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与分期标准.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1, 9: 324.
|
2. |
李伟道. 关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分期标准的修订意见.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0, 15: 239.
|
3. |
王鹏, 刘鲁明, 孟志强, 等. 2528例原发性肝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及其并发症.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7, 15: 758-762.
|
4. |
左强, 张军一, 李爱民, 等. 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对原发性肝癌诊断作用的评价. 广东医学, 2004, 25: 148-105.
|
5. |
钟伟明. 血清AFP与AFU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检讨.右边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4, 26(1): 46-47.
|
6. |
秦耘, 刘术军, 付兴宇, 等. 化学发光法测定甲胎蛋白的临床应用. 河南科学, 2003, 21: 367-369.
|
7. |
张建淮, 马曾辰, 王建营. 甲胎蛋白低浓度阳性肝细胞癌424例的诊断分析.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2, 17: 549-550.
|
8. |
曾祝伦, 曾维群, 谯雅嘉. 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和甲胎蛋白联合检测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重庆医学, 2002, 31: 496-497.
|
9. |
唐佩芬, 王百龄. 甲胎蛋白补体C3对肝硬化并肝癌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8, 7: 1350-1351.
|
10. |
莫逸, 刘超, 何长青.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三种标记物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现代肿瘤医学, 1997, 5: 26-28.
|
11. |
马曾辰, 杨秉辉, 汤钊猷, 等. 甲胎蛋白阳性肝细胞癌诊断标准的探讨. 中华消化杂志, 1993, 13: 286-288.
|
12. |
庞家宝. 甲胎蛋白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局限性.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6: 875-876.
|
13. |
张国庆, 王斌, 刘振疆, 等. AFP、AFP-L3和AFU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5, 28: 150-152.
|
14. |
吴家明, 芮志莲. 血清AFP、CEA、CA199、SF联检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放射免疫学杂志, 2005, 18: 142-144.
|
15. |
戴跃仙.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与SF、CA1997水平相关变化的观察.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04, 10: 26-28.
|
16. |
吴彩兰, 赵迁勋, 李彩霞. 5种肿瘤标志物检测的诊断意义.现代医学, 2004, 32: 48-49.
|
17. |
王爱华, 王华梁, 方芳, 等. AFP和AFP异质体对405例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探讨. 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2002, 17: 87-89.
|
18. |
包乐群, 彭义梅, 陈新华, 等. 肿瘤相关物质与甲胎蛋白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肿瘤防治研究, 2002, 29: 114-115.
|
19. |
金立钢, 陈台硕. 血清AFP与GPOA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探讨. 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1998, 13: 27-28.
|
20. |
易斌, 李艳明, 张善民. 联合检测血清铁蛋白和甲胎蛋白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2, 12: 60-61.
|
21. |
宫奇林, 林梅青, 石晓红, 等. 多项指标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研究. 肿瘤防治研究, 2000, 7: 34-36.
|
22. |
黄明元, 朱澜. 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诊断意义. 铁道医学, 1996, 24: 90-91.
|
23. |
张雅, 刘关键, 吴泰相. 血清透明质酸对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诊断价值的系统评价.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7, 7: 112-118.
|
24. |
黄萍, 吴泰相. 国内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甲胎蛋白诊断肝癌的准确性和文献质量评价.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6, 6: 459-4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