4 消化系统健康管理
MM 患者免疫力下降,消化系统也容易受累,且往往最容易被忽略。研究表明 MM 患者胃肠道感染发生率高达 14%[35],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泻甚至血便等,可能会严重影响治疗[41]。因此,正确健康的饮食习惯(表1)对于避免消化系统并发症至关重要,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消化系统健康水平。
3.5 心理健康管理
MM 治疗时间较长,患者大多面临抑郁、焦虑等诸多心理问题[42-44],因此应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入院时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筛查,识别出高危人群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患者,请心理科或精神科专家会诊,及时给予心理干预,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不讨论治疗效果不好等敏感话题;与患者多交流,多关心患者;请治疗效果良好的病友与患者分享经验;鼓励患者进行能力范围内的活动;帮助患者找到个人兴趣爱好,如阅读、书法等[45]。此外,对不同心理特点的 MM 患者应采取恰当的评估与干预,避免因心理问题而影响其长期的疾病治疗。
4 小结
对于 MM 患者,基于医护患一体化模式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是一种优质的疾病管理模式。该模式强化了医护患三方的合作,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旨在通过对疾病的全周期管理,发挥三方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依从性;此外,该模式还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提升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减轻经济负担。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