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討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感染SD 大鼠肺內(nèi)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水平的變化, 及其與氣道神經(jīng)可塑性改變和氣道高反應性間的關(guān)系。方法 1 ~2 周齡SD 幼鼠共20 只, 隨機分為正常對照組和RSV 感染組, 每組10 只。RSV 感染組采用每周1 次RSV 滴鼻法制作RSV 感染模型。第8周進行氣道阻力測定, 留取左肺行HE 染色觀察肺部病理學變化,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檢測氣道突觸囊泡素( SYN) 和神經(jīng)絲( NF) 的表達, 原位雜交法檢測肺組織RSV RNA。ELISA 法檢測肺組織中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 神經(jīng)生長因子( NGF) 、腦源性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 BDNF) 、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3( NT3) 及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4( NT4) ] 水平。結(jié)果 RSV 感染組大鼠肺組織內(nèi)可見大量炎癥細胞浸潤, 原位雜交顯示肺間質(zhì)細胞中有明顯的RSV RNA 陽性信號, 表明模型建立成功。RSV 感染組氣道反應性顯著增高, 氣道感覺神經(jīng)元SYN 及NF 的表達顯著增高, 肺部NGF 及BDNF 水平較對照組明顯增高( P lt;0. 05) , 而NT3 及NT4 水平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 P gt; 0. 05) 。NGF 及BDNF 濃度與氣道SYN 表達呈正相關(guān)( r1 =0. 892, r2 =0. 995, P lt;0. 05) , 與NF表達呈正相關(guān)( r1 =0. 949, r2 = 0. 936, P lt; 0. 05) , 與氣道反應性也呈正相關(guān)( r1 = 0. 929, r2 =0. 910, P lt;0. 05) 。結(jié)論 RSV 感染后肺部NGF、BDNF 水平增高, 并與氣道神經(jīng)可塑性變化和氣道高反應性密切相關(guān)
目的 探索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感染的氣道上皮細胞對大鼠髓系樹突狀細胞( mDCs) 激活和功能的影響, 為研究RSV 誘發(fā)哮喘的機制提供依據(jù)。方法 大鼠氣道上皮細胞株進行培養(yǎng)。在對RSV 進行擴增和滴度測定后, 以不同作用時間、不同滴度的RSV 感染大鼠氣道上皮細胞。同時分離、培養(yǎng)擴增大鼠mDCs, 采用transwell 細胞共培養(yǎng)系統(tǒng)將大鼠氣道上皮細胞和大鼠mDCs共培養(yǎng)。其mDCs 通過RT-PCR 和流式細胞術(shù)檢測成熟標志物和Th2 細胞因子的表達、同種異體混合淋巴細胞反應( MLR) 。結(jié)果 大鼠mDCs 與RSV 感染的大鼠氣道上皮細胞共培養(yǎng)后出現(xiàn)功能性成熟, 包括大鼠mDCs 表面共刺激分子MHCⅡ 和CD86 的表達增多, OX40L 和TARC 的mRNAs 表達增高, 大鼠mDCs 刺激T 細胞增殖的能力增強。結(jié)論 RSV 感染大鼠氣道上皮細胞能夠促使大鼠mDCs 進一步成熟并且可能具有支持Th2 細胞分化和局部聚集的能力, 可能是RSV 誘發(fā)哮喘的一種機制。
【摘要】 目的 觀察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感染對卵白蛋白( OVA) 誘導的哮喘小鼠氣道高反應性動態(tài)變化的影響。方法 將60 只BALB/ c 小鼠按不同時相隨機分成10 組, 每組6 只, 分別為:磷酸鹽緩沖液( PBS) 對照組( A 組) , OVA 組[ 按測定氣道反應性時點( 實驗第21、25、29、33 d) 不同,分為B1、B2、B3、B4 組] , OVA/RSV 組( 按上述相同時點分為C1、C2、C3、C4 組) , 以及地塞米松處理組( D 組) 。采用OVA 腹腔注射致敏、結(jié)合OVA 持續(xù)霧化吸入及RSV 滴鼻激發(fā)的方法復制哮喘動物模型。動物體描箱法測定呼氣相肺阻力( RL) 和胸肺動態(tài)順應性( CTL ) 在不同時點的動態(tài)變化。HE 染色及過碘酸雪夫( PAS) 染色觀察小鼠氣道炎癥及氣道上皮杯狀細胞增生變化。結(jié)果 當乙酰膽堿( Ach) 激發(fā)濃度大于5 g/L時, C1 組RL 顯著高于B1 組, 而CTL明顯低于B1 組( P 均lt; 0. 05) , 并且上述效應較B1 組( OVA 激發(fā)后2 d) 明顯延長, 分別延長到OVA 激發(fā)后6 d( C2 組) 、10 d( C3 組) 。D組RL 顯著低于, 而CTL明顯高于C1 組( P 均lt;0. 05) , 氣道炎癥亦較C1 組明顯減輕。結(jié)論 OVA 致敏條件下RSV 感染可顯著增加氣道阻力, 降低胸肺動態(tài)順應性, 且恢復時間較單純OVA 致敏小鼠明顯延長( 分別延長6 d,10 d) 。提示OVA 致敏條件下RSV 感染導致氣道病變加重, 且小氣道病變可能是氣道高反應性增高、持續(xù)時間延長的關(guān)鍵因素。
目的 觀察輔助性T淋巴細胞17( Th17) 在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感染小鼠肺部炎癥中的變化, 探討其在RSV 感染后宿主免疫機制中的作用。方法 30 只3 ~5 周齡雌性BALB/ c 小鼠隨機分為實驗組( 18 只) 和對照組( 12 只) 。實驗組每只小鼠鼻腔滴入0.1 mL滴度為107.5 TCID 50 /mL 的病毒液, 對照組鼻腔滴入0. 1 mL 的2. 5%滅活雞血清的DMEM維持液。在處理后的第1、4、8 d 分別處死小鼠, 并留取肺臟和肺門淋巴結(jié)。用HE 染色觀察RSV 感染后肺組織病理變化; 實時定量聚合酶鏈反應( RT-PCR) 檢測肺組織中RSV-F、IL-17A、IL-17F和IL-23p19 mRNA 表達水平; 流式細胞術(shù)檢測小鼠肺門淋巴結(jié)中Th17 細胞水平。結(jié)果 在RSV 感染后第4 d 小鼠肺組織出現(xiàn)典型間質(zhì)性肺炎表現(xiàn), 第8 d 炎性細胞明顯減少; 肺組織中RSV 病毒的相對表達量在第4 d 為9.208 ±0.548, 較第 1 d顯著增多( P lt;0.01) , 到第8 d 則較第4 d 顯著減少( P lt;0.01) ; 肺組織中IL-23p19 和IL-17A 等細胞因子的表達在RSV 感染后也呈現(xiàn)增高的趨勢, 并在第4 d 達到高峰, 但IL-17F mRNA 表達在RSV 感染后不同時間點與對照組比較無顯著變化( P gt;0.05) ; RSV 感染后第4 d 和第8 d 小鼠肺門淋巴結(jié) Th17 亞群比例分別為( 0.370 ±0.043) % 和( 0.853 ±0.048) % , 均明顯高于相應的對照組( P lt; 0.05) , 而且第8 d 的Th17 比例也顯著高于第4 d( P lt;0.01) 。結(jié)論 在RSV 感染小鼠導致的肺部炎癥反應過程中, 出現(xiàn)肺組織中IL-17A 的表達增加和肺門淋巴結(jié)Th17 細胞水平增高, 說明Th17 細胞可能參與宿主的抗病毒免疫過程。
目的 探討孟魯司特治療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感染的毛細支氣管炎12 周后對氣管炎癥和再次喘息的影響。方法 納入2010 年12 月至2011 年12 月四川省人民醫(yī)院收治的60 例6 ~24 個月的RSV 毛細支氣管炎患兒, 按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孟魯司特組( 30 例) 和常規(guī)治療組( 30例) 。常規(guī)治療組給予布地奈德霧化吸入等綜合治療, 孟魯司特組在綜合治療的基礎(chǔ)上加用孟魯司特維持治療( 4 mg, 每晚1 次口服, 治療12 周) 。同期門診體檢健康兒童30 例為正常對照組, 除外特應癥及近期呼吸道感染者。治療前和12 周后檢測血清中半胱氨酰白三烯( CysLTs) 、總IgE( T-IgE) 、嗜酸粒細胞陽離子蛋白( ECP) 、呼出氣一氧化氮( FeNO) 水平。在門診及電話隨訪12 個月內(nèi)統(tǒng)計兩組再次喘息患兒例數(shù)。結(jié)果 兩組RSV 毛細支氣管炎患兒治療前CysLTs、ECP和FeNO 水平均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 P lt;0. 05) , 治療后CysLTs 和FeNO 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 P lt;0. 05) 。常規(guī)治療組ECP水平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 P gt;0. 05) , 孟魯司特組治療后ECP水平較治療前顯著降低( P gt;0. 05) 。孟魯司特組治療后CysLTs 和FeNO水平顯著降低, 并顯著低于常規(guī)治療組治療后水平( P lt;0. 05) 。孟魯司特組在12 個月內(nèi)累計再次喘息患兒例數(shù)顯著低于常規(guī)治療組( P lt; 0. 028) 。結(jié)論 毛細支氣管炎急性期治療后予孟魯司特維持治療可以顯著抑制氣道炎癥, 減少喘息復發(fā)的風險。
目的探討神經(jīng)生長因子(NGF)、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在支氣管哮喘小鼠及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小鼠的表達,兩者是否存在相同的神經(jīng)源性機制,尋找治療哮喘的新靶點。 方法100只健康Balb/c純系小鼠隨機分為5組:正常對照組,RSV組,哮喘組,哮喘合并RSV組,地塞米松組。HE染色觀察肺組織病理變化,RT-PCR技術(shù)進行肺組織NGF mRNA及LIF mRNA的定量分析,免疫組織化學方法檢測NGF蛋白及LIF蛋白。 結(jié)果RSV組鏡下可見肺泡隔增寬,肺泡上皮腫脹,間質(zhì)水腫。哮喘組及哮喘合并RSV組小鼠肺泡間隔增寬,支氣管管腔變小,管壁增厚,小血管、細支氣管及肺泡周圍可見大量炎癥性細胞,上述改變哮喘合并RSV組較哮喘組表現(xiàn)明顯,而地塞米松組較RSV組表現(xiàn)減輕,正常對照組無炎癥細胞浸潤。各組均有NGF mRNA及LIF mRNA、NGF蛋白及LIF蛋白表達,哮喘合并RSV組表達最強,哮喘組及RSV組均較正常對照組表達增多,地塞米松組較RSV組表達減少。 結(jié)論RSV感染時肺組織NGF及LIF表達有所增加,合并哮喘時表達顯著增加,地塞米松干預對NGF及LIF的表達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目的 研究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小鼠中白細胞介素27(IL-27)水平的變化,以及IL-27在離體細胞中對RSV病毒復制的影響。 方法 在動物實驗中,取7周齡雌性C57小鼠,分別在RSV感染后的第0、0.5、1、2、4、6、8 d處死小鼠(每組5只),左肺提取RNA,運用Real-time PCR法檢測RSV感染不同時間后IL-27p28、IL-27EBI3、RSV-M、干擾素β(IFN-β)mRNA的變化,右肺行HE染色。在細胞實驗中,培養(yǎng)人肺腺癌上皮細胞(A549),用不同濃度的重組白細胞介素27(rhIL-27)0、1、 10和50 ng/mL刺激培養(yǎng)并感染RSV 24 h,運用Real-time PCR法檢測干擾素誘導跨膜蛋白3(IFITM3)、IFN-β、RSV-M mRNA的變化,運用Western blot法檢測IFITM3、STAT1/pSTAT1蛋白的變化。 結(jié)果 RSV感染小鼠后第4 d病毒復制達到高峰后逐漸降低,8 d后基本恢復。IFN-β mRNA僅在感染后12 h升高,隨后迅速恢復正常。IL-27 p28/EBI3基因在感染后第1 d達高峰后逐漸降低,4 d后基本恢復。在離體試驗中,發(fā)現(xiàn)10 ng/mL、50 ng/mL濃度的rhIL-27刺激感染的A549細胞可抑制病毒復制,促進IFTIM3基因的表達,并且可以促進STAT1磷酸化。不同濃度的rhIL-27刺激后IFN-β mRNA的表達變化無顯著差異。 結(jié)論 在RSV感染小鼠后肺組織中IL-27 mRNA表達增高,而IL-27可能通過促進STAT1磷酸化調(diào)節(jié)IFITM3蛋白的表達,具有抑制RSV復制的作用。
目的系統(tǒng)評價血清母源性抗體對嬰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保護作用。方法計算機檢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BM、CNKI和WanFang Data數(shù)據(jù)庫,搜集關(guān)于血清母源性RSV抗體與嬰兒RSV感染相關(guān)性的觀察性研究,檢索時限均從建庫至2021年7月18日。由2名研究者獨立篩選文獻、提取資料并評價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后,進行定性系統(tǒng)評價。結(jié)果共納入19個研究,其中60%的研究均提示母源性抗體具有一定預防RSV感染的作用;另40%的研究提示在感染組和非感染組,母源性RSV抗體水平差異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在母源抗體與RSV感染后病情嚴重程度相關(guān)性的研究中,僅有55%的研究提示母源抗體水平與RSV感染嚴重程度呈一定負相關(guān)。結(jié)論目前不同研究報道血清母源RSV抗體對嬰兒RSV感染的保護作用差異性仍較大,血清母源抗體能否預防RSV感染及阻止病情進展仍需進一步研究。