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討圍產期各種相關因素與高間接膽紅素血癥發(fā)病的關系。 方法 選擇2011年1月-5月85例產科出生足月高間接膽紅素血癥患兒血清總膽紅素升高(依據其小時齡)達到全國新生兒學組干預推薦方案光療標準、且結合膽紅素<34 μmol/L,即高間接膽紅素血癥。同時按同性別同年齡階段出生抽取85例無高膽紅素血癥足月兒按1︰1配對作對照組。采用單因素分析和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的方法,篩選高間接膽紅素血癥發(fā)病的危險因素。 結果 引起高間接膽紅素血癥的圍生因素包括胎齡、產式、窒息、開奶時間延遲、胎糞排出時間延遲、喂養(yǎng)方式、出血、低血糖、紅細胞比容和出生體質量下降。其中引起高間接膽紅素血癥獨立的高危圍生因素為胎齡、開奶時間延遲、低血糖、出血、紅細胞增多癥和出生體質量下降。 結論 臨床對具有多種高危圍生因素的患兒應提高對其發(fā)生高膽紅素血癥可能的預見性,及早采取預防措施。
目的系統(tǒng)評價維生素D補充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胰島素抵抗、胰島素β細胞功能等指標的影響。 方法計算機檢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2015年12期)、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 Online、VIP、CNKI、WanFang Data和CBM數據庫,搜集2型糖尿病患者補充維生素D相關的隨機對照試驗(RCT),檢索時限均為從建庫到2015年12月。由2位評價員獨立篩選文獻、提取資料并評價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后,采用RevMan 5.3和Stata 12.0軟件進行Meta分析。 結果最終納入22個RCT,共1 756例患者(試驗組889例,對照組867例)。Meta分析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維生素D補充組HOMA-IR指標明顯改善[SMD=–0.68,95%CI(–1.23,–0.12),P=0.02],但在FPG[MD=–3.64,95%CI(–11.41,4.13),P=0.36]、HbA1c[MD=–0.04,95%(–0.16,0.09),P=0.55]和HOMA-β[SMD=–0.17,95%CI(–1.39,1.04),P=0.78]方面,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進一步的亞組分析結果顯示,維生素D補充組在中東人群、隨訪時間≤3個月的FPG水平[中東人:MD=–8.83,95%CI(–15.12,–2.54),P=0.006;隨訪≤3月:MD=–7.94,95%CI(–13.39,–2.50),P=0.004]和HOMA-IR指標[中東人:SMD=–0.94,95%CI(–1.80,–0.09),P=0.03;隨訪≤3月SMD=–1.02,95%CI(–1.95,–0.10),P=0.03]方面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結論當前證據顯示,2型糖尿病患者補充維生素D可改善胰島素抵抗,但對血糖控制和胰島β細胞功能的影響并不顯著。維生素D補充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改善胰島素抵抗和胰島β細胞功能的證據尚不充分,仍需大量高質量的研究證實。
目的探討埋線隆鼻對鼻背軟組織和再次鼻整形的影響。方法回顧性分析2017年7月—2019年7月收治且符合選擇標準的29例埋線隆鼻術后再次鼻整形患者臨床資料?;颊呔鶠榕裕荒挲g18~43歲,平均26.8歲。埋線隆鼻術后3~48個月入院,中位時間15個月。其中,鼻尖突度不足18例、鼻根突度不足22例、線材異位7例、線材外露5例、感染3例,10例存在2種及以上情況。合并短鼻畸形9例,鼻部存在鼻尖球形肥大1例、鼻小柱偏斜3例、鼻翼基底過寬3例、駝峰1例。3例感染患者僅行取線和清創(chuàng)手術;其余26例均再次鼻整形,鼻背均使用聚四氟乙烯假體,16例取自體肋軟骨和耳軟骨、10例取自體鼻中隔軟骨和耳軟骨行鼻尖整形術。將術中取出的線材及周圍組織標本行組織學觀察。術后測量鼻長度及鼻尖突度并計算比值,以評價鼻部形態(tài);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評價患者滿意度。結果 患者術后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2~48個月,平均18個月。術后3例感染患者炎癥控制。其余26例再次鼻整形者術后即刻即獲得滿意效果,術前及術后7 d、6個月,鼻長度分別為(4.11±0.34)、(4.36±0.25)、(4.33±0.22)cm,鼻尖突度分別為(2.34±0.25)、(2.81±0.18)、(2.76±0.15)cm,鼻尖突度/鼻長度比值分別為0.57±0.08、0.65±0.05、0.64±0.04。其中,鼻長度及鼻尖突度手術前后各時間點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鼻尖突度/鼻長度比值術后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7 d與6個月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滿意度Likert評分為1.5~5.0分,平均4.05分。26例患者隨訪期間均無鼻假體外露,鼻部形態(tài)穩(wěn)定,5例線材外露患者鼻部皮膚可見不同程度瘢痕;未發(fā)生感染、軟骨吸收以及軟骨變形、移位及外露。組織學觀察示可吸收性線材植入后不僅被吸收,而且隨時間延長線材分解吸收引起的周圍組織炎癥反應呈先加重,6~12個月最嚴重,之后逐漸減輕趨勢。結論 可吸收性線材植入鼻背皮下組織后,因性質與人體組織不同,會影響鼻背皮膚軟組織順應性。線材降解、吸收會刺激周圍組織炎癥細胞浸潤、成纖維細胞增生進而形成瘢痕組織,會影響再次鼻整形設計及效果。
目的 觀察內皮祖細胞(EPC)在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及其生物學特性。方法 取大鼠外周血分離出EPC,觀察其在體外的培養(yǎng)和擴增情況,對培養(yǎng)的EPC進行檢測,同時建立三維立體模型并分析。結果 成功分離出外周血中的EPC,在平面培養(yǎng)時,各時間點經VEGF誘導的EPC(實驗組)其增殖情況均優(yōu)于無VEGF誘導的EPC(對照組),P<0.01。在由鼠尾膠原凝膠制成的三維基質中EPC向膠原基質內生長,1 d內即可出現向膠原內的出芽及浸潤,并逐漸形成分支樣結構; 實驗組生長快,向膠原基質內浸潤速度快、出芽快,管狀結構粗大; 而對照組生長慢、出芽慢,管狀結構細小,向膠原內浸潤的深度淺,網狀結構稀疏,不完整; 實驗組各時相三維基質中新生血管數目均多于對照組(P<0.01)。結論 鼠尾膠原凝液可以誘導EPC參與血管新生的遷移、增殖、發(fā)芽等步驟; EPC三維基質模型可用于新生血管的研究。VEGF能動員和誘導EPC促進血管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