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1女,48歲。行膽囊切除時發(fā)現(xiàn)胃前壁大彎側有淡黃色塊狀物鑲嵌于胃壁上,直徑約4 cm,遂行膽囊切除并將胃壁腫塊連同周圍5 cm范圍胃壁切除。切除標本見腫塊呈分葉狀,淺黃色,位于粘膜下及肌層。術后病理診斷: 胃異位胰腺。病例2男,29歲。上腹部疼痛6年伴嘔血、黑便2天入院。X線鋇餐診斷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入院時查體: P 120次/分,BP 10.0/8.0 kPa,Hb 50 g/L,白細胞15.6×109/L,中性粒細胞0.76,淋巴細胞0.24。經(jīng)緊急處理未能止住出血,急診行剖腹探查。于十二指腸球部捫及3 cm×3 cm×1 cm大胼胝潰瘍,行畢Ⅱ式胃大部切除。見切除之標本潰瘍形成部腸壁有一2 cm×1 cm×1 cm大實質腫塊,紅黃色,中心液化壞死與腸腔相通,并可見直徑約2 mm的小動脈斷端。術后病理報告: 十二指腸球部異位胰腺并潰瘍形成。病例3男,42歲。進行性上腹脹痛、嘔吐2個月,捫及包塊1個月入院。經(jīng)對癥處理后剖腹探查,見十二指腸空腸曲部腸壁有8 cm×6 cm×6 cm大包塊,與周圍分界不清,腸腔狹窄。因浸潤范圍較廣且包裹結腸中動脈和腹腔動脈干,遂行胃空腸吻合,并取腫塊組織送檢后關腹。術后病理報告: 空腸異位
PNAS-4是新近發(fā)現(xiàn)的一個促凋亡的新基因。近年來PNAS-4在腫瘤基因治療基礎研究有大量的報道, PNAS-4基因治療及聯(lián)合化學藥物治療或放療顯示了較好的應用前景, 但PNAS-4促凋亡的分子機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綜述了近年來PNAS-4在腫瘤基因治療領域的研究進展, 并著重對PNAS-4促凋亡的分子機制的現(xiàn)有假說進行概括。根據(jù)PNAS-4新發(fā)現(xiàn)的結構域特征, 筆者提出PNAS-4可能是作為一種新的去SUMO化異肽酶, 通過去蛋白SUMO化來調節(jié)某些與凋亡相關的靶蛋白的功能, 從而發(fā)揮促凋亡的功能。
目的探討內皮素(ET)在梗阻性黃疸肝、腎、心組織損傷中的作用機理及血塞通注射液的保護作用。方法健康日本大耳白兔72只,雌雄各半,采用完全隨機分組方法隨機均分為3組: 膽總管結扎(BDL)組、BDL+血塞通注射液組及假手術組。建立實驗動物模型,分別于術后3、6、9及21 d取材。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各組動物血清總膽紅素、谷丙轉氨酶、尿素氮及肌酐; 用放免法測定各組動物肝、腎、心組織及血漿中的ET水平。結果BDL組和BDL+血塞通注射液組與假手術組比較,動物血漿及肝、腎、心組織中的ET含量明顯升高(P<0.01),肝、腎功能損害更嚴重(P<0.01); BDL+血塞通注射液組比BDL組血漿及組織中ET含量明顯降低(P<0.05),肝、腎功能損害亦減輕(P<0.05)。結論梗阻性黃疸可導致血漿及肝、腎、心組織ET含量升高,且隨梗阻時間延長升高愈明顯; 血塞通注射液通過降低血漿及組織的ET水平,發(fā)揮對梗阻性黃疸肝、腎、心損害的保護作用。
骨髓間充質干細胞(BMSC)移植是重癥急性胰腺炎(SAP)治療的研究熱點。但在臨床應用中, 該治療方式卻遇到了諸多技術及倫理問題。BMSC的旁分泌因子具有與細胞移植同樣的療效, 且可減少上述生物安全問題, 具有更安全、更易操控的治療優(yōu)勢。本文就BMSC旁分泌因子在SAP中的治療潛能作一綜述, 注射含旁分泌因子的BMSC培養(yǎng)上清有望成為未來SAP細胞治療的新策略。
目的總結C臂X線機引導下雙Endobutton鋼板微創(chuàng)治療RockwoodⅢ型及以上肩鎖關節(jié)脫位的療效。 方法2010年1月-2012年6月,于C臂X線機引導下采用雙Endobutton鋼板微創(chuàng)治療肩鎖關節(jié)脫位21例。男16例,女5例;年齡19~46歲,平均29.8歲。致傷原因:摔傷14例,交通事故傷7例。損傷至手術時間為5~12 d,平均8.3 d。根據(jù)Rockwood分型標準:Ⅲ型14例,Ⅳ型5例,Ⅴ型2例。術前肩關節(jié)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為(7.82±0.21)分,Constant評分為(35.3±4.6)分。 結果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無神經(jīng)、血管損傷等手術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颊呔@隨訪,隨訪時間12~14個月,平均13.4個月。X線片復查示,鎖骨遠端高度均達到解剖復位。術后1周及1、12個月Constant評分分別為(85.2±5.6)、(90.1±3.5)、(96.3±2.8)分;活動狀態(tài)下VAS評分分別為(4.33±0.34)、(2.12±0.26)、(0.85±0.16)分;術后各時間點以上兩指標均較術前顯著改善(P<0.05)。 結論C臂X線機引導下雙Endobutton鋼板微創(chuàng)治療Rockwood Ⅲ型及以上肩鎖關節(jié)脫位安全、有效。
目的基于醫(yī)院感染管理系統(tǒng)的綜合措施,加強醫(yī)務人員職業(yè)暴露的管理,提高醫(yī)務人員職業(yè)暴露后的上報,加強暴露人員的隨訪,減少因職業(yè)暴露引起的血源性傳染病的發(fā)生,切實保障醫(yī)務人員職業(yè)安全。方法回顧性收集 2012 年 8 月-2018 年 7 月職業(yè)暴露相關信息,應用醫(yī)院感染管理系統(tǒng)前紙質登記所收集信息為對照組(2012 年 8 月-2015 年 7 月),使用醫(yī)院感染管理系統(tǒng)收集的信息為觀察組(2015 年 8 月-2018 年 7 月),對比分析兩組上報情況和隨訪信息。結果使用醫(yī)院感染管理系統(tǒng)后,醫(yī)務人員職業(yè)暴露上報從 16.7 例/年上升到 32.7 例/年,增長了 95.8%;職業(yè)暴露發(fā)生后 1、3、6 個月的隨訪率分別從 65.0% 上升到 93.3%(χ2=15.184,P<0.001),從 45.0% 上升到 73.3%(χ2=9.033,P=0.003),從 25.0% 上升到 53.3%(χ2=8.522,P=0.004)。結論醫(yī)院感染管理系統(tǒng)能提高醫(yī)務人員職業(yè)暴露的上報和后期的隨訪率。
【摘要】目的采用單管PCR擴增(ST Amp)方法建立高效的人類白細胞抗原-DRB1(HLA-DRB1)基因測序分型(SBT)技術并探討其應用價值。方法合成7個5′端特異性擴增引物和1個3′端共用引物,將上述引物混合在一起組成單個PCR反應用于HLA-DRB1的DNA測序分型分析。 結果所有樣本都能成功分型,分型結果準確可靠,重復性好。結論ST Amp法改進了測序分型技術,具有高分辨率、高特異性和高效率的特點,值得推廣應用。
目的 評價 ECRS 管理模式對多重耐藥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 MDRO)醫(yī)院感染防控質量的影響。方法 回顧性收集南昌市第一醫(yī)院 2020、2021 年度的 MDRO 防控相關資料。2020 年醫(yī)院按照《多重耐藥菌醫(y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專家共識》要求,實施常規(guī)的 MDRO 感染防控管理;2021 年醫(yī)院在此基礎上運用 ECRS 法四原則對 MDRO 感染防控管理進行取消、合并、重排、簡化。分析對比兩個年度間環(huán)境物體表面 MDRO 檢出率、MDRO 醫(yī)院感染發(fā)生例次率、手衛(wèi)生依從率、接觸隔離防控措施執(zhí)行率、MDRO 感染防控教育考核合格率。結果 2021 年環(huán)境物體表面 MDRO 檢出率低于 2020 年(9.39% vs. 31.63%),MDRO 醫(yī)院感染發(fā)生例次率低于 2020 年(1.18% vs. 1.46%),醫(yī)務人員、工勤人員和陪護者的手衛(wèi)生依從率高于 2020 年(90.99% vs. 78.63%,73.51% vs. 45.96%,70.96% vs. 33.71%),接觸隔離防控措施執(zhí)行率高于 2020 年(93.31% vs. 70.79%),醫(yī)務人員、工勤人員和陪護者的 MDRO 感染防控教育考核合格率高于 2020 年(96.57% vs. 81.31%,76.47% vs. 47.95%,73.17% vs. 34.19%),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ECRS 管理模式可提升 MDRO 醫(yī)院感染防控的執(zhí)行力及防控水平,降低 MDRO 醫(yī)院感染發(fā)生率。
目的 探討肝移植受者發(fā)生術后肺部并發(fā)癥(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PPCs)的影響因素,并構建列線圖模型以識別高?;颊摺7椒?回顧收集2019年11月1日至2022年11月1日期間在東部戰(zhàn)區(qū)總醫(yī)院行肝移植術的189例受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是否發(fā)生PPCs分為PPCs組(n=61)和非PPCs組(n=128)。采用單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確定PPCs的危險因素,利用R軟件構建列線圖,使用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校準曲線等工具評估列線圖模型的預測效果。結果 189例肝移植受者中61例出現(xiàn)PPCs,發(fā)生率為32.28%。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PPCs與年齡、吸煙、Child-Pugh評分、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糖尿病、預后營養(yǎng)指數(shù)(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術中是否利尿相關(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 [OR=1.092,95%CI 為(1.034,1.153),P=0.002]、Child-Pugh評分 [OR=1.575,95%CI 為(1.215,2.041),P=0.001]、合并COPD [OR=4.578,95%CI 為(1.832,11.442),P=0.001]、合并糖尿病 [OR=2.548,95%CI為(1.024,6.342),P=0.044]、術前血小板計數(shù)(blood platelet,PLT) [OR=1.076,95%CI 為(1.017,1.138),P=0.011] 和手術時間 [OR=1.061,95%CI 為(1.012,1.113),P=0.014] 是肝移植術后PPCs的獨立危險因素。利用以上6個獨立危險因素構建PPCs列線圖預測模型,其ROC曲線下面積為0.806,擬合優(yōu)度檢驗提示擬合優(yōu)度較好(P=0.129),校準曲線和決策曲線顯示模型標準,一致性較好。 結論 基于年齡、Child-Pugh評分、合并COPD、合并糖尿病、術前PLT和手術時間構建的列線圖模型能較好地識別肝移植術后發(fā)生PPCs的高?;颊?。
目的 總結肝包蟲性急腹癥的診斷與治療經(jīng)驗。方法 對297例肝包蟲性急腹癥的手術前診斷、手術方法及術后療效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手術297例中,治愈285例,治愈率為95.96%; 死亡12例,死亡率為4.04%,其中6例因囊腫破入腹腔致彌漫性膽汁性腹膜炎及過敏性休克死亡,2例因包蟲種植,多次手術后死于營養(yǎng)不良,4例為巨大肝包蟲,內囊液為7 000~12 000 ml,術后繼發(fā)囊內感染而死于肝功能衰竭。結論 肝包蟲性急腹癥應以外科急診手術治療為主,同時應積極給予抗休克、抗感染及抗過敏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