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申鑫, 刘淑贤, 倪如暘. 基于聚类分析的眼科日间手术患者护理需求特点及对策研究. 华西医学, 2024, 39(10): 1631-1635. doi: 10.7507/1002-0179.202402039 复制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医疗模式的深刻转变,日间手术患者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多[1]。这种现象不仅体现了现代医疗的高效和便捷,同时也对医疗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在这种背景下,日间手术患者护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逐渐成为医疗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3]。又因日间手术患者住院时间短、病情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患者群体的护理需求多种多样,差异性大[4],也给护理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对日间手术患者护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主要集中在护理模式、护理质量评价等方面,而对患者护理需求特点分类及对策研究相对较少。聚类分析作为一种有效的数据挖掘方法,能够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揭示患者护理需求的内在结构。本研究采用可同时处理多类型变量的二阶聚类算法,建立患者护理需求信息模型[5],通过聚类分析对眼科日间手术患者的护理需求进行分类,并探讨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旨在为临床护理提供更清晰、更有针对性的框架,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医疗护理需求[6],从而推动护理领域的进步和创新。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日间病房患者。纳入标准:① 于 2023 年 1 月 1 日—9 月 30 日在眼科日间病房进行手术;② 病案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因各种原因无法查阅病案资料。本研究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查编号:TREC2024-KY002。
1.2 方法
查阅眼科日间病房已归档的电子病历,主要通过查阅病案首页、短期医嘱单来收集所需资料信息。其中相关资料信息包括患者人口学基本资料、所有明确诊断、住院期间所接受的护理项目,如遇疑问项目,进一步查阅护理记录确认。所有护理服务项目均为客观记录,涵盖了患者住院期间接受的共 21 项护理服务,按照操作类型分为 3 类:① 基础护理:测血压、测血糖;② 专科护理:点眼药、查视力、球后注射、结膜下注射、眼压测量、泪道冲洗、冲洗结膜囊、备皮;③ 治疗相关护理:心电图检查、心电监护、吸氧、动脉采血、肌内注射、静脉采血、静脉输液、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导尿。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 Excel 2021 软件进行数据收集。使用 SPSS 27.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描述:定性资料采用例数和/或百分比表示;定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资料采用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表示。患者住院期间所接受的护理项目采用对数似然距离度量两个类别之间的距离,运用二阶聚类贝叶斯信息准则对患者进行聚类分析,其可自动确定最佳簇数量,排除异常值对聚类结果的干扰[7]。输出结果时保存聚类成员的类别号。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信息
共纳入

2.2 患者对 21 项护理操作的需求

2.3 患者护理需求聚类分析
以患者合并症数量、所需护理项目总量以及年龄为聚类变量,将

3 讨论
3.1 眼科日间手术患者特点
根据本研究分析结果,眼科日间手术患者具有以下特点:① 专业组多。眼科日间病房同时收治白内障等 9 个专业组的手术患者,疾病种类繁多,具有多样性,不同疾病种类具有不同的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也具有不同的护理特点和护理需求[8],对身体的影响和恢复过程也不相同。② 年龄差异大。眼科日间病房收治的患者同时包括儿童、成人和老年人,其中最小年龄为 0 岁,最大年龄为 98 岁,不同年龄段的患者生理和心理特点不同,有学者指出,不同年龄层的护理对象对于护理的需求与风险亦存在差异性[9]。③ 合并症多。本研究
3.2 眼科日间手术患者护理对策探讨
本研究共涉及 21 项对患者实施的护理操作项目,按操作类型可分为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治疗相关护理 3 类,每项操作最少有 3 例(0.01%)患者接受(导尿),最多有
聚类分析作为一种普遍的数据挖掘统计技术,二阶聚类分析是其中一种广泛应用的方法。它以客观性、科学性和易操作性为特点,已经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分类研究中得到了应用。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尚未分类的研究对象通过数理方法进行系统分类,从而获得最合适的分类结果[11]。本研究以患者合并症数量、所需护理项目总量以及年龄为聚类变量,将
针对低护理需求患者,在工作中应落实基础护理,加强护理人员眼科专业技能培训,不断学习和更新眼科专业知识,掌握各种眼科专业技能和护理操作方法,以满足不同疾病种类的护理需求;规范眼科日间病房管理模式[12],优化、完善护理流程[13],涵盖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康复指导等各个环节,确保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享受到标准化、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此外,护理团队应紧密合作,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和反馈机制,定期评估并持续改进护理服务;通过收集患者和家属的反馈,了解护理服务中的不足和问题,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对于中护理需求患者,患者病情相对复杂,可能存在一些潜在风险,护理人员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加强病房巡视,注意使用警示标识,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除了优化工作流程和专业技能外,护士还应利用多媒体、人工智能等多元化方式为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不断提高患者自护能力。
对于高护理需求患者,护理工作者除了掌握本专业必备的护理知识外,还需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及综合护理能力,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病情变化,根据患者具体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① 需依据护理对象年龄提供差别化、针对性的护理服务。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对疾病的理解认知程度不同,护理需求也存在差异。护士需要针对患者的年龄特点,加强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采用适当的个性化方式进行护理操作和疾病健康教育。例如,对于儿童患者,护士可以通过图画、道具等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和辅助完成护理操作;对于青年患者,护士可以采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进行解释;对于老年患者,护士可以更加耐心细致地为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介绍,从而帮助其更好地了解病情,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配合度和满意度。② 需加强护理风险评估,严格落实准入标准[14]。护士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定期巡视病房,加强病情观察,重点关注病情复杂、合并症多、年龄大等危险因素的患者;合理使用标准化的风险评估工具,如跌倒风险评估、压疮风险评估、疼痛评估等,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风险评估,根据患者风险等级,合理分配护理资源,确保高风险患者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护理,并对其实施更频繁的监测和护理,确保他们的安全和舒适;制定明确的日间手术患者准入标准,包括年龄、健康状况、合并症、手术类型等因素。③ 需提高综合护理技能。护理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护理知识和技能,例如掌握各种临床操作技术、仪器使用、了解各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熟悉药物的作用和用法等;熟知各系统疾病的护理常规及操作规范,尤其是各种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相关处理方法,如紧急抢救等突发状况,建立紧急情况处理流程,临床护士可以通过医院、科室的规范、系统培训,结合不断积累的临床经验,全面掌握各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采取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此外,眼科日间病房的护理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15],如儿科、内科、外科、麻醉科等,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与医生、其他护士以及患者家属的沟通与协作,建立良好的科室协作沟通机制,确保患者的护理工作顺利进行,从而为眼科日间手术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细致、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此外,在眼科日间手术患者群体中,心理状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尤为突出,加之患者年龄跨度大、合并症情况各异,这些因素同样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因此,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不同的特征及护理需求,实施精准且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措施,以提升患者的整体护理体验和治疗效果。具体措施包括:① 全面的心理评估:在患者入院之初,即刻开展细致的心理状况评估,以便及时发现那些可能存在心理问题风险的患者,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关注和干预。② 专业的心理干预:对于那些心理状况欠佳的患者,为其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在有需要的情况下,邀请心理医生进行会诊,以确保患者能够得到最合适的心理援助。③ 深入的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深入了解手术过程及术后恢复的每一个环节。这有助于减少患者的恐惧和焦虑情绪,使他们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手术。④ 强化的情感支持:为患者提供坚实的情感支持,通过倾听患者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担忧,帮助他们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
综上所述,随着日间病房的推广和普及、日间手术量的不断攀升,面对患者不同层次的健康需求,护理服务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16],如何更好地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有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推动临床护理工作顺利进行,确保日间手术安全,是当前我国医务工作者面临的首要任务[17]。本研究通过回顾性查阅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医疗模式的深刻转变,日间手术患者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多[1]。这种现象不仅体现了现代医疗的高效和便捷,同时也对医疗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在这种背景下,日间手术患者护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逐渐成为医疗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3]。又因日间手术患者住院时间短、病情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患者群体的护理需求多种多样,差异性大[4],也给护理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对日间手术患者护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主要集中在护理模式、护理质量评价等方面,而对患者护理需求特点分类及对策研究相对较少。聚类分析作为一种有效的数据挖掘方法,能够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揭示患者护理需求的内在结构。本研究采用可同时处理多类型变量的二阶聚类算法,建立患者护理需求信息模型[5],通过聚类分析对眼科日间手术患者的护理需求进行分类,并探讨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旨在为临床护理提供更清晰、更有针对性的框架,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医疗护理需求[6],从而推动护理领域的进步和创新。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日间病房患者。纳入标准:① 于 2023 年 1 月 1 日—9 月 30 日在眼科日间病房进行手术;② 病案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因各种原因无法查阅病案资料。本研究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查编号:TREC2024-KY002。
1.2 方法
查阅眼科日间病房已归档的电子病历,主要通过查阅病案首页、短期医嘱单来收集所需资料信息。其中相关资料信息包括患者人口学基本资料、所有明确诊断、住院期间所接受的护理项目,如遇疑问项目,进一步查阅护理记录确认。所有护理服务项目均为客观记录,涵盖了患者住院期间接受的共 21 项护理服务,按照操作类型分为 3 类:① 基础护理:测血压、测血糖;② 专科护理:点眼药、查视力、球后注射、结膜下注射、眼压测量、泪道冲洗、冲洗结膜囊、备皮;③ 治疗相关护理:心电图检查、心电监护、吸氧、动脉采血、肌内注射、静脉采血、静脉输液、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导尿。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 Excel 2021 软件进行数据收集。使用 SPSS 27.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描述:定性资料采用例数和/或百分比表示;定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资料采用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表示。患者住院期间所接受的护理项目采用对数似然距离度量两个类别之间的距离,运用二阶聚类贝叶斯信息准则对患者进行聚类分析,其可自动确定最佳簇数量,排除异常值对聚类结果的干扰[7]。输出结果时保存聚类成员的类别号。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信息
共纳入

2.2 患者对 21 项护理操作的需求

2.3 患者护理需求聚类分析
以患者合并症数量、所需护理项目总量以及年龄为聚类变量,将

3 讨论
3.1 眼科日间手术患者特点
根据本研究分析结果,眼科日间手术患者具有以下特点:① 专业组多。眼科日间病房同时收治白内障等 9 个专业组的手术患者,疾病种类繁多,具有多样性,不同疾病种类具有不同的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也具有不同的护理特点和护理需求[8],对身体的影响和恢复过程也不相同。② 年龄差异大。眼科日间病房收治的患者同时包括儿童、成人和老年人,其中最小年龄为 0 岁,最大年龄为 98 岁,不同年龄段的患者生理和心理特点不同,有学者指出,不同年龄层的护理对象对于护理的需求与风险亦存在差异性[9]。③ 合并症多。本研究
3.2 眼科日间手术患者护理对策探讨
本研究共涉及 21 项对患者实施的护理操作项目,按操作类型可分为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治疗相关护理 3 类,每项操作最少有 3 例(0.01%)患者接受(导尿),最多有
聚类分析作为一种普遍的数据挖掘统计技术,二阶聚类分析是其中一种广泛应用的方法。它以客观性、科学性和易操作性为特点,已经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分类研究中得到了应用。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尚未分类的研究对象通过数理方法进行系统分类,从而获得最合适的分类结果[11]。本研究以患者合并症数量、所需护理项目总量以及年龄为聚类变量,将
针对低护理需求患者,在工作中应落实基础护理,加强护理人员眼科专业技能培训,不断学习和更新眼科专业知识,掌握各种眼科专业技能和护理操作方法,以满足不同疾病种类的护理需求;规范眼科日间病房管理模式[12],优化、完善护理流程[13],涵盖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康复指导等各个环节,确保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享受到标准化、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此外,护理团队应紧密合作,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和反馈机制,定期评估并持续改进护理服务;通过收集患者和家属的反馈,了解护理服务中的不足和问题,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对于中护理需求患者,患者病情相对复杂,可能存在一些潜在风险,护理人员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加强病房巡视,注意使用警示标识,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除了优化工作流程和专业技能外,护士还应利用多媒体、人工智能等多元化方式为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不断提高患者自护能力。
对于高护理需求患者,护理工作者除了掌握本专业必备的护理知识外,还需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及综合护理能力,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病情变化,根据患者具体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① 需依据护理对象年龄提供差别化、针对性的护理服务。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对疾病的理解认知程度不同,护理需求也存在差异。护士需要针对患者的年龄特点,加强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采用适当的个性化方式进行护理操作和疾病健康教育。例如,对于儿童患者,护士可以通过图画、道具等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和辅助完成护理操作;对于青年患者,护士可以采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进行解释;对于老年患者,护士可以更加耐心细致地为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介绍,从而帮助其更好地了解病情,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配合度和满意度。② 需加强护理风险评估,严格落实准入标准[14]。护士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定期巡视病房,加强病情观察,重点关注病情复杂、合并症多、年龄大等危险因素的患者;合理使用标准化的风险评估工具,如跌倒风险评估、压疮风险评估、疼痛评估等,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风险评估,根据患者风险等级,合理分配护理资源,确保高风险患者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护理,并对其实施更频繁的监测和护理,确保他们的安全和舒适;制定明确的日间手术患者准入标准,包括年龄、健康状况、合并症、手术类型等因素。③ 需提高综合护理技能。护理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护理知识和技能,例如掌握各种临床操作技术、仪器使用、了解各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熟悉药物的作用和用法等;熟知各系统疾病的护理常规及操作规范,尤其是各种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相关处理方法,如紧急抢救等突发状况,建立紧急情况处理流程,临床护士可以通过医院、科室的规范、系统培训,结合不断积累的临床经验,全面掌握各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采取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此外,眼科日间病房的护理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15],如儿科、内科、外科、麻醉科等,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与医生、其他护士以及患者家属的沟通与协作,建立良好的科室协作沟通机制,确保患者的护理工作顺利进行,从而为眼科日间手术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细致、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此外,在眼科日间手术患者群体中,心理状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尤为突出,加之患者年龄跨度大、合并症情况各异,这些因素同样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因此,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不同的特征及护理需求,实施精准且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措施,以提升患者的整体护理体验和治疗效果。具体措施包括:① 全面的心理评估:在患者入院之初,即刻开展细致的心理状况评估,以便及时发现那些可能存在心理问题风险的患者,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关注和干预。② 专业的心理干预:对于那些心理状况欠佳的患者,为其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在有需要的情况下,邀请心理医生进行会诊,以确保患者能够得到最合适的心理援助。③ 深入的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深入了解手术过程及术后恢复的每一个环节。这有助于减少患者的恐惧和焦虑情绪,使他们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手术。④ 强化的情感支持:为患者提供坚实的情感支持,通过倾听患者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担忧,帮助他们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
综上所述,随着日间病房的推广和普及、日间手术量的不断攀升,面对患者不同层次的健康需求,护理服务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16],如何更好地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有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推动临床护理工作顺利进行,确保日间手术安全,是当前我国医务工作者面临的首要任务[17]。本研究通过回顾性查阅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