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 肌腱損傷后周圍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及體外牽伸載荷條件下肌腱細胞產(chǎn)生的PGE2均升高,通過觀察外源性PGE2對兔跟腱膠原含量的影響,探討其與肌腱病發(fā)生的關系。 方法 取健康3~4月齡日本短耳兔24只,體重2.0~2.5 kg,雌雄不限;根據(jù)PGE2注射劑量不同隨機分為兩組(n=12):低劑量組(50 ng)和高劑量組(500 ng)。隨機選擇一側后肢跟腱中部經(jīng)皮注射0.2 mL對應劑量PGE2,對側對應部位注射0.2 mL生理鹽水作為對照,每周注射1次至處死。注射4、8周后兩組各處死6只實驗動物,大體觀察跟腱情況后,取雙側跟腱HE染色觀察細胞結構、基質形態(tài),苦味酸-天狼星紅染色偏振光顯微鏡下觀察肌腱組織的膠原變化并定量分析Ⅰ、Ⅲ型膠原含量,透射電鏡觀測膠原纖維密度及直徑。 結果 HE染色示兩組實驗側均出現(xiàn)膠原纖維結構破壞??辔端?天狼星紅染色示4、8周時兩組實驗側Ⅲ型膠原纖維均較對照側增加,Ⅰ型膠原減少(P lt; 0.05);與低劑量組比較,高劑量組實驗側Ⅲ型膠原纖維增加,Ⅰ型膠原減少,Ⅲ/Ⅰ型膠原比值增高(P lt; 0.05)。透射電鏡示兩組4、8周時實驗側單位面積內總膠原纖維橫截面積所占百分比均較對照側降低,直徑gt; 100 nm的纖維比例均較對照側降低,直徑lt; 100 nm的纖維比例均增加(P lt; 0.05);與低劑量組比較,高劑量組實驗側單位面積內總膠原纖維橫截面積所占百分比更低,直徑gt; 100 nm的纖維比例均明顯降低,直徑lt; 100 nm的比例明顯增加(P lt; 0.05)。 結論 重復注射PGE2能導致兔跟腱Ⅰ型膠原減少,Ⅲ型膠原增多,Ⅰ/Ⅲ型膠原比例倒置,單位面積總膠原纖維密度降低,直徑變細,可能與肌腱病發(fā)生相關。
目的探討不同機械牽伸條件對大鼠肌腱干細胞(tendon stem cells,TSCs)RhoA/ Rho相關蛋白激酶(Rho associated protein kinases,ROCK)分子表達的影響。 方法取2~3月齡雄性SD大鼠(體重200~250 g)跟腱組織,采用酶消化法分離培養(yǎng)TSCs。取第2~3代細胞接種于微溝槽培養(yǎng)皿中,分別以牽伸應變量4%、8%(4%牽伸組、8%牽伸組),牽伸頻率1 Hz,牽伸時間4 h/d進行機械牽伸,倒置相差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生長情況;牽伸1、2、3 d后收集細胞,采用實時定量 PCR、Western blot檢測RhoA、ROCK基因及蛋白表達情況,應用細胞計數(shù)試劑盒8檢測牽伸后細胞增殖情況。以未牽伸的TSCs作為對照組。 結果第2代TSCs形態(tài)呈鵝卵石樣,聚集生長;接種于微溝槽培養(yǎng)皿后呈雜亂生長;牽伸后細胞貼壁良好,無脫落,并沿受力方向排列。各時間點TSCs中RhoA、ROCK基因相對表達量隨牽伸應變量的增加呈遞增趨勢,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牽伸1 d時,4%、8%牽伸組與對照組相比RhoA、ROCK蛋白表達水平相似(P>0.05);2、3 d時,4%、8%牽伸組表達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且隨牽伸應變量增加呈遞增趨勢,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各時間點,8%牽伸組細胞增殖顯著低于4%牽伸組及對照組(P<0.05);4%牽伸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大鼠TSCs中RhoA、ROCK分子表達水平隨牽伸應變量的增加而增加,RhoA/ROCK分子可能是TSCs機械牽伸后的重要效應分子。
目的探討關節(jié)鏡下肌腱聯(lián)合固定術治療巨大肩袖損傷伴肱二頭肌長頭腱近端病損的的療效。 方法回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6月,采用關節(jié)鏡下肌腱聯(lián)合固定術治療的48例巨大肩袖損傷伴肱二頭肌長頭腱近端病損患者臨床資料。男22例,女26例;年齡35~59歲,平均46歲。存在明確創(chuàng)傷史者12例。病程1~57個月,平均4.6個月。患肩中重度疼痛,關節(jié)活動范圍及肌力較健側下降。根據(jù)Goutallier分型標準:0級3例,1級18例,2級27例。記錄手術時間以及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肩關節(jié)活動范圍、前屈上舉及屈肘力量、Constant-Murley肩關節(jié)功能評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評分、美國肩肘外科醫(yī)師(ASES)評分、Mayo肘關節(jié)功能評分(MEPS)以及MRI復查評價療效。 結果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手術時間120~160 min,平均135 min。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術后出現(xiàn)肩關節(jié)腫脹、切口滲血,經(jīng)對癥處理后愈合。48例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2~18個月,平均13.9個月。術后6個月復查MRI示肌腱愈合良好。與術前相比,術后12個月VAS評分顯著降低,肩關節(jié)前屈上舉、外旋、體側內旋以及前屈上舉肌力均增加,ASES評分、Constant-Murley評分及UCLA評分亦上升,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肘關節(jié)MEPS評分及屈肘肌力與術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關節(jié)鏡下肌腱聯(lián)合固定術治療巨大肩袖損傷伴肱二頭肌長頭腱近端病損,可獲得滿意療效。
目的探討不同濃度TGF-β3對體外大鼠跟腱來源肌腱干細胞(tendon stem cells,TSCs)分化的影響。 方法取3周齡雄性SD大鼠跟腱組織,采用酶消化法分離、培養(yǎng)TSCs,取第3代TSCs以2×103個/cm2密度接種于細胞培養(yǎng)皿中,培養(yǎng)24 h觀察細胞完全貼壁后,分別采用5.0、2.5、1.0、0 ng/mL TGF-β3培養(yǎng),于1、3、5 d收集細胞進行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觀察成肌腱分化標志性基因Ⅰ型膠原、肌腱蛋白C(tenascin C,TNC)、腱調蛋白(tenomodulin,TNMD)和Scx(scleraxis),成骨分化標志性基因成骨特異性轉錄因子2(Runt 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ALP,成軟骨分化標志性基因Sox9、Ⅱ型膠原,成脂肪分化標志性基因AP2、過氧化物酶增殖物活化受體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表達情況。 結果不同濃度TGF-β3處理不同時間可導致TSCs向不同方向分化。TGF-β3促進TSCs向肌腱方向分化,與TGF-β3濃度、處理時間均相關,且兩者存在交互作用(P<0.05)。TGF-β3短時間、低濃度刺激會抑制TSCs向非肌腱方向分化,而高濃度、長時間刺激會同時導致TSCs向成骨、成軟骨等方向分化。 結論TGF-β3對TSCs分化的作用呈多樣性,隨濃度和時間改變而不同,可能是TSCs正常分化和異常分化之間的關鍵因素。
目的 探討不同強度跑臺訓練對膠原酶誘導的大鼠跟腱微損傷修復的影響。 方法 取 8 周齡雄性 SD 大鼠 72 只,體質量 200~250 g,經(jīng)適應性跑臺訓練 1 周后,于雙側跟腱各注射 30 μL 濃度為 10 mg/mL 的Ⅰ型膠原酶溶液,制備膠原酶誘導的跟腱微損傷模型。飼養(yǎng) 1 周后隨機分為對照組(n=24)、低強度組(n=24)、高強度組(n=24);對照組大鼠可自由活動;低、高強度組采用計算機控制動物實驗跑臺對大鼠進行被動跑臺訓練,其中低強度組跑臺強度為 13 m/min、20 min/d,高強度組跑臺強度為 17 m/min、60 min/d。于訓練開始即刻及 1、4 周,每組各取 8 只大鼠雙側跟腱,行大體觀察、組織學觀察并半定量評分以及生物力學測試。 結果 訓練開始即刻,各組跟腱標本大體觀察、組織學觀察及半定量評分以及生物力學測試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各組跟腱微損傷模型損傷程度相似,具有可比性。大體觀察示,1 周時,各組腱旁結締組織增生、肌腱組織缺乏光澤;4 周時,低強度組腱旁增生組織較對照組明顯減少,而高強度組腱旁結締組織較多,并且有大量新生血管形成。組織學觀察示,1 周時各組間總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低、高強度組僅新生血管量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 周時,高強度組總分明顯高于對照組、低強度組,對照組顯著高于低強度組(P<0.05);低強度組纖維排列、細胞形態(tài)、細胞異常增多、新生血管量評分與對照組、高強度組比較,高強度組細胞異常增多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生物力學測試示,1 周時各組跟腱橫截面積、最終應力、抗拉強度及彈性模量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 周時,低強度組最終應力及抗拉強度較對照組明顯升高(P<0.05),最終應力及彈性模量較高強度組明顯升高(P<0.05);其余各指標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低強度跑臺訓練能夠促進膠原酶誘導的大鼠跟腱微損傷的修復。
目的系統(tǒng)評價超聲引導穿刺灌洗(ultrasound-guided percutaneous lavage,UGPL)治療肩袖鈣化性肌腱炎的臨床療效。方法計算機檢索 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anFang Data、CBM、VIP 和 CNKI 數(shù)據(jù)庫,搜集有關 UGPL 治療肩袖鈣化性肌腱炎的隨機對照試驗(RCT),檢索時限均從建庫至 2017 年 11 月。由 2 名研究者獨立篩選文獻、提取資料并評價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后,采用 RevMan 5.3 軟件進行 Meta 分析。結果共納入 7 個 RCT,包括 587 例患者。Meta 分析結果顯示:與體外沖擊波療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相比,UGPL 治療肩袖鈣化性肌腱炎在 12 月后的視覺模擬評分(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MD=–1.96,95%CI(–2.18,–1.75),P<0.000 01]、鈣沉積平均粒徑[MD=–3.13,95%CI(–5.05,–1.22),P<0.001]、鈣化灶清除[RR=1.65,95%CI(1.36,2.01),P<0.000 01]等方面更優(yōu),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兩組隨訪 6 周后 VAS 評分[MD=–0.85,95%CI(–2.84,1.14),P=0.40]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RR=1.20,95%CI(0.03,49.69),P=0.93]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當前證據(jù)表明,UGPL 治療肩袖鈣化性肌腱炎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相對于 ESWT,UGPL 在臨床疼痛緩解和鈣化灶清除上更有優(yōu)勢。受納入研究數(shù)量和質量的限制,上述結論尚待更多高質量研究予以驗證。
目的系統(tǒng)評價體外沖擊波療法(ESWT)治療肩袖肌腱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期為臨床實踐提供參考依據(jù)。方法計算機檢索 CENTRAL、MEDLINE、EMbase、CINAHL Plus、PEDro、CNKI、CBM、WanFang Data 和 VIP 數(shù)據(jù)庫,搜集國內外有關 ESWT 治療肩袖肌腱病的隨機對照試驗(RCT),檢索時限均從建庫至 2021 年 1 月 11 日。由 2 名研究者獨立篩選文獻、提取資料并評價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后,采用 RevMan 5.3 軟件進行 Meta 分析。結果共納入 11 篇文獻的 12 個 RCT,包括 529 例患者,包括試驗組 273 例,對照組 256 例。Meta 分析結果顯示,在疼痛改善上,ESWT 與假 ESWT 對疼痛的改善,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SMD=?1.08,95%CI(?2.45,0.29),P=0.12];ESWT 改善疼痛優(yōu)于電針[SMD=?7.15,95%CI(?8.50,?5.80),P<0.000 01];ESWT 作為輔助治療與單用針灸療法相比,對疼痛的改善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SMD=?4.32,95%CI(?11.93,3.29),P=0.27]。在 Constant-Murley 肩關節(jié)功能評分(CMS)上,ESWT 對 CMS 的改善優(yōu)于假 ESWT[SMD=1.31,95%CI(0.08,2.53),P=0.04];ESWT 與其他療法對 CMS 的改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SMD=0.13,95%CI(?2.07,2.33),P=0.91];ESWT 作為輔助治療與單用針灸療法對 CMS 的改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SMD=1.68,95%CI(?0.69,4.05),P=0.16]。結論當前有限證據(jù)顯示,ESWT 可能會改善肩袖肌腱病患者的肩關節(jié)功能,但對肩袖肌腱病患者疼痛的改善尚不明確。受納入研究數(shù)量和質量的限制,上述結論尚需更多高質量研究予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