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侯森, 王超, 叶颖江.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9, 26(12): 1480-1484. doi: 10.7507/1007-9424.201905055 复制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全身各组织器官均可受累,胃肠道是最常见的淋巴结外发病部位,占结外淋巴瘤总数的 30%~40%[1]。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PGIL)的发病率较前有所上升[2],其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胃(60%~75%),其次是小肠(20%~30%)和结直肠(6%~12%)[3]。PGIL 的病因尚不明确,自身免疫病、使用免疫抑制剂、人免疫缺陷病毒、高蛋白高脂饮食、环境污染等均会增加患病风险[4-5]。PGIL 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多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体质量减轻等,难以和其他的胃肠道良恶性肿瘤相鉴别。PGIL 的诊断多依赖于消化内镜、影像学或骨髓活检,但组织病理学检查仍然是确诊的最终标准[6]。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 PGIL 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其次是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临床上常采用 Lugano 分期[7-8],其根据浸润深度、病变范围以及是否累及其他器官,将 PGIL 划分为Ⅰ期(局限于胃肠道,Ⅰ 1 期病变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Ⅰ 2 期侵犯固有肌层和浆膜层)、Ⅱ期(侵及腹腔,Ⅱ 1 期累及局部淋巴结,Ⅱ 2 期累及远处淋巴结)、Ⅱ E 期(穿透浆膜层,侵及邻近器官或组织)和Ⅳ期(病变播散侵及结外器官或同时侵及膈上淋巴结)。PGIL 的治疗主要包括化疗、手术、放疗等综合治疗。近年来,PGIL 的治疗策略的选择仍有争议,现就胃、小肠和结直肠淋巴瘤的治疗策略综述如下。
1 原发性胃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lymphoma,PGL)
PGL 占胃恶性肿瘤总数的 3%~5%[9]。PGL 的发病年龄多为 50 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最常见的分型是 MALT 和 DLBCL[10]。PGL 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见的症状是上腹痛、恶心呕吐和体质量减轻,查体偶可触及腹部包块。PGL 的治疗策略较以往有较大变化,既往多认为手术是治疗 PGL 的主要方式。一项来自意大利的研究[11]回顾了在该中心治疗的 135 例 PGL 患者,结果发现,对于不侵袭黏膜下层的早期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可以考虑单纯手术切除。另一项研究[12]回顾了 79 例 PGIL 患者(70 例 PGL,5 例小肠淋巴瘤,4 例结肠淋巴瘤),结果发现,根治性手术联合化疗患者的 5 年生存率达到了 64%,姑息手术联合化疗患者的 5 年生存率为 46%,单纯化疗患者的 5 年生存率为 0。该研究者[12]认为,根治性手术是治疗 PGIL 的关键措施,对于肿瘤较大、术后有微小残留病灶或Ⅱ期的患者,化疗和放疗可以降低术后的远期转移率和局部复发率。以上研究多为小样本、单中心的回顾性研究,在治疗方式及患者的选择上偏倚较大。
一些高质量的对照研究发现,手术在 PGL 治疗中的意义较前下降。一项来自墨西哥的对照临床试验[13]将 589 例Ⅰ期和Ⅱ1 期的 PGL 患者分为手术组(148 例患者)、手术+放疗组(138 例患者)、手术+化疗组(153 例患者)和单纯化疗组(150 例患者),结果发现,手术组和手术+放疗组的 10 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 28% [95% CI 为(22%,41%)] 和 23% [95% CI 为(16%,29%)],显著低于手术+化疗组的 82% [95% CI 为(73%,89%)] 和单纯化疗组的 92% [95% CI 为(84%,99%)],并且 10 年总生存结果同样显示,手术组和手术+放疗组的 10 年总生存率分别为 54% [95% CI 为(46%,64%)] 和 53% [95% CI 为(45%,68%)],显著低于手术+化疗组的 91% [95% CI 为(85%,99%)] 和单纯化疗组的 96% [95% CI 为(90%,100%)]。该研究者认为,对于早期的 PGL,手术+化疗虽然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是手术伴随着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对于早期的 PGL 患者,化疗是较为合适的选择。另一项研究[14]回顾了 82 例Ⅰ期和Ⅱ E 期的弥漫大 B 细胞 PGL 患者,其中 30 例患者接受手术+化疗,52 例患者接受单纯化疗,2 组患者在 5 年总生存率(86.69% 比 86.67%,P=0.485)及 5 年无瘤生存率(90.00% 比 93.33%,P=0.551)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一项来自德国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试验[15]纳入了 185 例早期 PGL 患者,其中 106 例只接受化疗,79 例接受综合治疗(放化疗+手术),2 组患者的 5 年疾病相关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4.4% 比 82.0%),但是否 R0 切除是影响综合治疗组预后的危险因素(P=0.016 5)。
日本胃癌治疗指南[16]和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临床实践指南[17]推荐将化疗作为 PGL 中的 DLBCL 亚型的一线治疗方案。但是近期的一些研究[18-19]提出了新观点。一项国内的研究[18]纳入了 2 647 例原发性胃 DLBCL 患者,统计发现,手术组和对照组的 5 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存在差异(64.2% 比 58.6%,P=0.046)。该研究[18]发现,年龄、淋巴瘤分期和化疗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这 3 个指标,将研究对象进一步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 3 个群体,结果发现,只有在低危群体中,手术组和对照组的 5 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才存在差异。
近期 1 项研究[19]回顾了 165 例 PGL 患者,结果发现,对于 DLBCL 患者,手术联合化疗的 5 年总体生存率要优于单纯的化疗(80.1% 比 49.8%,P=0.001);然而对于 MALT 患者,手术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的 5 年总体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4% 比 95.5%,P=0.597)。
随着对 PGL 研究的深入,手术在 PGL 的治疗策略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是并不意味着手术的作用可以被化疗和放疗完全取代。当出现出血、穿孔或梗阻等并发症时,手术仍为重要的治疗方式[20]。笔者认为,有理由对早期、低危及 DLBCL 亚型的 PGL 患者实施手术治疗。
2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rimary small intestine lymphoma,PSIL)
小肠是第二常见的 PGIL 发生部位,PSIL 最易发生在回肠(60%~65%),其次是空肠(20%~25%)和十二指肠(6%~8%)[3]。临床表现主要有腹部绞痛、恶心、呕吐及体质量减轻[3]。PSIL 的穿孔发生率较高。一项研究[21]回顾了来自梅奥医学中心的 1 062 例 PSIL 患者,穿孔率为 8.7%(92 例),其中 44%(n=41)以穿孔为首发症状,56%(n=51)为化疗后穿孔。此外,PSIL 因钡剂造影和小肠镜的检出率低,其不易取得病理,诊断难度较大。
PSIL 的治疗策略仍存争议。2007 年,一项来自美国的小样本回顾性研究[22]纳入了 10 例十二指肠淋巴瘤的患者,其中接受手术治疗的 5 例患者中有 3 例在术后死亡,另外 5 例非手术治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达到 6 年。但是该研究的样本量较少,而且手术组有 4 例在进展期,非手术组仅 1 例处于进展期。2 年后,另外一项来自加拿大的研究[23]回顾了 21 例病灶局限于十二指肠且进行积极干预的 PSIL 患者,随访发现,手术组(8 例)的中位生存期为 5 个月,单纯化疗组(5 例)为 14 个月,手术联合化疗组(8 例)为 14.5 个月。同时该研究提示,非急诊手术患者的预后好于急诊手术者;手术组中,非急诊手术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可达 7 个月之久,手术联合化疗组中接受择期手术者,其中位生存时间可以达到 15 个月[23]。
化疗期间穿孔是影响 PSIL 患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24]。一项来自澳大利亚的研究[25]将 212 例接受化疗的 PSIL 患者分为化疗期间禁食仅接受全肠外营养治疗组(n=94)与化疗期间正常饮食组(n=118),结果发现,化疗期间禁食并不能降低肠穿孔的发生率,也不能提高总生存率。一项来自韩国的研究[26]回顾了 345 例弥漫大 B 细胞 PSIL,结果发现,根治性手术联合化疗较单纯化疗患者的 3 年总生存率高(91% 比 62%,P<0.001),并且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根治性手术联合化疗是改善 PSIL 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已经有日本学者[27]证实了化疗前手术切除病变小肠是个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该方法是否具有可重复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针对化疗造成穿孔等并发症而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的情况,Aoki 等[28]提出了一项风险评估系统以评估 PGIL 患者的化疗风险:局部病灶并且直径>40 mm,记 1 分;小肠侵袭性淋巴瘤,记 2 分;PET-CT 检查显示高摄取,记 1 分。总分 3~4 分为高危,化疗前手术治疗可以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出现;1~2 分为中危,可以直接实施低剂量的前期化疗方案;0 分为低危,出现胃肠道并发症的概率较低。然而该评分系统尚未经大样本验证,其临床应用仍需谨慎。
结合上述文献,PSIL 与其他部位的 PGIL 相比,活检更加困难且较易发生穿孔等潜在并发症。笔者认为,对于难以确诊或高穿孔风险的患者,可以考虑实施手术治疗。
3 原发性结直肠淋巴瘤(primary colorectum lymphoma,PCL)
PCL 占所有胃肠道淋巴瘤的 6%~12%[3],其中盲肠是最容易受累的部位[29]。PCL 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和体质量减轻,有些患者会出现便血和排便习惯改变,部分患者可触及腹部包块[30]。长期以来,PCL 的治疗主要为手术联合化疗,因 PCL 的病灶通常较为巨大,故手术对于解除可能造成的梗阻、穿孔、出血等并发症有一定的意义[31]。部分学者[30, 32]推荐对 PCL 患者先行根治性手术,再联合化疗。一项研究[33]回顾了 53 例Ⅰ期的弥漫大 B 细胞 PCL,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手术联合化疗,10 年总生存率可达到 83%。一项来自台湾的包含 74 例原发性结肠淋巴瘤的回顾性研究[34]发现,完整手术切除组(44 例)比非完整手术切除组(11 例)的无瘤生存期长(P=0.034 7),而二者的总体生存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74 1)。为了研究化疗对预后的影响,该研究者将患者分成完整手术切除+化疗组(n=40)、非完整手术切除+化疗组(n=10)、单纯化疗组(n=16)以及单纯手术组(n=6),4 组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 92.5%、60%、68.8% 和 0。前 2 组采用联合治疗方案,可使患者的总体缓解率达到 86%,且联合治疗方案的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均优于单纯手术组(P=0.004 4,P=0.001 5)。
上述研究在纳入标准上都有局限性,只包含早期(Ⅰ期和Ⅱ期)PCL 患者。一项来自台湾的研究[35]很好地弥补了这些缺陷。它囊括了 37 例Ⅰ~Ⅳ期的 PCL 患者,总体 5 年生存率为 33%,其中 57% 的患者接受了辅助化疗(n=21),其 5 年生存率为 39%。接受化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是 36 个月,而所有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有 24 个月。该研究者仅分析了化疗对Ⅱ期患者预后的影响,统计发现,在该分期患者中,手术联合化疗组(10 例)与非化疗组(14 例)相比,平均生存期更长(P=0.038 5)。1 个同样来自台湾的科研团队[36]发现,早期(Ⅰ期和Ⅱ期)和晚期(Ⅱ期以上)PCL 患者的 5 年累积生存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799),然而手术联合化疗组的 3 年生存率(75.5% 比 28.6%,P=0.035)和 5 年生存率(62.1% 比 14.3%)均优于单纯化疗组。
来自美国的最新回顾性研究[37]发现,单纯化疗(n=20)和单纯手术(n=25)相比,其总体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均没有明显差别(总生存期:67 个月比 105 个月,P=0.622;无瘤生存期:39 个月比 42 个月,P=0.263)。遗憾的是,该研究并未设置联合治疗与单一治疗的对照。该研究同时证实,病灶位于盲肠者(77% 的患者接受了手术)的总体生存期优于其他部位(96 个月比 26 个月,P=0.038),而无瘤生存期没有明显优势(42 个月比 49 个月,P=0.296)。
关于原发性直肠淋巴瘤(primary rectal lymphoma,PRL)的研究较少,1 项来着韩国的小样本研究[38](n=16)发现,分期是影响 PRL 预后最主要的因素。由于研究对象中只有 1 例接受手术,关于外科干预对 PRL 的影响,该研究者未作过多分析。
已经有足够多的文献证实,手术联合化疗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手术或者单纯化疗。手术应力求完整切除,以使患者获取更好的预后。
4 小结
近年来,PGIL 的发病率有所增加,但是由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PGIL 的鉴别诊断较为困难。目前相关的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研究相对较少,由于缺少权威性的循证医学依据,针对 PGIL 的临床决策似乎并不容易。化疗是 PGIL 治疗的一线方案,然而由于可能的出血、穿孔、梗阻等并发症,手术在 PGIL 中仍有重要作用。对于 PGIL 的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的精准把握还有待后续的进一步的研究。对于不同部位、不同亚型或不同分期的 PGIL 患者,建议进行多学科讨论,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实现精准治疗和个体化治疗,使更多的患者从中受益。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侯森负责查阅文献及论文撰写;王超负责课题选题及论文修改;叶颖江负责研究指导和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做批评性审阅。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全身各组织器官均可受累,胃肠道是最常见的淋巴结外发病部位,占结外淋巴瘤总数的 30%~40%[1]。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PGIL)的发病率较前有所上升[2],其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胃(60%~75%),其次是小肠(20%~30%)和结直肠(6%~12%)[3]。PGIL 的病因尚不明确,自身免疫病、使用免疫抑制剂、人免疫缺陷病毒、高蛋白高脂饮食、环境污染等均会增加患病风险[4-5]。PGIL 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多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体质量减轻等,难以和其他的胃肠道良恶性肿瘤相鉴别。PGIL 的诊断多依赖于消化内镜、影像学或骨髓活检,但组织病理学检查仍然是确诊的最终标准[6]。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 PGIL 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其次是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临床上常采用 Lugano 分期[7-8],其根据浸润深度、病变范围以及是否累及其他器官,将 PGIL 划分为Ⅰ期(局限于胃肠道,Ⅰ 1 期病变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Ⅰ 2 期侵犯固有肌层和浆膜层)、Ⅱ期(侵及腹腔,Ⅱ 1 期累及局部淋巴结,Ⅱ 2 期累及远处淋巴结)、Ⅱ E 期(穿透浆膜层,侵及邻近器官或组织)和Ⅳ期(病变播散侵及结外器官或同时侵及膈上淋巴结)。PGIL 的治疗主要包括化疗、手术、放疗等综合治疗。近年来,PGIL 的治疗策略的选择仍有争议,现就胃、小肠和结直肠淋巴瘤的治疗策略综述如下。
1 原发性胃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lymphoma,PGL)
PGL 占胃恶性肿瘤总数的 3%~5%[9]。PGL 的发病年龄多为 50 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最常见的分型是 MALT 和 DLBCL[10]。PGL 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见的症状是上腹痛、恶心呕吐和体质量减轻,查体偶可触及腹部包块。PGL 的治疗策略较以往有较大变化,既往多认为手术是治疗 PGL 的主要方式。一项来自意大利的研究[11]回顾了在该中心治疗的 135 例 PGL 患者,结果发现,对于不侵袭黏膜下层的早期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可以考虑单纯手术切除。另一项研究[12]回顾了 79 例 PGIL 患者(70 例 PGL,5 例小肠淋巴瘤,4 例结肠淋巴瘤),结果发现,根治性手术联合化疗患者的 5 年生存率达到了 64%,姑息手术联合化疗患者的 5 年生存率为 46%,单纯化疗患者的 5 年生存率为 0。该研究者[12]认为,根治性手术是治疗 PGIL 的关键措施,对于肿瘤较大、术后有微小残留病灶或Ⅱ期的患者,化疗和放疗可以降低术后的远期转移率和局部复发率。以上研究多为小样本、单中心的回顾性研究,在治疗方式及患者的选择上偏倚较大。
一些高质量的对照研究发现,手术在 PGL 治疗中的意义较前下降。一项来自墨西哥的对照临床试验[13]将 589 例Ⅰ期和Ⅱ1 期的 PGL 患者分为手术组(148 例患者)、手术+放疗组(138 例患者)、手术+化疗组(153 例患者)和单纯化疗组(150 例患者),结果发现,手术组和手术+放疗组的 10 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 28% [95% CI 为(22%,41%)] 和 23% [95% CI 为(16%,29%)],显著低于手术+化疗组的 82% [95% CI 为(73%,89%)] 和单纯化疗组的 92% [95% CI 为(84%,99%)],并且 10 年总生存结果同样显示,手术组和手术+放疗组的 10 年总生存率分别为 54% [95% CI 为(46%,64%)] 和 53% [95% CI 为(45%,68%)],显著低于手术+化疗组的 91% [95% CI 为(85%,99%)] 和单纯化疗组的 96% [95% CI 为(90%,100%)]。该研究者认为,对于早期的 PGL,手术+化疗虽然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是手术伴随着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对于早期的 PGL 患者,化疗是较为合适的选择。另一项研究[14]回顾了 82 例Ⅰ期和Ⅱ E 期的弥漫大 B 细胞 PGL 患者,其中 30 例患者接受手术+化疗,52 例患者接受单纯化疗,2 组患者在 5 年总生存率(86.69% 比 86.67%,P=0.485)及 5 年无瘤生存率(90.00% 比 93.33%,P=0.551)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一项来自德国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试验[15]纳入了 185 例早期 PGL 患者,其中 106 例只接受化疗,79 例接受综合治疗(放化疗+手术),2 组患者的 5 年疾病相关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4.4% 比 82.0%),但是否 R0 切除是影响综合治疗组预后的危险因素(P=0.016 5)。
日本胃癌治疗指南[16]和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临床实践指南[17]推荐将化疗作为 PGL 中的 DLBCL 亚型的一线治疗方案。但是近期的一些研究[18-19]提出了新观点。一项国内的研究[18]纳入了 2 647 例原发性胃 DLBCL 患者,统计发现,手术组和对照组的 5 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存在差异(64.2% 比 58.6%,P=0.046)。该研究[18]发现,年龄、淋巴瘤分期和化疗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这 3 个指标,将研究对象进一步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 3 个群体,结果发现,只有在低危群体中,手术组和对照组的 5 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才存在差异。
近期 1 项研究[19]回顾了 165 例 PGL 患者,结果发现,对于 DLBCL 患者,手术联合化疗的 5 年总体生存率要优于单纯的化疗(80.1% 比 49.8%,P=0.001);然而对于 MALT 患者,手术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的 5 年总体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4% 比 95.5%,P=0.597)。
随着对 PGL 研究的深入,手术在 PGL 的治疗策略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是并不意味着手术的作用可以被化疗和放疗完全取代。当出现出血、穿孔或梗阻等并发症时,手术仍为重要的治疗方式[20]。笔者认为,有理由对早期、低危及 DLBCL 亚型的 PGL 患者实施手术治疗。
2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rimary small intestine lymphoma,PSIL)
小肠是第二常见的 PGIL 发生部位,PSIL 最易发生在回肠(60%~65%),其次是空肠(20%~25%)和十二指肠(6%~8%)[3]。临床表现主要有腹部绞痛、恶心、呕吐及体质量减轻[3]。PSIL 的穿孔发生率较高。一项研究[21]回顾了来自梅奥医学中心的 1 062 例 PSIL 患者,穿孔率为 8.7%(92 例),其中 44%(n=41)以穿孔为首发症状,56%(n=51)为化疗后穿孔。此外,PSIL 因钡剂造影和小肠镜的检出率低,其不易取得病理,诊断难度较大。
PSIL 的治疗策略仍存争议。2007 年,一项来自美国的小样本回顾性研究[22]纳入了 10 例十二指肠淋巴瘤的患者,其中接受手术治疗的 5 例患者中有 3 例在术后死亡,另外 5 例非手术治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达到 6 年。但是该研究的样本量较少,而且手术组有 4 例在进展期,非手术组仅 1 例处于进展期。2 年后,另外一项来自加拿大的研究[23]回顾了 21 例病灶局限于十二指肠且进行积极干预的 PSIL 患者,随访发现,手术组(8 例)的中位生存期为 5 个月,单纯化疗组(5 例)为 14 个月,手术联合化疗组(8 例)为 14.5 个月。同时该研究提示,非急诊手术患者的预后好于急诊手术者;手术组中,非急诊手术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可达 7 个月之久,手术联合化疗组中接受择期手术者,其中位生存时间可以达到 15 个月[23]。
化疗期间穿孔是影响 PSIL 患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24]。一项来自澳大利亚的研究[25]将 212 例接受化疗的 PSIL 患者分为化疗期间禁食仅接受全肠外营养治疗组(n=94)与化疗期间正常饮食组(n=118),结果发现,化疗期间禁食并不能降低肠穿孔的发生率,也不能提高总生存率。一项来自韩国的研究[26]回顾了 345 例弥漫大 B 细胞 PSIL,结果发现,根治性手术联合化疗较单纯化疗患者的 3 年总生存率高(91% 比 62%,P<0.001),并且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根治性手术联合化疗是改善 PSIL 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已经有日本学者[27]证实了化疗前手术切除病变小肠是个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该方法是否具有可重复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针对化疗造成穿孔等并发症而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的情况,Aoki 等[28]提出了一项风险评估系统以评估 PGIL 患者的化疗风险:局部病灶并且直径>40 mm,记 1 分;小肠侵袭性淋巴瘤,记 2 分;PET-CT 检查显示高摄取,记 1 分。总分 3~4 分为高危,化疗前手术治疗可以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出现;1~2 分为中危,可以直接实施低剂量的前期化疗方案;0 分为低危,出现胃肠道并发症的概率较低。然而该评分系统尚未经大样本验证,其临床应用仍需谨慎。
结合上述文献,PSIL 与其他部位的 PGIL 相比,活检更加困难且较易发生穿孔等潜在并发症。笔者认为,对于难以确诊或高穿孔风险的患者,可以考虑实施手术治疗。
3 原发性结直肠淋巴瘤(primary colorectum lymphoma,PCL)
PCL 占所有胃肠道淋巴瘤的 6%~12%[3],其中盲肠是最容易受累的部位[29]。PCL 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和体质量减轻,有些患者会出现便血和排便习惯改变,部分患者可触及腹部包块[30]。长期以来,PCL 的治疗主要为手术联合化疗,因 PCL 的病灶通常较为巨大,故手术对于解除可能造成的梗阻、穿孔、出血等并发症有一定的意义[31]。部分学者[30, 32]推荐对 PCL 患者先行根治性手术,再联合化疗。一项研究[33]回顾了 53 例Ⅰ期的弥漫大 B 细胞 PCL,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手术联合化疗,10 年总生存率可达到 83%。一项来自台湾的包含 74 例原发性结肠淋巴瘤的回顾性研究[34]发现,完整手术切除组(44 例)比非完整手术切除组(11 例)的无瘤生存期长(P=0.034 7),而二者的总体生存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74 1)。为了研究化疗对预后的影响,该研究者将患者分成完整手术切除+化疗组(n=40)、非完整手术切除+化疗组(n=10)、单纯化疗组(n=16)以及单纯手术组(n=6),4 组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 92.5%、60%、68.8% 和 0。前 2 组采用联合治疗方案,可使患者的总体缓解率达到 86%,且联合治疗方案的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均优于单纯手术组(P=0.004 4,P=0.001 5)。
上述研究在纳入标准上都有局限性,只包含早期(Ⅰ期和Ⅱ期)PCL 患者。一项来自台湾的研究[35]很好地弥补了这些缺陷。它囊括了 37 例Ⅰ~Ⅳ期的 PCL 患者,总体 5 年生存率为 33%,其中 57% 的患者接受了辅助化疗(n=21),其 5 年生存率为 39%。接受化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是 36 个月,而所有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有 24 个月。该研究者仅分析了化疗对Ⅱ期患者预后的影响,统计发现,在该分期患者中,手术联合化疗组(10 例)与非化疗组(14 例)相比,平均生存期更长(P=0.038 5)。1 个同样来自台湾的科研团队[36]发现,早期(Ⅰ期和Ⅱ期)和晚期(Ⅱ期以上)PCL 患者的 5 年累积生存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799),然而手术联合化疗组的 3 年生存率(75.5% 比 28.6%,P=0.035)和 5 年生存率(62.1% 比 14.3%)均优于单纯化疗组。
来自美国的最新回顾性研究[37]发现,单纯化疗(n=20)和单纯手术(n=25)相比,其总体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均没有明显差别(总生存期:67 个月比 105 个月,P=0.622;无瘤生存期:39 个月比 42 个月,P=0.263)。遗憾的是,该研究并未设置联合治疗与单一治疗的对照。该研究同时证实,病灶位于盲肠者(77% 的患者接受了手术)的总体生存期优于其他部位(96 个月比 26 个月,P=0.038),而无瘤生存期没有明显优势(42 个月比 49 个月,P=0.296)。
关于原发性直肠淋巴瘤(primary rectal lymphoma,PRL)的研究较少,1 项来着韩国的小样本研究[38](n=16)发现,分期是影响 PRL 预后最主要的因素。由于研究对象中只有 1 例接受手术,关于外科干预对 PRL 的影响,该研究者未作过多分析。
已经有足够多的文献证实,手术联合化疗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手术或者单纯化疗。手术应力求完整切除,以使患者获取更好的预后。
4 小结
近年来,PGIL 的发病率有所增加,但是由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PGIL 的鉴别诊断较为困难。目前相关的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研究相对较少,由于缺少权威性的循证医学依据,针对 PGIL 的临床决策似乎并不容易。化疗是 PGIL 治疗的一线方案,然而由于可能的出血、穿孔、梗阻等并发症,手术在 PGIL 中仍有重要作用。对于 PGIL 的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的精准把握还有待后续的进一步的研究。对于不同部位、不同亚型或不同分期的 PGIL 患者,建议进行多学科讨论,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实现精准治疗和个体化治疗,使更多的患者从中受益。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侯森负责查阅文献及论文撰写;王超负责课题选题及论文修改;叶颖江负责研究指导和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做批评性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