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醫(yī)學期刊出版社
關鍵詞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關鍵詞 包含"色素上皮" 200條結果
  • 玻璃體液誘導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間質轉分化作用

    目的 觀察人玻璃體液體外培養(yǎng)誘導人視網膜色素上皮(RPE)細胞間質轉分化作用。 方法 將3~5代傳代人RPE細胞分為普通培養(yǎng)組和玻璃體液培養(yǎng)組,分別應用普通培養(yǎng)液和25%玻璃體液進行培養(yǎng)。采用相差顯微鏡觀察兩組細胞形態(tài)變化,細胞爬片檢測肌動蛋白細胞骨架的變化。分別用細胞劃痕法、Transwell小室侵襲法及Ⅰ型膠原凝膠收縮實驗檢測細胞遷移、侵襲及收縮力的變化。應用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檢測alpha;-平滑肌肌動蛋白(alpha;-SMA)和Snail1 mRNA的表達。 結果 相差顯微鏡觀察發(fā)現,普通培養(yǎng)組細胞保持扁平形態(tài),細胞接觸廣泛;玻璃體液培養(yǎng)組細胞一端呈扇形,另一端呈錐形拖尾形或梭形,細胞生長呈彼此分離的方式。細胞爬片結果顯示,普通培養(yǎng)組肌動蛋白骨架主要分布于RPE細胞周邊部,形如細胞周邊的條帶狀;玻璃體液培養(yǎng)組肌動蛋白纖維在細胞的一端重排,形成扇形扁平狀偽足突起,而在細胞另一端形成錐形拖尾改變。玻璃體液培養(yǎng)組與普通培養(yǎng)組比較,RPE遷移及侵襲能力顯著增強(t=14.190、22.630)、細胞收縮能力顯著下降(t=6.221),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RT-PCR檢測結果顯示,玻璃體液培養(yǎng)組與普通培養(yǎng)組比較,Snail1 mRNA表達顯著上升(t=3.218,P=0.032),alpha;-SMA mRNA表達顯著下降(t=3.990,P=0.016),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結論 玻璃體液培養(yǎng)可誘導RPE細胞間質轉分化。這一作用通過增強RPE細胞遷移及侵襲能力,抑制RPE細胞收縮力;提高RPE細胞Snail1 mRNA表達,下調alpha;-SMA mRNA表達實現。

    發(fā)表時間:2016-09-02 05:21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光照對人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趨化因子受體3配體的影響

    目的 觀察光照后人視網膜色素上皮(RPE)細胞趨化因子受體3(CCR3)配體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eotaxin)-1、eotaxin-2、eotaxin-3的表達。方法 體外培養(yǎng)人RPE細胞,取第5~10代生長狀態(tài)良好的傳代細胞用于實驗。將同代細胞隨機分為光照干預組與正常對照組。采用15 W藍色熒光燈自制光照器,以(600plusmn;100) Lux的強度對光照干預組細胞持續(xù)光照12 h,對照組細胞采用雙層高壓消毒錫紙包裹。隨后兩組細胞均置于恒溫培養(yǎng)箱內繼續(xù)培養(yǎng),并于光照結束后0、3、6、12、24 h終止細胞培養(yǎng)。采用實時聚合酶鏈反應和蛋白免疫印跡法分別檢測eotaxin-1、eotaxin-2、eotaxin-3 mRNA和蛋白的表達。結果 光照干預組細胞eotaxin-1、eotaxin-2、eotaxin-3 mRNA 和蛋白表達均隨培養(yǎng)時間延長呈上升趨勢,其中eotaxin-3 mRNA和蛋白表達增加最為明顯。光照干預組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光照結束后0(t1=6.05,t2=12.561)、3(t1=2.95,t2=3.67) h時eotaxin-1、eotaxin-2 mRNA表達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eotaxin-3 mRNA表達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3=1.57、1.00,P>0.05);光照結束后6(t1=4.73,t2=18.64,t3=28.48)、12(t1=3.11,t2=20.62,t3=18.50)、24 (t1=8.25,t2=38.27,t3=18.60)h時eotaxin-1、eotaxin-2、eotaxin-3 mRNA表達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光照干預組與正常對照組比較,除光照結束后3 h時eotaxin-3 蛋白表達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外(t3=1.28,P>0.05);光照結束后0(t1=4.85,t2=5.45,t3=6.21)、3 h(t1=5.64,t2=4.55)、6(t1=31.60,t2=6.63,t3=7.15)、12(t1=14.09,t2=18.22,t3=15.76)、24(t1=6.96,t2=10.47,t3=12.85) h 時eotaxin-1、eotaxin-2、eotaxin-3 蛋白表達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光照后人RPE細胞CCR3配體eotaxin-1、eotaxin-2 、eotaxin-3 mRNA和蛋白表達均隨培養(yǎng)時間延長呈上升趨勢,以eotaxin-3表達增加最為突出。

    發(fā)表時間:2016-09-02 05:22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先天性視網膜色素上皮增生一例

    發(fā)表時間:2016-09-02 05:22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雙孔鉀離子通道激動劑利魯唑對叔丁基過氧化氫誘導的人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氧化損傷的作用

    目的 觀察雙孔鉀離子通道蛋白(TRAAK K2P)持續(xù)性激動劑利魯唑對叔丁基過氧化氫(t-BHP)誘導體外培養(yǎng)的人視網膜色素上皮(hRPE)細胞氧化損傷的作用,探討其作用機制。方法 原代培養(yǎng)hRPE細胞,取第3~5代細胞進行實驗。將hRPE細胞分為正常對照組、模型組和2、5、10、20 mu;mol/L加藥組及利魯唑單藥組。采用噻唑藍比色法檢測各組細胞存活率,以此確定利魯唑最佳干預濃度進行后續(xù)實驗。將hRPE細胞分為正常對照組、模型組、模型加藥組及利魯唑單藥組,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各組細胞的正常細胞率和早期凋亡率;倒置顯微鏡觀察各組細胞的形態(tài)變化;激光共聚焦顯微鏡觀察各組細胞核的形態(tài)變化和TRAAK K2P表達。結果與模型組比較,僅有10 mu;mol/L模型加藥組細胞存活率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84,P<0.05)。流式細胞儀檢測結果顯示,正常對照組、模型組、模型加藥組及利魯唑單藥組正常細胞率分別為(97.6plusmn;1.3)%、(70.3plusmn;7.0)%、(86.9plusmn;5.2)%、(93.9plusmn;1.5)%;正常對照組、模型加藥組及利魯唑單藥組分別與模型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7.53、4.59、6.49,P<0.05);模型加藥組與正常對照組、利魯唑單藥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2.94、1.91,P>0.05)。細胞早期凋亡率分別為(1.37plusmn;0.98)%、(25.50plusmn;8.02)%、(1.20plusmn;0.72)%、(5.20plusmn;2.00)%,正常對照組、模型加藥組及利魯唑單藥組分別與模型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7.07、7.13、5.94,P<0.05);模型加藥組與正常對照組、利魯唑單藥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0.06、1.18,P>0.05)。正常對照組及利魯唑單藥組細胞呈梭形或多角形,細胞核呈均勻規(guī)則的橢圓形;模型組部分細胞腫脹、變圓、漂浮及細胞核固縮;模型加藥組個別細胞腫脹、變圓和細胞核固縮。正常對照組、模型組、模型加藥組及利魯唑單藥組TRAAK K2P表達分別為0.040plusmn;0.003、0.041plusmn;0.001、0.049plusmn; 0.001、0.055plusmn;0.001。4組間TRAAK K2P表達比較,模型組與正常對照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80,P>0.05);模型加藥組、利魯唑單藥組與正常對照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7.40、12.70,P<0.05)。結論 利魯唑能在早期凋亡階段保護hRPE細胞免受t-BHP誘導的氧化損傷。利魯唑上調TRAAK K2P蛋白在細胞中的表達可能是其機制之一。

    發(fā)表時間:2016-09-02 05:22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藍光照射對人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L-型鈣通道-mRNA表達的影響

    目的 觀察藍光照射對人視網膜色素上皮(RPE)細胞L-型鈣通道m(xù)RNA表達的影響。方法 體外培養(yǎng)的第4代人RPE細胞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無光照組、光照組、光照+硝苯地平組和光照+(-)BayK8644組。(2000plusmn;500)Lux藍光照射6 h,終止細胞培養(yǎng)24 h。光照前加入硝苯地平和(-)BayK8644,濃度均為1times;10-5 mmol/L。熒光定量聚合酶鏈(PCR)技術檢測各組人RPE細胞L-型鈣通道alpha;1C亞型、alpha;1D亞型和alpha;1F亞型mRNA的表達。結果 熒光定量PCR產物alpha;1C、alpha;1D、alpha;1F和內參beta;-肌動蛋白的cDNA逆轉錄PCR擴增產物長度分別為68、157、125、186堿基對,產物的凝膠電泳結果顯示擴增條帶位置與以上片段相吻合。熒光定量PCR檢測結果顯示,光照組、光照+硝苯地平組、光照+(-)BayK8644組alpha;1C mRNA的表達均高于無光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光照+硝苯地平組、光照+(-)BayK8644組alpha;1C mRNA的表達均高于光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光照+(-)BayK8644組alpha;1C mRNA的表達高于光照+硝苯地平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光照組、光照+硝苯地平組、光照+(-)BayK8644組alpha;1D mRNA的表達均高于無光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光照+(-)BayK8644組alpha;1D mRNA的表達與光照組和光照+硝苯地平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光照+硝苯地平組與光照組alpha;1D mRNA的表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光照組、光照+硝苯地平組、光照+(-)BayK8644組alpha;1F mRNA的表達均高于無光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光照+硝苯地平組、光照+(-)BayK8644組alpha;1F mRNA的表達均高于光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藍光照射可引起人RPE細胞L-型鈣通道中alpha;1C、alpha;1D及alpha;1F亞型mRNA表達不同程度的增高;1times;10-5 mmol/L硝苯地平不能對抗藍光對RPE細胞L-型鈣通道作用,而1times;10-5 mmol/L(-)Bay K8644可以增加以上3個亞基的表達。

    發(fā)表時間:2016-09-02 05:22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急慢性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的自身熒光和頻域光相干斷層掃描圖像特征

    目的 觀察急慢性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CSC)的自身熒光(AF)和頻域光相干斷層掃描(OCT)圖像特征。方法 經裂隙燈顯微鏡、彩色眼底照相、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綠血管造影檢查確診為CSC的67例患者73只眼納入研究。所有患者同時行AF及頻域OCT檢查。根據患者臨床及FFA表現,將其分為急性、慢性CSC 2種類型,分別為37例37只眼、30例36只眼。根據黃斑區(qū)神經上皮脫離區(qū)的AF表現將其分為單純減弱型、單純增強型及混合改變型3種類型。根據頻域OCT檢查顯示的神經上皮脫離區(qū)內外節(jié)的表現將其分為外節(jié)保存完整型、外節(jié)保存不全型及外節(jié)萎縮型3種類型。觀察急慢性CSC患者的AF及OCT圖像特征。結果 AF檢查發(fā)現,急性CSC 37只眼中,單純減弱型AF 19只眼,占51.35%;單純增強型AF 18只眼,占48.65%。慢性CSC 36只眼中,單純減弱型AF 2只眼,占5.56%;單純增強型AF 16只眼,占44.44%;混合改變型AF 18只眼,占50.00%。急慢性CSC患者3種AF表現的眼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chi;2=31.872,P=0.000)。頻域OCT檢查發(fā)現,急性CSC 37只眼中,外節(jié)保存完整型15只眼,占40.54%;外節(jié)保存不全型18只眼,占48.65%;外節(jié)萎縮型4只眼,占10.81%。慢性CSC 36只眼中,外節(jié)保存完整型5只眼,占13.89%;外節(jié)保存不全型17只眼,占47.22%;外節(jié)萎縮型14只眼,占38.89%。急慢性CSC患者3種OCT表現的眼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chi;2=10.572,P=0.005)。結論 急性CSC的AF表現以單純減弱型為主,慢性CSC的AF表現以混合改變型為主。急性CSC的OCT表現以外節(jié)保存不全型和外節(jié)保存完整型為主,慢性CSC的OCT表現以外節(jié)保存不全型和外節(jié)萎縮型為主。

    發(fā)表時間:2016-09-02 05:26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息肉樣脈絡膜血管病變伴視網膜色素上皮撕裂的臨床特征

    目的 觀察息肉樣脈絡膜血管病變(PCV)伴視網膜色素上皮(RPE)撕裂的臨床特征。方法 臨床確診為PCV伴RPE撕裂的12例患者12只眼納入研究。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齡39~71歲,平均年齡58.6歲。均為單眼發(fā)病,其中右眼8只,左眼4只。12只眼中,漿液性RPE脫離1只眼,出血性RPE脫離11只眼。所有患者均行眼底照相、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吲哚青綠血管造影(ICGA)檢查,3例患者同時行光相干斷層掃描(OCT)檢查。以血管弓為界,將RPE撕裂區(qū)位置分為血管弓內、血管弓上及血管弓外。根據撕裂區(qū)的形狀分為新月形、半月形及不規(guī)則形。觀察患者眼底、FFA、ICGA及OCT表現特征。結果 眼底檢查發(fā)現,RPE撕裂區(qū)呈灰白色病灶。12只眼中,RPE撕裂區(qū)位于血管弓內4只眼,占33.3%;血管弓上5只眼,占41.7%;血管弓外3只眼,占25.0%。RPE撕裂區(qū)形狀為新月形1只眼,占8.3%;半月形10只眼,占83.3%;不規(guī)則1只眼,占8.3%。FFA檢查發(fā)現,所有患者表現為早期RPE撕裂區(qū)可見透見脈絡膜熒光,晚期病灶內呈強熒光、邊緣銳利。早晚期均無熒光滲漏,RPE撕裂區(qū)邊緣可見卷曲皺縮的遮蔽熒光。ICGA檢查發(fā)現,早期可見RPE撕裂區(qū)清晰的透見熒光,缺乏毛玻璃樣熒光;晚期9只眼可見RPE撕裂區(qū)邊緣清晰的分界線,卷曲皺縮的遮蔽熒光。行OCT檢查的3只眼,其RPE撕裂區(qū)均可見RPE光帶斷裂缺失,邊緣可見RPE層卷邊的強反射區(qū)。結論 PCV伴RPE撕裂區(qū)多呈半月形,多位于血管弓內及血管弓上。血管造影檢查可見RPE撕裂區(qū)呈透見熒光,邊緣呈卷曲皺縮的遮蔽熒光。OCT檢查可見RPE撕裂區(qū)RPE光帶斷裂缺失,斷裂的邊緣RPE層卷邊呈卷曲的強反射帶。

    發(fā)表時間:2016-09-02 05:26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正常人后極部自發(fā)熒光分布定量研究

      目的 觀察正常人群后極部自發(fā)熒光(AF)的分布特點。方法 在我院眼科門診行眼底檢查的正常健康者78名156只眼納入研究。采用共焦激光掃描檢眼鏡HRA2對所有受檢者行AF檢查,獲取后極部AF平均圖像。應用Digimizer 3.7.1.0圖像分析系統進行長度定標,以凹部為圓心,做半徑為175、750、1250、2750 mu;m的同心圓,將黃斑區(qū)分為中心小凹、中心凹、旁中心凹及中心凹周圍區(qū)。除中心小凹外,用夾角為90deg;的2條放射線將各區(qū)進一步分為上方、下方、鼻側及顳側4個象限。測定黃斑區(qū)各分區(qū)4個象限及視盤的AF熒光強度。同時,以凹部為原點,分別測定中心小凹垂直、水平方向的AF熒光強度。對比分析黃斑區(qū)各分區(qū)4個象限和黃斑各分區(qū)不同年齡、性別及眼別之間的AF熒光強度的變化情況。結果 視盤、黃斑區(qū)各分區(qū)4個象限AF熒光強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528.648,P<0.01)。中心小凹垂直方向AF呈ldquo;Vrdquo;型分布,水平方向AF呈傾斜ldquo;Mrdquo;型分布。不同年齡組黃斑區(qū)各分區(qū)4個象限AF,中心小凹,旁中心凹下方、顳側、中心凹周圍區(qū)上方、下方、顳側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不同眼別間黃斑區(qū)各分區(qū)4個象限AF熒光強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性別間黃斑區(qū)各分區(qū)4個象限AF熒光強度比較,中心小凹,中心凹上方、下方、鼻側及中心凹周圍區(qū)顳側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分區(qū)象限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正常人黃斑中心小凹、中心凹、旁中心凹及中心凹周圍區(qū)上方、下方、鼻側及顳側AF分布不均;AF強度隨年齡增加而增強;不同眼別間AF分布對稱;不同性別間AF分布可能無差異。

    發(fā)表時間:2016-09-02 05:37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周邊部視網膜病變相關區(qū)域的自發(fā)熒光表現

      目的 觀察周邊部視網膜病變相關區(qū)域的自發(fā)熒光(AF)表現。方法 42例周邊部視網膜病變患者60只眼納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經全景眼底視網膜照相和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檢查確診。應用共焦激光眼底血管造影儀HRAⅡ行黑色素相關近紅外自發(fā)熒光(NIA)及脂褐質相關自發(fā)熒光(FAF)檢查,分別采用波長為795、488 nm的激光激發(fā)成像。記錄9張/s,由共焦激光眼底血管造影儀HRAⅡ自動合成高分辨影像視野為55deg;,像素為822times;768的最終AF像。將AF像是否可見眼底血管及相關視網膜組織成像的影像判斷為有、無價值AF像。病變區(qū)域是否出現符合正常血管和視網膜組織的熒光表現判斷為正常、異常熒光。通過與圖像背景灰度比較,將異常熒光分級為無熒光、弱熒光和強熒光,觀察周邊部視網膜病變相關區(qū)域的AF表現。對比分析NIA和FAF檢查AF像均呈異常熒光表現者的異常熒光分級的一致性。結果 60只眼中,獲取有價值AF像者53只眼,占88.33%;獲取無價值AF像者7只眼,占11.67%。NIA檢查顯示,獲取有價值AF像的53只眼中正常熒光28只眼,占52.83%;呈片狀、圓點斑狀、條帶狀異常熒光25只眼,占47.17%。FAF檢查顯示,獲取有價值AF像的53只眼中正常熒光2只眼,占3.77%;呈片狀或與色素分布較為一致或沿血管分布的異常熒光51只眼,占96.23%。兩種檢查均呈異常熒光表現的25只眼中,異常熒光分級一致者18只眼,占72.00%;異常熒光分級不一致者7只眼,占28.00%。結論 周邊部視網膜病變相關區(qū)域存在不同程度的AF表現。

    發(fā)表時間:2016-09-02 05:37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熒光素滲漏點的自身熒光改變

    目的 觀察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CSC)患者熒光滲漏點區(qū)域的眼底自身熒光(FAF)改變特點。方法 采用海德堡視網膜血管造影儀對CSC患者67例67只眼行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檢查。其中,年齡le;45歲者47只眼,>45歲者20只眼;急性CSC患者25只眼,慢性或復發(fā)性CSC患者 42只眼。使用488 nm波長激光采集FAF圖像,觀察熒光滲漏點區(qū)域的FAF改變特點。結果 67只眼中,FFA熒光滲漏點位置FAF無異常者35只眼,占52.2%;FAF呈點狀弱熒光者16只眼,占23.9%;FAF呈小片狀弱熒光或斑駁熒光者10只眼,占14.9%;FAF呈強熒光者6只眼,占9.0%。年齡le;45歲的47只眼中,FFA熒光滲漏點區(qū)域FAF無異常者26只眼,占55.3%;FAF呈點狀弱熒光者11只眼,占23.4%;FAF呈小片狀弱熒光或斑駁熒光者7只眼,占14.9%。FAF呈稍強熒光者3只眼,占6.3%。>45歲的20只眼中,FFA熒光滲漏點位置FAF無異常者9只眼,占45.0%;FAF呈點狀弱熒光者5只眼,占25.0%;FAF呈片狀弱熒光或斑駁熒光者3只眼,占15.0%,FAF呈強熒光者3只眼,占15.0%。急性CSC 25只眼中,FFA熒光滲漏點位置FAF無異常改變者20只眼,占80.0%;FAF呈點狀弱熒光者4只眼,占16.0%;FAF呈小片狀弱熒光或斑駁熒光者1只眼,占4.0%。慢性或復發(fā)性CSC 42只眼中,FFA熒光滲漏點區(qū)域無異常改變者15只眼,占35.7%;FAF呈點狀弱熒光者12只眼,占28.6%;FAF呈小片狀弱熒光或斑駁熒光者9只眼,占21.4%;FAF呈強熒光者6只眼,占14.3%。結論 不同年齡和病程的CSC患者FFA熒光滲漏點位置具有特征性的FAF改變。

    發(fā)表時間:2016-09-02 05:37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20頁 上一頁 1 2 3 ... 20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