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郑小红, 范佛养, 周有峰, 胡春辉. DPAGT1基因变异相关先天性糖基化障碍一例并文献复习. 癫痫杂志, 2024, 10(5): 454-458. doi: 10.7507/2096-0247.202406002 复制
先天性糖基化紊乱(Congenital disorders of glycosylation ,CDG)是一组由蛋白质和脂质糖基化缺陷引起的罕见遗传病,涉及160多种亚型,与103余种不同的基因相关[1,2]。在这些病症中,多乙酰磷酸N-乙酰葡萄糖胺-1-磷酸转移酶(Dolichylphosphate N-acetylglucosamine phosphotransferase 1,DPAGT1)基因的变异会引起相关的先天性糖基化障碍(DPAGT1-CDG)。该病以多系统异常为特征,包括精神运动迟滞、癫痫发作、共济失调和视网膜病变,其中部分出现肝功能异常和凝血功能障碍。发育畸形特征包括斜视、面部异常、乳头内陷和皮下脂肪垫[3-5]。文章报道一例福建省儿童医院2023年11月6日入院治疗的DPAGT1-CDG患儿的临床特点,并文献复习,以提高对该病的临床认识。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23ETKLR11006)及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
病例资料 患者 女,5月龄23天龄。因“反复抽搐12天”于2023年11月至福建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就诊。患儿入院前12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抽搐,具体表现为点头拥抱样动作,成串发作,每串发作8~9下,持续1~2 min自行缓解,缓解后精神倦怠,每天发作8~9串,偶伴吐奶,无发热、腹泻,无大小便失禁,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自发病以来,精神欠佳,食纳、睡眠一般。患儿系其母第 2胎第 2 产,足月剖宫产娩出,出生体重2 800 g,否认出生时缺氧窒息史。目前尚不会抬头。父母健康,非近亲婚配,姐姐18岁,体健。既往患儿生后发育迟缓,营养不良,肌无力,目前不能抬头,平素吃奶差,容易呼吸道感染,既往4月龄3天龄时,因“呛奶”后导致“重症肺炎、呼吸衰竭”于我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治疗,治疗上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抗感染等处理,病情好转后出院,平素予鸡尾酒疗法口服改善肌无力症状。此次入院体格检查:神志清楚,精神差,表情淡漠,哭声低弱,营养不良,自主体位,消瘦外观,皮下脂肪消失,皮肤弹性稍差。追视不佳,眼球水平震颤,直接对光反射迟钝,间接对光反射尚可。口唇红,咽充血,颈软,呼吸节律不规则,吸凹征阴性,双肺呼吸音粗,闻及少许痰鸣。心音有力律齐,腹平软。四肢自主活动少,颈软无力,四肢肌力Ⅲ级,肌张力低下。跟腱、膝腱反射可引出。脑膜刺激征阴性,病理征阴性。入院辅检:血常规、脑脊液常规、生化、培养、甲功、凝血等均大致正常。血生化提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49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81 U/L,均偏高。长程脑电图提示异常婴儿脑电图,出现高度失律(图1a),后头部显著,监测到清醒期3次成串痉挛发作(图1b)。头颅核磁共振成像3.0T薄层平扫提示双侧额部脑外间隙略增宽。诊断婴儿癫痫性痉挛综合征,入院后予托吡酯、左乙拉西坦口服抗癫痫治疗,患儿抽搐好转后出院。同时行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出院后结果回报DPAGT1复合杂合变异:DPAGT1 c.764G>T:p.Cys255Phe杂合变异,变异来自母亲,父亲为野生型;DPAGT1c.315C>G:p.lle105Met杂合变异,为新发变异,父母均为野生型(图2);根据ACMG评级、脑表达、基因多态性、基因功能、基因保守性、等位基因频率等评估致病性,考虑为可能致病性变异,结合患儿有肌无力、癫痫发作、发育迟缓、呼吸功能不全、肝功能异常等表现,最终诊断为DPAGT1基因变异相关先天性糖基化障碍。出院后1个月至我院神经内科门诊随诊,未再抽搐。但患儿肌无力症状未见明显改善,考虑DPAGT1基因变异相关先天性糖基化障碍部分患儿口服溴比斯的明有效,遂加用溴比斯的明口服,逐渐加量至5 mg/(kg·d),4个月后随诊患儿肌无力症状较前改善,未见抽搐。

a. 睡眠期高度失律,后头部显著;b. 脑电监测到成串痉挛发作

文献复习 分别以“先天性糖基化、DPAGT1、DPAGT1-CDG、Congenital disorders of glycosylation” 为检索词检索 PubMed、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等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5月),发现检索符合条件的中文文献 0 篇、英文文献 13篇共32例DPAGT1-CDG患儿[4-16]。结合本组 1 例,共 33例DPAGT1-CDG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
33例患儿中6例患儿父母亲近结婚,14例在5岁前死亡,包括2例宫内死亡和1例流产胎儿。患儿从出生即可出现异常表现,如呼吸衰竭、肌张力下降、白内障、多关节挛缩等。除宫内死亡胎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发育迟缓或语言发育迟缓、智力低下。33例患儿中有24例出现肌张力低下,1例出现肌张力增高;20例出现发育迟缓;17例出现眼部异常(包括8例白内障以及眼震颤、斜视、夜盲症、视神经萎缩、散光、视网膜色素变性、乳突萎缩等);8例出现癫痫发作,其中3例为药物难治性癫痫,大部分未明确发作类型;8例出现肝脏肿大或者转氨酶升高;6例出现关节挛缩,3例出现关节畸形(第2和第3趾联合畸形等)。与文献类似,本例患儿出现癫痫发作、肌张力降低以及转氨酶升高等情况。33例病例有14例在5岁前死亡,包括2例宫内死亡和1例流产胎儿,可见该病死亡率高。目前文献报道年龄最大的DPAGT1-CDG患者,是来自同一非近亲家族的2例成年人,分别是32、34岁,这2例患者出生时正常,母孕期间和分娩过程均无异常。该2例患者在1.5~2岁时开始说话,1.5岁时开始走路,这2例的表型相对较轻,主要包括中度智障、癫痫、肌张力低下、攻击行为和平衡问题。外显子组测序提示复合杂合错义突变,即c.85A>T(p.I29F)和c.503T>C (p.L168P)[11]。另有2例胎儿宫内死亡,为同一个健康产妇,分别于妊娠27、31周出现胎儿宫内死亡,死胎表现为小颌畸形、足内收和足上翻,基因检测DPAGT1复合杂合错义变异:c.324G>A:p.Met108Ile遗传自父亲;c.122T>C:p.Leu41Pro遗传自母亲[16]。33例DPAGT1变异位点总结详见表1。

讨论 糖基化包括各种基于糖的共修饰或翻译后修饰,主要发生在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和高尔基体[17]。主要有两种途径:N-糖基化和O-糖基化。在真核细胞中,N-糖基化始于脂质连接的低聚糖在一个称为多羟基循环的循环途径中的合成,N-糖基化对蛋白质的正常折叠和功能至关重要[17,18]。N-糖基化抑制或异常,会导致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在ER腔内堆积、ER应激和诱导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18,19]。UPR是一种转录反应,旨在恢复细胞内的平衡状态,若应激状态无法得到缓解,可能导致细胞凋亡。N-糖基化的初始代谢产物是GlcNAc-PP-dolichol,其由DPAGT1酶合成。DPAGT1是N-糖基化途径中的关键蛋白,参与寡糖生物合成,在早期胚胎发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该基因位于染色体11q23.3,其功能在于催化N-乙酰基葡萄糖氨酰-焦磷酸多立醇(GlcNAc-PP-dolichol)、磷酸多立醇以及UDP-GlcNAc的合成,这是多立醇循环中N-糖基化的首要步骤[16,20,21]。目前糖基化不足导致智力障碍和畸形的病理机制尚不清楚。越来越多的文献认为DPAGT1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靶点,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发育过程中起着多种关键作用,为脑发育过程中形态发生过程出现的脑结构异常提供了可能的机制[11,15,22]。
DPAGT基因变异相关疾病具有多种表型,包括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Nonaka肌病、伴眼外肌麻痹的小核肌病、杜氏肌营养不良、贝氏肌营养不良、遗传性淋巴水肿3型、先天性糖基化障碍等。DPAGT1缺陷主要的两种亚型:DPAGT1-CDG和肢带型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Limb girdle congenital myasthenic syndrome-13,CMS13),前者往往是一种严重的多系统疾病,可以表现为:发育不良、神经系统症状(震颤、精神运动迟滞、癫痫发作、过度兴奋、共济失调和小头畸形)和肝功能异常(凝血异常和低蛋白血症)。有些患者可能具有面部异常、乳头内陷和皮下脂肪垫。据报道,80% 以上的患者在 5 岁前死亡[13,16]。后者临床表现为肌无力,可能伴有或不伴有轻微的颅脑症状。与DPAGT1-CDG相比,CMS13的病程较轻,主要表现为肌肉无力,尤其是肢带型肌无力,以及可能的肌肉活检中出现的管状聚集体。
33例DPAGT1-CDG患儿中,23例出现肌张力低下、20例出现发育迟缓,以及癫痫或眼部异常等表现,部分存在小头畸形、关节畸形或者挛缩、肝脏肿大或者转氨酶升高、脊柱侧弯等,还有少部分存在特殊面容(颞狭窄、鼻翼模糊、耳垂薄、口小、牙齿中线融合)以及骨质疏松等情况。与文献报道一致,本例患儿也出现发育迟缓、肌无力、肝功能异常,但婴儿痉挛可能为一种新的表型。
DPAGT1-CDG患儿80% 以上在 5 岁前死亡[13,16],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特定治疗方式,主要为对症治疗,如抗癫痫、胆碱酯酶抑制剂对抗肌无力、康复训练等,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主[23]。本例患儿使用溴比斯的明口服,肌无力症状较前有所改善。在特殊情况下,饮食补充或器官移植可能会有所帮助[24]。然而,实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的关键在于开发细胞和动物模型,以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促进药物研发[25]。
为了确定潜在的治疗靶点,有学者在果蝇模型中进行了CRISPR基因敲除筛选,以寻找与更好的存活率和糖蛋白水平相关的基因,发现了数百个可能有助于治疗的候选基因。有意思的是,抑制甘露基转移酶Dpm1或其下游的糖基化途径可以挽救DPAGT1抑制和内质网应激两个体内模型,尽管这些途径的损伤通常会导致CDG。虽然这两种体内模型都表现出细胞应激(通过DPAGT1抑制或错误折叠的蛋白质),但发现了果糖代谢的新差异,表明糖酵解可能是DPAGT1-CDG的调节因子。相关研究结果为DPAGT1-CDG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包括Dpm1相关通路挽救DPAGT1抑制的独特发现,并揭示了果糖代谢与内质网应激之间的新型相互作用[26]。也有相关研究表明,某些家系存在着DPAGT1基因的新型错义突变(NM_001382,c.1217 A>G),在这些家系利用单基因遗传病胚胎植入前基因检测(PGT-M)的诊断技术,揭示了单基因遗传病胚胎的遗传特征。通过不同的在线生物信息学工具,包括MutationTaster、I-Mutant v2.0、T-Coffee和CADD v1.0,对这一突变的致病性进行了预测。最终,在进行了PGT-M之后成功妊娠的家庭中,诞生一例正常婴儿,证明了利用PGT-M技术防止有害变异体遗传到下一代的重要性[14]。
综上所述,DPAGT1基因变异相关CDG较罕见,以多系统异常为特征,包括发育迟缓、认知及运动发育障碍、癫痫发作、眼部异常、肌张力低下、关节畸形、肝功能异常等,临床诊断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临床上对于婴儿早期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癫痫发作、肌张力低下、肝功能异常、眼部异常等表现,需警惕该病,建议完善遗传病全外显子组测序以辅助诊断。目前在治疗上,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式,主要为对症治疗,如抗癫痫发作、胆碱酯酶抑制剂对抗肌无力、康复训练等,基因修饰治疗或将成为该病治疗的突破口,未来仍需进一步深入探究。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先天性糖基化紊乱(Congenital disorders of glycosylation ,CDG)是一组由蛋白质和脂质糖基化缺陷引起的罕见遗传病,涉及160多种亚型,与103余种不同的基因相关[1,2]。在这些病症中,多乙酰磷酸N-乙酰葡萄糖胺-1-磷酸转移酶(Dolichylphosphate N-acetylglucosamine phosphotransferase 1,DPAGT1)基因的变异会引起相关的先天性糖基化障碍(DPAGT1-CDG)。该病以多系统异常为特征,包括精神运动迟滞、癫痫发作、共济失调和视网膜病变,其中部分出现肝功能异常和凝血功能障碍。发育畸形特征包括斜视、面部异常、乳头内陷和皮下脂肪垫[3-5]。文章报道一例福建省儿童医院2023年11月6日入院治疗的DPAGT1-CDG患儿的临床特点,并文献复习,以提高对该病的临床认识。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23ETKLR11006)及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
病例资料 患者 女,5月龄23天龄。因“反复抽搐12天”于2023年11月至福建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就诊。患儿入院前12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抽搐,具体表现为点头拥抱样动作,成串发作,每串发作8~9下,持续1~2 min自行缓解,缓解后精神倦怠,每天发作8~9串,偶伴吐奶,无发热、腹泻,无大小便失禁,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自发病以来,精神欠佳,食纳、睡眠一般。患儿系其母第 2胎第 2 产,足月剖宫产娩出,出生体重2 800 g,否认出生时缺氧窒息史。目前尚不会抬头。父母健康,非近亲婚配,姐姐18岁,体健。既往患儿生后发育迟缓,营养不良,肌无力,目前不能抬头,平素吃奶差,容易呼吸道感染,既往4月龄3天龄时,因“呛奶”后导致“重症肺炎、呼吸衰竭”于我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治疗,治疗上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抗感染等处理,病情好转后出院,平素予鸡尾酒疗法口服改善肌无力症状。此次入院体格检查:神志清楚,精神差,表情淡漠,哭声低弱,营养不良,自主体位,消瘦外观,皮下脂肪消失,皮肤弹性稍差。追视不佳,眼球水平震颤,直接对光反射迟钝,间接对光反射尚可。口唇红,咽充血,颈软,呼吸节律不规则,吸凹征阴性,双肺呼吸音粗,闻及少许痰鸣。心音有力律齐,腹平软。四肢自主活动少,颈软无力,四肢肌力Ⅲ级,肌张力低下。跟腱、膝腱反射可引出。脑膜刺激征阴性,病理征阴性。入院辅检:血常规、脑脊液常规、生化、培养、甲功、凝血等均大致正常。血生化提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49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81 U/L,均偏高。长程脑电图提示异常婴儿脑电图,出现高度失律(图1a),后头部显著,监测到清醒期3次成串痉挛发作(图1b)。头颅核磁共振成像3.0T薄层平扫提示双侧额部脑外间隙略增宽。诊断婴儿癫痫性痉挛综合征,入院后予托吡酯、左乙拉西坦口服抗癫痫治疗,患儿抽搐好转后出院。同时行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出院后结果回报DPAGT1复合杂合变异:DPAGT1 c.764G>T:p.Cys255Phe杂合变异,变异来自母亲,父亲为野生型;DPAGT1c.315C>G:p.lle105Met杂合变异,为新发变异,父母均为野生型(图2);根据ACMG评级、脑表达、基因多态性、基因功能、基因保守性、等位基因频率等评估致病性,考虑为可能致病性变异,结合患儿有肌无力、癫痫发作、发育迟缓、呼吸功能不全、肝功能异常等表现,最终诊断为DPAGT1基因变异相关先天性糖基化障碍。出院后1个月至我院神经内科门诊随诊,未再抽搐。但患儿肌无力症状未见明显改善,考虑DPAGT1基因变异相关先天性糖基化障碍部分患儿口服溴比斯的明有效,遂加用溴比斯的明口服,逐渐加量至5 mg/(kg·d),4个月后随诊患儿肌无力症状较前改善,未见抽搐。

a. 睡眠期高度失律,后头部显著;b. 脑电监测到成串痉挛发作

文献复习 分别以“先天性糖基化、DPAGT1、DPAGT1-CDG、Congenital disorders of glycosylation” 为检索词检索 PubMed、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等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5月),发现检索符合条件的中文文献 0 篇、英文文献 13篇共32例DPAGT1-CDG患儿[4-16]。结合本组 1 例,共 33例DPAGT1-CDG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
33例患儿中6例患儿父母亲近结婚,14例在5岁前死亡,包括2例宫内死亡和1例流产胎儿。患儿从出生即可出现异常表现,如呼吸衰竭、肌张力下降、白内障、多关节挛缩等。除宫内死亡胎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发育迟缓或语言发育迟缓、智力低下。33例患儿中有24例出现肌张力低下,1例出现肌张力增高;20例出现发育迟缓;17例出现眼部异常(包括8例白内障以及眼震颤、斜视、夜盲症、视神经萎缩、散光、视网膜色素变性、乳突萎缩等);8例出现癫痫发作,其中3例为药物难治性癫痫,大部分未明确发作类型;8例出现肝脏肿大或者转氨酶升高;6例出现关节挛缩,3例出现关节畸形(第2和第3趾联合畸形等)。与文献类似,本例患儿出现癫痫发作、肌张力降低以及转氨酶升高等情况。33例病例有14例在5岁前死亡,包括2例宫内死亡和1例流产胎儿,可见该病死亡率高。目前文献报道年龄最大的DPAGT1-CDG患者,是来自同一非近亲家族的2例成年人,分别是32、34岁,这2例患者出生时正常,母孕期间和分娩过程均无异常。该2例患者在1.5~2岁时开始说话,1.5岁时开始走路,这2例的表型相对较轻,主要包括中度智障、癫痫、肌张力低下、攻击行为和平衡问题。外显子组测序提示复合杂合错义突变,即c.85A>T(p.I29F)和c.503T>C (p.L168P)[11]。另有2例胎儿宫内死亡,为同一个健康产妇,分别于妊娠27、31周出现胎儿宫内死亡,死胎表现为小颌畸形、足内收和足上翻,基因检测DPAGT1复合杂合错义变异:c.324G>A:p.Met108Ile遗传自父亲;c.122T>C:p.Leu41Pro遗传自母亲[16]。33例DPAGT1变异位点总结详见表1。

讨论 糖基化包括各种基于糖的共修饰或翻译后修饰,主要发生在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和高尔基体[17]。主要有两种途径:N-糖基化和O-糖基化。在真核细胞中,N-糖基化始于脂质连接的低聚糖在一个称为多羟基循环的循环途径中的合成,N-糖基化对蛋白质的正常折叠和功能至关重要[17,18]。N-糖基化抑制或异常,会导致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在ER腔内堆积、ER应激和诱导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18,19]。UPR是一种转录反应,旨在恢复细胞内的平衡状态,若应激状态无法得到缓解,可能导致细胞凋亡。N-糖基化的初始代谢产物是GlcNAc-PP-dolichol,其由DPAGT1酶合成。DPAGT1是N-糖基化途径中的关键蛋白,参与寡糖生物合成,在早期胚胎发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该基因位于染色体11q23.3,其功能在于催化N-乙酰基葡萄糖氨酰-焦磷酸多立醇(GlcNAc-PP-dolichol)、磷酸多立醇以及UDP-GlcNAc的合成,这是多立醇循环中N-糖基化的首要步骤[16,20,21]。目前糖基化不足导致智力障碍和畸形的病理机制尚不清楚。越来越多的文献认为DPAGT1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靶点,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发育过程中起着多种关键作用,为脑发育过程中形态发生过程出现的脑结构异常提供了可能的机制[11,15,22]。
DPAGT基因变异相关疾病具有多种表型,包括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Nonaka肌病、伴眼外肌麻痹的小核肌病、杜氏肌营养不良、贝氏肌营养不良、遗传性淋巴水肿3型、先天性糖基化障碍等。DPAGT1缺陷主要的两种亚型:DPAGT1-CDG和肢带型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Limb girdle congenital myasthenic syndrome-13,CMS13),前者往往是一种严重的多系统疾病,可以表现为:发育不良、神经系统症状(震颤、精神运动迟滞、癫痫发作、过度兴奋、共济失调和小头畸形)和肝功能异常(凝血异常和低蛋白血症)。有些患者可能具有面部异常、乳头内陷和皮下脂肪垫。据报道,80% 以上的患者在 5 岁前死亡[13,16]。后者临床表现为肌无力,可能伴有或不伴有轻微的颅脑症状。与DPAGT1-CDG相比,CMS13的病程较轻,主要表现为肌肉无力,尤其是肢带型肌无力,以及可能的肌肉活检中出现的管状聚集体。
33例DPAGT1-CDG患儿中,23例出现肌张力低下、20例出现发育迟缓,以及癫痫或眼部异常等表现,部分存在小头畸形、关节畸形或者挛缩、肝脏肿大或者转氨酶升高、脊柱侧弯等,还有少部分存在特殊面容(颞狭窄、鼻翼模糊、耳垂薄、口小、牙齿中线融合)以及骨质疏松等情况。与文献报道一致,本例患儿也出现发育迟缓、肌无力、肝功能异常,但婴儿痉挛可能为一种新的表型。
DPAGT1-CDG患儿80% 以上在 5 岁前死亡[13,16],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特定治疗方式,主要为对症治疗,如抗癫痫、胆碱酯酶抑制剂对抗肌无力、康复训练等,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主[23]。本例患儿使用溴比斯的明口服,肌无力症状较前有所改善。在特殊情况下,饮食补充或器官移植可能会有所帮助[24]。然而,实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的关键在于开发细胞和动物模型,以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促进药物研发[25]。
为了确定潜在的治疗靶点,有学者在果蝇模型中进行了CRISPR基因敲除筛选,以寻找与更好的存活率和糖蛋白水平相关的基因,发现了数百个可能有助于治疗的候选基因。有意思的是,抑制甘露基转移酶Dpm1或其下游的糖基化途径可以挽救DPAGT1抑制和内质网应激两个体内模型,尽管这些途径的损伤通常会导致CDG。虽然这两种体内模型都表现出细胞应激(通过DPAGT1抑制或错误折叠的蛋白质),但发现了果糖代谢的新差异,表明糖酵解可能是DPAGT1-CDG的调节因子。相关研究结果为DPAGT1-CDG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包括Dpm1相关通路挽救DPAGT1抑制的独特发现,并揭示了果糖代谢与内质网应激之间的新型相互作用[26]。也有相关研究表明,某些家系存在着DPAGT1基因的新型错义突变(NM_001382,c.1217 A>G),在这些家系利用单基因遗传病胚胎植入前基因检测(PGT-M)的诊断技术,揭示了单基因遗传病胚胎的遗传特征。通过不同的在线生物信息学工具,包括MutationTaster、I-Mutant v2.0、T-Coffee和CADD v1.0,对这一突变的致病性进行了预测。最终,在进行了PGT-M之后成功妊娠的家庭中,诞生一例正常婴儿,证明了利用PGT-M技术防止有害变异体遗传到下一代的重要性[14]。
综上所述,DPAGT1基因变异相关CDG较罕见,以多系统异常为特征,包括发育迟缓、认知及运动发育障碍、癫痫发作、眼部异常、肌张力低下、关节畸形、肝功能异常等,临床诊断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临床上对于婴儿早期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癫痫发作、肌张力低下、肝功能异常、眼部异常等表现,需警惕该病,建议完善遗传病全外显子组测序以辅助诊断。目前在治疗上,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式,主要为对症治疗,如抗癫痫发作、胆碱酯酶抑制剂对抗肌无力、康复训练等,基因修饰治疗或将成为该病治疗的突破口,未来仍需进一步深入探究。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