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討肱骨髁上截骨雙鋼板固定治療成人創(chuàng)傷后肘內翻的方法及療效。 方法 回顧性分析2007 年6 月- 2010 年12 月手術治療22 例成人創(chuàng)傷后肘內翻畸形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16 例,女6 例;年齡18 ~ 29 歲,平均21 歲。既往均有肱骨髁上骨折病史;初次骨折后3 個月~ 1 年,平均6 個月出現肘內翻畸形;出現畸形后4 ~ 17 年,平均8 年入院手術。術前患側肘關節(jié)提攜角為肘內翻16 ~ 25°,平均20.6°。肘關節(jié)功能采用Flynn 評分均為差。術中行肱骨外側閉合楔形截骨,以2 塊重建鋼板塑形后分別置于肱骨內外側柱以固定截骨斷端。術后無需外固定,早期行功能鍛煉。 結果 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22 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6 ~ 24 個月,平均13 個月。末次隨訪時患側肘關節(jié)提攜角為肘外翻0 ~ 10°,平均7.5°?;颊呓毓翘幘切杂希蠒r間8 ~ 13 周,平均10 周。術后無感染,神經、血管損傷,內固定物松動、斷裂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無肘內翻復發(fā)。末次隨訪時Flynn 評分優(yōu)17 例,良3 例,中2 例,優(yōu)良率91%。 結論 采用肱骨髁上截骨加雙鋼板固定治療成人創(chuàng)傷后肘內翻畸形,固定堅強,骨折愈合率高,術后能早期功能鍛煉,肘關節(jié)功能恢復滿意。
目的 分析兒童肱骨髁上骨折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原因及防治對策。 方法 2002 年7 月- 2008 年7 月,收治203 例兒童肱骨髁上骨折,回顧性分析49 例出現并發(fā)癥患兒的臨床資料。男32 例,女17 例;年齡2 ~ 14 歲,平均9 歲。受傷原因:摔傷38 例,高處墜落傷4 例,交通傷7 例。均為閉合骨折。伸直型44 例,屈曲型5 例。骨折根據Gartland 分型標準:Ⅱ型10 例,Ⅲ型39 例。軟組織輕度腫脹1 例,中度28 例,重度20 例。單純神經損傷10 例,血管損傷21 例,前臂骨筋膜室綜合征3 例。傷后至手術時間1 ~ 25 d。其中13 例行閉合復位,21 例行閉合復位經皮克氏針固定,15 例行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骨折復位后均行肘關節(jié)屈曲90° 位石膏托固定。其中2 例血管損傷者取血栓后修復血管,2 例熱敷解痙;2 例神經干挫傷腫脹者行神經外膜切開減壓;骨筋膜室綜合征者切開減壓后7 ~ 10 d 二期縫合切口。 結果 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純壕@隨訪,隨訪時間1 ~ 5 年,平均3.4 年。骨折于4 ~ 8 周達骨性愈合。血管損傷者血供均恢復正常。1 例正中神經損傷者功能恢復不良,手術探查后仍遺留功能障礙。1 例骨筋膜室綜合征術后3 個月發(fā)生Volkmann 缺血性肌攣縮。術后3 個月~ 1 年發(fā)生肘內翻11 例,骨化性肌炎4 例。術后3 個月按照Flynn 臨床功能評定標準評定肘關節(jié)功能:優(yōu)21 例,良7 例,可3 例,差18 例。 結論 及時骨折復位是保證血管、神經功能恢復及預防骨筋膜室綜合征的關鍵,保守治療不能恢復者需手術探查;肘內翻的防治應貫穿于復位、固定以及功能康復的全過程。
目的 探討小切口穿針術治療兒童Gartland Ⅲ 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手術方式和治療效果。 方法 2002 年9 月- 2009 年7 月,收治189 例兒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男137 例,女52 例;年齡1 ~ 13 歲,平均6.2 歲。運動傷173 例,車禍傷9 例,高處墜落傷5 例,地震傷2 例。伴其他部位骨折11 例;橈神經損傷36 例,正中神經損傷5 例,尺神經損傷2 例;肱動脈斷裂2 例。受傷至入院時間1 h ~ 10 d。采用小切口穿針術治療骨折,同期行神經、血管探查修復。 結果 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無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143 例獲隨訪,隨訪時間5 個月~ 5 年,平均12 個月。X 線片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時間2 ~ 4 個月,平均2.5 個月。6 例發(fā)生肘內翻,但肘關節(jié)屈伸功能基本正常;其中2 例行肱骨遠端楔形截骨矯形術,余繼續(xù)功能鍛煉。肘關節(jié)功能評價參照Flynn 等臨床功能評定標準:優(yōu)121 例,良15 例,可7 例,優(yōu)良率95.1%。術后切口未遺留明顯瘢痕,神經、血管損傷者術后功能均基本恢復正常。 結論 小切口穿針術治療兒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具有創(chuàng)傷小、手術時間短、操作簡便、手術并發(fā)癥少的優(yōu)點。
目的總結兒童 Gartland Ⅱ、Ⅲ 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療經驗。方法2015 年 1 月—2017 年 1 月收治 45 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兒,其中男 28 例,女 17 例;年齡 1~13 歲,平均 5.7 歲。致傷原因:運動摔傷 43 例,高處墜落傷 2 例。骨折按 Gartland 分型,Ⅱ型 12 例,Ⅲ 型 33 例。受傷至手術時間 2~12 h,平均 4.6 h。先行閉合復位,其中 12 例 Gartland Ⅱ型閉合復位均獲得成功;Gartland Ⅲ 型患兒中 20 例閉合復位成功,11 例復位失敗者及 2 例合并橈神經損傷者改行前方橫切口輔助復位。復位成功后行經皮交叉克氏針固定。結果手術時間 16~52 min,平均 32 min;C 臂 X 線機透射次數 4~17 次,平均 6.7 次;住院時間 3~7 d,平均 4 d。45 例患兒均獲隨訪,隨訪時間 8~20 個月,平均 12 個月。3 例 Gartland Ⅲ 型閉合復位患兒術后出現尺神經麻痹,1~3 個月后恢復。術后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時間 2~3 個月。無切口感染、Volkmann 肌攣縮等并發(fā)癥發(fā)生。術后 6 個月肘關節(jié)功能評分:閉合復位者獲優(yōu) 16 例、良 12 例、一般 4 例,優(yōu)良率 87.5%。其中 Gartland Ⅱ型優(yōu) 9 例、良 3 例,優(yōu)良率 100%;Gartland Ⅲ 型優(yōu) 7 例、良 9 例、一般 4 例,優(yōu)良率 80%。前方橫切口輔助復位者獲優(yōu) 7 例、良 5 例、一般 1 例,優(yōu)良率 92.3%。結論Gartland Ⅱ、Ⅲ 型肱骨髁上骨折可先閉合復位,對復位失敗者采取前方橫切口輔助復位,成功后行經皮交叉克氏針固定,手術操作簡便、創(chuàng)傷小、術中射線暴露較少,術后功能良好。
目的探討影像存儲傳輸系統(tǒng)(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用于青少年肘內翻畸形肱骨外側楔形截骨矯形術前設計的效果。方法回顧分析 2014 年 7 月—2016 年 7 月收治的 16 例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內翻畸形青少年患者臨床資料,術前均采用 PACS 測量健側提攜角、患側內翻角,計算截骨角度以及長度,并指導術中操作。男 10 例,女 6 例;年齡 10~17 歲,平均 11.4 歲。病程 2~10 年,平均 5.6 年。術前 X 線片示肱骨髁上骨折均已愈合,其中 9 例伴內旋畸形;患側內翻角為 19.5°~33.5°。術后定期復查 X 線片,觀察骨折愈合及肘內翻畸形矯正情況;采用 Mayo 評分評價肘關節(jié)功能,測量肘關節(jié)活動度。結果術中實際截骨角度及長度與術前設計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住院時間 2~8 d,平均 4.5 d。切口均Ⅰ期愈合,無切口感染及尺神經損傷等并發(fā)癥發(fā)生。16 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 12~18 個月,平均 14 個月。X 線片復查示截骨均獲骨性愈合,愈合時間 2~7 個月,平均 2.5 個月。截骨愈合后于 8~14 個月取出內固定物,平均 12.0 個月。X 線片測量示術后 1 d 患側提攜角恢復至(10.3±2.0)°,與術前健側(10.6±1.5)°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480,P=0.637);術后 1 年患側提攜角為(9.8±2.6)°,與同期健側(10.4±1.6)°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789,P=0.438)。術后 1 年,患側肘關節(jié)活動范圍達屈(131.6±8.4)°、伸(6.4±2.6)°,健側肘關節(jié)分別為(134.2±6.3)°、(5.9±2.2)°,健患側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143,P=0.262;t=0.587,P=0.561);肘關節(jié)功能按 Mayo 評分評定:優(yōu) 9 例、良 6 例、可 1 例,優(yōu)良率為 93.7%。結論青少年肘內翻畸形外側楔形截骨矯形術前采用 PACS 設計截骨角度及長度,能指導手術操作,使截骨更精確、簡便。
目的 探討采用閉合復位、拇指撥擋技術尺側穿克氏針治療兒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療效。 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5月采用閉合復位、拇指撥擋技術尺側穿克氏針內固定治療的58例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兒臨床資料。男31例,女27例;年齡2~14歲,平均6.4歲。致傷原因:摔傷47例,運動傷11例。受傷至手術時間為24.4~70.6 h,平均49.6 h。術中觀察尺側穿克氏針時環(huán)、小指抽動情況,術后觀察尺神經損傷情況,記錄骨折愈合時間,末次隨訪時采用Flynn肘關節(jié)評分評定療效,并觀察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結果 術中尺側穿克氏針時均未出現環(huán)、小指抽動,患兒尺神經均無損傷。58例患兒均獲隨訪,隨訪時間6~24個月,平均12.9個月。1例患兒術后出現術區(qū)感染,局部皮膚紅腫,克氏針針眼處膿性分泌物滲出,予以門診靜脈輸液抗炎、定期換藥后好轉,骨折初步愈合后拔除克氏針;2例患兒出現克氏針針尾激惹,經口服抗生素,門診換藥治療后康復?;純壕闯霈F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等嚴重并發(fā)癥;骨折愈合時間4~6周,平均4.2周。末次隨訪時Flynn肘關節(jié)評分評定療效,達優(yōu)52例、良4例、可2例,優(yōu)良率96.6%。 結論 采用閉合復位、拇指撥擋技術尺側穿克氏針治療兒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安全且固定穩(wěn)定,不會造成醫(yī)源性尺神經損傷。
目的探討肘前橫切口治療兒童閉合復位失敗的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supracondylar humerus fractures,SHFs)的早期臨床療效。 方法 2020年7月—2022年4月,采用肘前橫切口內外髁交叉克氏針固定治療20例兒童閉合復位失敗的GartlandⅢ型SHFs。男9例,女11例;年齡1.1~6.0歲,平均3.1歲。致傷原因:摔傷12例,高處墜落傷8例。入院至手術時間為7~18 h,平均12.4 h。術后觀察切口愈合情況及有無神經損傷、肘內翻等并發(fā)癥發(fā)生;記錄并比較拆除石膏、拔除克氏針及末次隨訪時肘關節(jié)屈伸活動度,以及末次隨訪時健患側肘關節(jié)屈伸及前臂旋轉活動度;X線片上測量Baumann角并觀察骨折愈合情況。末次隨訪時根據Flynn肘關節(jié)功能評定標準評價療效。結果 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無皮緣壞死、瘢痕攣縮、尺神經損傷及肘內翻發(fā)生。2例術后出現患側拇指橈背側疼痛。術后2~4周(平均2.7周)拆除石膏并開始肘關節(jié)屈伸鍛煉;4~5周(平均4.3周)拔除克氏針。20例患兒均獲隨訪,隨訪時間6~16個月,平均12.4個月。骨折愈合時間4~5周,平均4.5周,無延期愈合、骨化性肌炎等并發(fā)癥發(fā)生。術后肘關節(jié)屈伸活動度逐漸改善,拆除石膏、拔除克氏針及末次隨訪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7);末次隨訪時健患側間肘關節(jié)屈伸及前臂旋轉活動度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即刻、拔除克氏針及末次隨訪時Baumann角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末次隨訪時根據Flynn肘關節(jié)功能評定標準評價,獲優(yōu)16例、良4例,優(yōu)良率100%。結論肘前橫切口內外髁交叉克氏針固定治療兒童閉合復位失敗的GartlandⅢ型SHFs,骨折后方軟組織鉸鏈完整,易于復位穿針固定,切口小、并發(fā)癥少、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復早、復位質量與固定可靠,可獲得滿意療效。
目的 探討克氏針重建內、外側柱骨膜鉸鏈輔助兒童多方向不穩(wěn)定肱骨髁上骨折閉合復位的效果。方法 回顧分析2020年8月—2022年8月收治且符合選擇標準的43例兒童多方向不穩(wěn)定肱骨髁上骨折臨床資料。其中,21例采用克氏針重建內、外側柱骨膜鉸鏈輔助閉合復位后經皮克氏針內固定治療(研究組),22例采用傳統(tǒng)閉合復位經皮克氏針內固定治療(對照組)。兩組患兒性別、年齡、致傷原因、骨折側別以及受傷至手術時間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中透視次數、閉合復位失敗改行切開復位例數、骨折愈合時間、術后2個月內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以及末次隨訪時肘關節(jié)功能Flynn評分。結果 研究組骨折均閉合復位成功,對照組4例改為切開復位后完成手術,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40)。研究組手術時間、術中透視次數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6~18個月,研究組平均9.0個月、對照組平均9.8個月。影像學復查示兩組骨折均愈合,愈合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373)。末次隨訪時根據Flynn評分標準,研究組肘關節(jié)功能優(yōu)良率為95.2%(20/21)、對照組為86.4%(19/22),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317)。術后2個月內均無感染、克氏針針尾激惹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結論 對于兒童多方向不穩(wěn)定肱骨髁上骨折,克氏針重建內、外側骨膜鉸鏈輔助閉合復位與傳統(tǒng)閉合復位技術相比,具有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透視次數以及有效避免切開復位的優(yōu)勢,且能獲得相似的術后肘關節(jié)功能。
目的 討論肘橫紋延長線在指導兒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克氏針內固定手術中的作用。方法回顧分析2021年8月—2024年7月收治且符合選擇標準的58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兒臨床資料。其中28例術中于肘橫紋延長線輔助下進行肱骨內上髁置針(研究組),30例術中采用常規(guī)觸摸肱骨內上髁輔助置針(對照組)。兩組患兒性別、年齡、側別、致傷原因、Gartland分型、克氏針構型、受傷至手術時間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閉合復位率、總手術時間、內側髁置針時間、內側髁置針操作期間透視次數、一次性確定內側進針點率、尺神經損傷率及骨折愈合時間;同時比較所有患兒中受傷至手術時間≤24 h和>24 h者閉合復位率;采用Mayo肘關節(jié)功能評分進行功能評價。 結果研究組閉合復位率高于對照組(P<0.05);所有患者中受傷至手術時間≤24 h者閉合復位率 [73.3%(22/30)]明顯高于>24 h者 [42.9%(12/28)](χ2=5.545,P=0.019)。研究組總手術時間、內側置針時間、透視次數明顯少于對照組,一次性確定內側進針點率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發(fā)生4例尺神經損傷,研究組無尺神經損傷,但兩組尺神經損傷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兒均獲隨訪,隨訪時間6~12個月,平均8個月。兩組均無骨不連發(fā)生,研究組骨折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均未見Volkmann缺血性攣縮癥現象,無異位骨化、骨化性肌炎、骨骺早閉發(fā)生;均未發(fā)生克氏針松動、折斷等并發(fā)癥。末次隨訪時根據Mayo肘關節(jié)功能評分評價功能,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在兒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療中,肘橫紋延長線可輔助快速定位肱骨內上髁,快速置入克氏針,減少手術時間及創(chuàng)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