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醫(yī)學期刊出版社
關鍵詞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關鍵詞 包含"部分切除" 29條結果
  • 預存糖原對肝部分切除術中熱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

    目的 探討預存糖原對肝部分切除術中熱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方法 將38 例Child A-B 級擬行肝部分切除的原發(fā)性肝癌患者按入院順序分為試驗組及對照組,每組19 例。試驗組于術前24 h 內靜脈滴注高濃度葡萄糖,對照組不做特殊處理。兩組患者均采用阻斷第一肝門方法行病變肝臟切除術。抽血檢驗所有患者術前及術后第1、5 天的肝功能情況。分別于缺血前、缺血后及再灌注2 h 獲取正常肝組織,檢測所有患者肝組織糖原含量、缺血前、缺血后及再灌注2 h 肝組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實時定量PCR 方法檢測肝門阻斷前及再灌注2 h 后肝組織Bcl- 2 mRNA 轉錄水平。結果 試驗組肝組織糖原含量明顯高于對照組(Plt;0.01),術后第1、5 天肝臟功能優(yōu)于對照組(Plt;0.05),在缺血后、再灌注2 h 其SOD 活性高于對照組(Plt;0.05),再灌注2 h 后試驗組Bcl-2 mRNA 表達上調高于對照組。結論 術前預存糖原可顯著減輕患者肝切除術中因實施肝門阻斷所導致的缺血再灌注損傷,其機制可能與預存糖原上調肝臟Bcl-2 mRNA 轉錄有關。

    發(fā)表時間:2016-08-25 03:36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肝部分切除術治療肝膽管結石91例臨床分析

    目的:總結肝部分切除治療肝膽管結石的臨床經(jīng)驗。方法:回顧性分析91例肝膽管結石的定位診斷、手術方式、臨床效果和手術并發(fā)癥等情況。結果:術前行彩超檢查91例(100%)、CT檢查78例(85.7%)、MRI檢查6例(5.5%)。術中發(fā)現(xiàn)合并膽管狹窄24例(26.4%),合并膽管癌2例(2.1%)。左外葉或左半肝切除71例(78.0%)、右葉各段切除18例(19.8%)、右半肝切除2例(2.2%)。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9.8%,殘石率18.7%。結論:彩超+CT對肝膽管結石的術前定位診斷基本能滿足術前對手術方式的制定;以肝段葉切除為主的綜合治療方案是治療肝膽管結石的有效手段;術中、術后彩超、纖維膽道鏡的運用及術后針對患者具體情況的對癥治療措施可提高臨床效果,減少并發(fā)癥。

    發(fā)表時間:2016-08-26 03:57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脾部分切除與自體脾移植術后臨床免疫學和殘脾形態(tài)觀察(附140例報告)

    發(fā)表時間:2016-08-29 09:20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人體常溫下阻斷和恢復入肝血流后肝組織病理與超微結構的臨床研究

    采用常溫下阻斷入肝血流后行肝切除手術20例,并同時于不同時間及恢復血流后切取肝臟微型標本行光鏡及電鏡檢查。結果顯示:一次性阻斷肝門30分鐘以內者,其肝臟病理及超微結構的損傷性變化是可復性的,即使肝硬變者阻斷40分鐘以內術后恢復仍順利。

    發(fā)表時間:2016-08-29 03:18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肝部分切除治療肝內膽管結石

    肝部分切除治療肝內膽管結石36例。切除并有膽管狹窄和擴張的部分肝組織,根據(jù)結石的部位和肝膽管病變同時作膽總管切開引流或狹窄切開成形和膽腸吻合等手術。術后長期隨訪表明,86.2%患者療效滿意。對局限于肝段或肝葉并有多處膽管狹窄的肝內結石,肝部分切除是一種較好的治療方法。

    發(fā)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髕骨下極骨折的手術治療現(xiàn)狀

    目的 闡述髕骨下極骨折治療的進展,分析治療現(xiàn)狀,并探討存在的問題及進一步研究方向。 方法 廣泛查閱國內外有關髕骨骨折的文獻,結合研究成果和臨床經(jīng)驗,總結髕骨下極骨折的治療方法。 結果 對髕骨下極骨折的手術治療可分為保留髕骨完整和部分切除下極碎骨塊兩種。前者包括多種術式,如鋼絲環(huán)扎內固定、張力帶固定、鎳鈦- 聚髕器內固定、籃網(wǎng)狀鋼板內固定、改良McLaughlin 法、普迪思線網(wǎng)狀固定等;后者是髕骨部分切除伸膝裝置重建術。每種方式均有其優(yōu)勢和局限。 結論 雖然多數(shù)研究傾向于保留髕骨完整,但有研究證實部分切除骨塊對膝關節(jié)功能無顯著影響。實驗獲取所能切除的髕骨下極大小的安全范圍及可接受的術后延長范圍,對規(guī)范髕骨下極粉碎性骨折的治療至關重要。

    發(fā)表時間:2016-08-31 05:47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關節(jié)鏡下部分切除內側和外側半月板的近期療效比較

    【摘 要】 目的 比較關節(jié)鏡下半月板部分切除術治療內外側半月板損傷的近期療效。 方法 2003 年1 月-2006 年1 月,207 例膝關節(jié)穩(wěn)定的半月板損傷患者(無合并關節(jié)內韌帶損傷)于關節(jié)鏡下行半月板部分切除術。其中內側半月板部分切除術(內側組)115 例,男50 例,女65 例;年齡14 ~ 78 歲,平均46.9 歲。左側66 例,右側49 例。其中26例外傷至手術時間6 d ~ 6 個月,平均2.1 個月。外側半月板部分切除術(外側組)92 例,男18 例,女74 例;年齡16 ~ 62歲,平均41.1 歲。左側57 例,右側35 例。其中24 例外傷至手術時間9 d ~ 6 個月,平均1.9 個月。Lysholm 膝關節(jié)評分系統(tǒng)評價治療效果并作手術前后及組間比較。 結果 術后患者創(chuàng)口均Ⅰ期愈合,無感染、關節(jié)僵硬及軟組織壞死等并發(fā)癥。全部獲隨訪12 ~ 45 個月,平均31.5 個月。內側組及外側組Lysholm 評分從術前(61.3±16.9)和(57.4±17.6)分提高至隨訪時(95.0±7.9)和(93.3±7.4)分,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1);兩組間手術前后的Lysholm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內側組膝關節(jié)功能優(yōu)107 例,良5 例,中3 例,優(yōu)良率為97.39%;外側組優(yōu)80 例,良12 例,優(yōu)良率為100%。 結論 關節(jié)鏡下部分切除術治療半月板損傷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而部分切除術的近期治療效果無差異。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09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腫脹吸脂加乳暈下緣小切口腺體部分切除術治療男性乳房肥大

    目的 總結腫脹吸脂加乳暈下緣小切口腺體部分切除術治療男性乳房肥大的方法及臨床效果。 方 法 2004 年6 月- 2006 年6 月,收治40 例男性乳房肥大患者。年齡11 ~ 41 歲。單側3 例,雙側37 例。脂肪型10 例,乳房區(qū)明顯凸出,無腺體增生;脂肪腺體混合型30 例,其中22 例乳房區(qū)明顯凸出并伴有腫塊,8 例呈女性乳房形態(tài)并伴有結節(jié)增生。38 例血清催乳素、黃體生成素、血清卵泡刺激素、雌二醇、睪酮、皮質醇水平均正常;2 例血清催乳素、黃體生成素、血清卵泡刺激素、雌二醇水平增高,睪酮水平降低。10 例單純采用腫脹吸脂術,30 例聯(lián)合乳暈下緣小切口腺體部分切除術。 結果 2 例分別于術后第1、2 天出現(xiàn)皮下血腫和少量積液,經(jīng)對癥處理后達Ⅰ期愈合;其他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3 例術后第1 天即出現(xiàn)乳頭麻木,未予特殊處理,隨訪6 個月乳頭感覺部分減退。其余患者無乳頭、乳暈壞死及乳頭感覺減退等并發(fā)癥發(fā)生。40 例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6 ~ 24 個月,平均13 個月。乳房區(qū)外形良好,無復發(fā)。 結 論 腫脹吸脂加乳暈下緣小切口腺體部分切除術具有安全、瘢痕小、外觀自然、患者滿意度高等優(yōu)點,是治療男性乳房肥大有效方法之一。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19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射頻凝血器行脾部分切除術治療脾臟占位一例

    發(fā)表時間:2016-09-07 02:34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腹腔鏡膽囊部分切除術在復雜膽囊結石手術中的應用

    摘要:目的:探討腹腔鏡膽囊大部分切除在復雜膽囊結石手術中應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顧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10月間41例行腹腔鏡膽囊部分切除術的復雜膽囊結石病人。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指征為:膽囊管不能明確辨認時,諸如:膽囊積膿、Mirris綜合征、Calot三角致密粘連呈“冰凍樣”、萎縮性膽囊等。手術方法為:切除膽囊前壁,取凈結石,腹腔置管引流。結果:41例復雜膽囊結石病人中1例中轉開腹手術外,其余全部在腹腔鏡下完成,手術時間為45~145分鐘,平均(57.42±19.41)分鐘,1例術后出現(xiàn)膽漏,其余術后住院時間為2~7天。 結論:在膽囊三角不能安全辨認前提下,對于復雜膽囊結石行腹腔鏡膽囊部分切除術是一種安全的手術方式,不但能簡化手術、降低手術風險,而且能避免行開腹手術治療。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ossibility and safty of laparoscopic subtotal cholecystectomy in complicated cholecystectomy. Methods: Laparoscopic subtotal cholecystectomy was performed when the cystic duct cannot be identified safely, such as empyema cholecystitis, Mirris syndrome, frozen Calot’triangle, shrunken gallbladder. The operation consists of resecting the anterior wall of the gallbladder, removing all stones, and placing a large drain. 41 patients who underwent a laparoscopic subtotal cholecystectomy between 1 January 2003 and 31 October 2008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Fortyone cases of complex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were performed. 1 cases in which were changed to open cholecystectomy. Operating time was 45145 min, average (57.42±19.41) min. 1 cases were reoperated because of the bile leak. Hospital stays were 27 days. Conclusion: Laparoscopic subtotal cholecystectomy is a viable procedure during cholecystectomy in which Calot’s triangle cannot be safely dissected. It may simplify the operation and decrease the risk in complicated cholecystectomy and averts the need for a laparotomy.

    發(fā)表時間:2016-09-08 10:12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3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