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邱钰只, 黄元亮, 赵明昊, 卢建建. 改良颈后入路术矫正蹼颈畸形一例.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4, 38(10): 1289-1290. doi: 10.7507/1002-1892.202404097 复制
1 病例介绍
患者 女,15岁。因“双侧颈部蹼状畸形15年”入院。患者出生时即发现双侧颈部蹼状畸形,伴颈后发际线略低下,蹼状畸形随患者生长发育同步生长。入院检查:双侧颈部呈蹼状畸形外观,蹼状翼自耳后乳突区向下延续至肩峰,触之质软,易推动,内无明显纤维条索增生,根据Turki(2023)分型标准为2型畸形。颈部活动轻度受限,前屈35°、后仰35°、左屈25°、右屈25°、左旋75°、右旋75°(图1a)。患者身高、智力、生殖器及第2性征发育同同龄人。既往先天性房间隔缺损病史,1岁时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前各项化验、检查均未见异常。诊断:先天性蹼颈畸形。

a. 术前颈部正、侧、后位外观;b. 术前皮瓣设计;c、d. 术中皮瓣切取及缝合后切口外观;e、f. 术后18 d、6个月颈部正、侧、后位外观
术前患者坐位行皮瓣设计。以原发际线为基底设计弧形目标发际线(O1-O2),目标发际线与项中线交点为C点。于肩峰平面徒手将两侧多余蹼颈向项中线推挤,使蹼颈消失、颈部外观满意且皮肤张力适宜,确定切口最大水平距离(DE),以此设计旋转推进皮瓣O1-A-D、O2-B-E。并确定颈背正中最下点(O3点),以消除皮瓣转移后潜在猫耳畸形(图1b)。全身麻醉下,患者取俯卧位,按术前设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至深筋膜层,去除拟切除皮肤及皮下组织,沿深筋膜浅面向两侧颈侧部充分分离,折叠缝合深筋膜及下方斜方肌。沿设计方案转移皮瓣后,使 A、B、C点重合,D、E点重合,逐层减张缝合切口(图1c、d)。术后常规换药拆线,切口Ⅰ期愈合,瘢痕呈T形,瘢痕上缘可隐藏于发际线。术后18 d,蹼颈畸形明显改善,外观对称、恢复良好,颈后发际线上移,颈部侧屈活动明显改善,左屈45°、右屈45°(图1e)。术后6个月,蹼颈畸形无明显复发,垂直瘢痕较术后早期增宽,但可被头发及衣物掩盖,颈部活动度同前,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效果满意(图1f)。
2 讨论
蹼颈是一种先天性颈部畸形,主要表现为颈部皮肤、皮下组织蹼状增宽,可伴蹼后皮肤毛发生长并形成M形或倒V形低平发际线,严重影响患者颈部外观及身心健康。部分患者伴颈部活动受限,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手术矫正是主要治疗方法,旨在恢复正常颈部外观、矫正异常发际线。1937年Chandler首次报道双侧颈侧入路横向“Z”字成形术,但术中未切除纤维带或多余皮肤。此后“Z”字成形术及其改良法(MT重排、VY推进术)相继被报道,旨在切除皮下纤维带和蹼后多余带毛发皮肤,术后患者颈部外观改善满意,Z形切口避免了直线瘢痕挛缩。但是,此类术式因术后瘢痕明显、带毛发皮瓣移位至颈前区域,难以满足患者对外观的需求。2017年Van Kouwenberg等提出采用内窥镜筋膜切除术处理纤维带,并使用耳后“Z”字成形术重建发际线,术后瘢痕小,但消减蹼后多余皮肤效果有限。此外,颈侧入路还有单侧或双侧半圆形或椭圆形切除法,术后效果各异,但均无法避免明显瘢痕形成。
为避免明显瘢痕,1948年Foucar首次报道了颈后入路法,切除皮肤范围为三角形,术后瘢痕呈T形,此后双Y、X、椭圆形等后路切口设计也陆续报道。回顾国内蹼颈畸形文献,采用颈后入路术式报道仅2例,其术后瘢痕分别为横向Z形或M形,瘢痕范围大,且未对发际线进行矫正。颈后入路手术优点在于瘢痕多位于颈后正中或发际线处,易被头发掩盖。然而,为达美观需求,后路手术切除组织范围通常较大,术后瘢痕因张力大易增生扩张。此外,该类术式还存在术中视野狭窄、纤维带切除不完全等问题。上述因素均易致蹼颈复发,故后路手术适应证较为局限。2023年Turki 根据临床表现将蹼颈畸形分为4型,其中2型特点为无明显纤维条索形成,发际线轻度下移,与本病例相符。对于此类无纤维带蹼颈患者,我们认为颈后入路矫正术应为首选术式,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后入路改良皮瓣法,取得较好疗效。患者术后发际线向后上移位,水平瘢痕隐蔽,垂直瘢痕位于颈后正中区,可以被患者长发及衣物遮盖,美容疗效显著。同时,本例术中采用颈后中线筋膜折叠术,可减小瘢痕张力,防止其增生扩张致蹼颈畸形复发。
综上述,改良颈后入路术可有效矫正无纤维带蹼颈畸形,手术效果确切,患者颈部美观,术后近期随访未见明显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利益冲突 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
伦理声明 研究方案经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24)注册第(273号)],病例文字及图片资料使用均获患者知情同意
作者贡献声明 邱钰只:整理病例资料及图片,文章起草和撰写;黄元亮:手术实施,收集病例资料,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赵明昊、卢建建:手术实施,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
1 病例介绍
患者 女,15岁。因“双侧颈部蹼状畸形15年”入院。患者出生时即发现双侧颈部蹼状畸形,伴颈后发际线略低下,蹼状畸形随患者生长发育同步生长。入院检查:双侧颈部呈蹼状畸形外观,蹼状翼自耳后乳突区向下延续至肩峰,触之质软,易推动,内无明显纤维条索增生,根据Turki(2023)分型标准为2型畸形。颈部活动轻度受限,前屈35°、后仰35°、左屈25°、右屈25°、左旋75°、右旋75°(图1a)。患者身高、智力、生殖器及第2性征发育同同龄人。既往先天性房间隔缺损病史,1岁时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前各项化验、检查均未见异常。诊断:先天性蹼颈畸形。

a. 术前颈部正、侧、后位外观;b. 术前皮瓣设计;c、d. 术中皮瓣切取及缝合后切口外观;e、f. 术后18 d、6个月颈部正、侧、后位外观
术前患者坐位行皮瓣设计。以原发际线为基底设计弧形目标发际线(O1-O2),目标发际线与项中线交点为C点。于肩峰平面徒手将两侧多余蹼颈向项中线推挤,使蹼颈消失、颈部外观满意且皮肤张力适宜,确定切口最大水平距离(DE),以此设计旋转推进皮瓣O1-A-D、O2-B-E。并确定颈背正中最下点(O3点),以消除皮瓣转移后潜在猫耳畸形(图1b)。全身麻醉下,患者取俯卧位,按术前设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至深筋膜层,去除拟切除皮肤及皮下组织,沿深筋膜浅面向两侧颈侧部充分分离,折叠缝合深筋膜及下方斜方肌。沿设计方案转移皮瓣后,使 A、B、C点重合,D、E点重合,逐层减张缝合切口(图1c、d)。术后常规换药拆线,切口Ⅰ期愈合,瘢痕呈T形,瘢痕上缘可隐藏于发际线。术后18 d,蹼颈畸形明显改善,外观对称、恢复良好,颈后发际线上移,颈部侧屈活动明显改善,左屈45°、右屈45°(图1e)。术后6个月,蹼颈畸形无明显复发,垂直瘢痕较术后早期增宽,但可被头发及衣物掩盖,颈部活动度同前,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效果满意(图1f)。
2 讨论
蹼颈是一种先天性颈部畸形,主要表现为颈部皮肤、皮下组织蹼状增宽,可伴蹼后皮肤毛发生长并形成M形或倒V形低平发际线,严重影响患者颈部外观及身心健康。部分患者伴颈部活动受限,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手术矫正是主要治疗方法,旨在恢复正常颈部外观、矫正异常发际线。1937年Chandler首次报道双侧颈侧入路横向“Z”字成形术,但术中未切除纤维带或多余皮肤。此后“Z”字成形术及其改良法(MT重排、VY推进术)相继被报道,旨在切除皮下纤维带和蹼后多余带毛发皮肤,术后患者颈部外观改善满意,Z形切口避免了直线瘢痕挛缩。但是,此类术式因术后瘢痕明显、带毛发皮瓣移位至颈前区域,难以满足患者对外观的需求。2017年Van Kouwenberg等提出采用内窥镜筋膜切除术处理纤维带,并使用耳后“Z”字成形术重建发际线,术后瘢痕小,但消减蹼后多余皮肤效果有限。此外,颈侧入路还有单侧或双侧半圆形或椭圆形切除法,术后效果各异,但均无法避免明显瘢痕形成。
为避免明显瘢痕,1948年Foucar首次报道了颈后入路法,切除皮肤范围为三角形,术后瘢痕呈T形,此后双Y、X、椭圆形等后路切口设计也陆续报道。回顾国内蹼颈畸形文献,采用颈后入路术式报道仅2例,其术后瘢痕分别为横向Z形或M形,瘢痕范围大,且未对发际线进行矫正。颈后入路手术优点在于瘢痕多位于颈后正中或发际线处,易被头发掩盖。然而,为达美观需求,后路手术切除组织范围通常较大,术后瘢痕因张力大易增生扩张。此外,该类术式还存在术中视野狭窄、纤维带切除不完全等问题。上述因素均易致蹼颈复发,故后路手术适应证较为局限。2023年Turki 根据临床表现将蹼颈畸形分为4型,其中2型特点为无明显纤维条索形成,发际线轻度下移,与本病例相符。对于此类无纤维带蹼颈患者,我们认为颈后入路矫正术应为首选术式,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后入路改良皮瓣法,取得较好疗效。患者术后发际线向后上移位,水平瘢痕隐蔽,垂直瘢痕位于颈后正中区,可以被患者长发及衣物遮盖,美容疗效显著。同时,本例术中采用颈后中线筋膜折叠术,可减小瘢痕张力,防止其增生扩张致蹼颈畸形复发。
综上述,改良颈后入路术可有效矫正无纤维带蹼颈畸形,手术效果确切,患者颈部美观,术后近期随访未见明显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利益冲突 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
伦理声明 研究方案经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24)注册第(273号)],病例文字及图片资料使用均获患者知情同意
作者贡献声明 邱钰只:整理病例资料及图片,文章起草和撰写;黄元亮:手术实施,收集病例资料,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赵明昊、卢建建:手术实施,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